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指导理论探索

2025-01-24 00:00:00王孟楠尹梦昕徐佳芳王彦
科技风 2025年3期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合理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实施家庭教育,保障孩子的心理健康。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家庭内部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客观上要求家长也要提升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而当前大多数家长相关知识有所欠缺。因此,可以从教育和改变家长入手,推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良性开展。文章简要介绍了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列举了七个易懂又易学的心理学理论,并阐述了家长如何妥善利用它们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理论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家长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障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其主要涉及自我认知、学习心理、情感教育、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其目标是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如果提高家长对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程度,显然会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大多数夹杂在家庭教育研究之中出现。心理学经过多年发展,实际上存在一些理论可以有效指导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家长若能有所了解并在生活中执行则将有较大裨益。

一、相关研究回顾

1989年,马淑英[1]发现家长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更容易培育出优等生:优等生家长对成绩优异的孩子较多给予口头夸奖和鼓励,而较少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而差生家长则完全相反;优等生家长在批评时以说服为主,惩罚为辅,而差生家长则完全相反;优等生家长较多进行具体辅导,而差生家长较多进行口头督促。

1993年,陈家麟[2]发现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显著: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家长学历层次低、不好的家庭内部关系、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是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1998年,李毓秋等人[3]调查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他们使用问卷调查法在太原市随机抽取了1385名小学生,结果发现: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显著影响。

2010年,蔡笑岳等人[4]发现家长学历层次会影响其采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他们在广州市调查了1740位中小学生家长,结果发现:学历层次高的家长要比学历低的家长更善于使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有所欠缺;大部分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了解比较肤浅,其来源多为自媒体,权威性有所欠缺。

2020年,潘晓莉[5]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成都市263位六年级小学生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父亲参与水平越高,孩子的学业成绩越好;工作越稳定、学历越高的父亲参与水平显著高于无稳定工作和低学历的父亲。

2020年,施恩清[6]发现不同家庭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存在明显差异。施恩清使用问卷调查法对江苏宿迁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较多家长对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滞后,但也有少部分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学习之中,主动发现与培养孩子兴趣。

由上可知,当前很多小学生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方式、教育理念都有待提升。因此,如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目前客观存在的一个难题,需要从现有的心理学理论中挑选出几种易懂易学的理论进行指导。

二、相关理论及其应用

(一)生态系统理论

1.理论简介

生态系统理论由布朗芬布伦纳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认为儿童发展受周围环境的多个层面、多个系统的影响。这种理论将家庭、学校、文化等不同层次的影响因素区分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间维度这五大系统。

微观系统是包含发育中儿童的最直接的环境,是儿童从事活动、承担角色、发展人际关系,并亲身获得真切感受和经历的环境系统,例如家庭和学校,涉及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教师和邻居。中间系统涉及孩子生活中不同微观系统的互相影响,如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否良好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外层系统是那些儿童没有直接参与但对其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宏观系统指的是存在于以上三个系统中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时间维度又叫历时系统,是指把时间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时间系统关注的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事件,这些事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常的事件,如入学、参加工作等;另一类是非正常事件,如亲人去世、父母离异等。这些转折点事件会在人的一生之中不断出现,产生强大影响。

2.应用

首先,家长应当支持小学生学习和参与各种教育活动,这会对孩子认知和语言技能产生积极影响,孩子的反馈又会反过来作用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决策。家长还需要注意保护孩子身体安全和精神状态,否则可能导致学业成绩下降、社会孤立和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孩子的父母和教师之间若能进行开放式沟通,保持步调一致,共同努力,则可以使孩子受益。另外,家长也需要知道,自己的很多思想认知都是受到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文化态势的影响,难以避免具有时代局限性,需要跳出自己什么都对的窠臼。最后,家长需要以发展的目光看待孩子,不要以几年前的眼光来看待已经长大的孩子。

(二)社会支持理论

1.理论简介

社会支持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学、心理学研究中,如今被广泛用于教育领域各种问题的分析中。一般来说,社会支持可以理解为个人与社会网络之间的一种互惠的关系,依靠社会网络可以向个人提供心理、社会及实质的帮助。

社会支持包含三个方面,即主体、客体与介体(即内容与手段)。社会支持的主体即社会支持的来源,是个体能直接接触到的身边重要的人,如家人、朋友、同学、同事、邻居等。社会支持的客体即社会支持的对象。社会支持的介体即社会支持的内容与手段,如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友谊支持与工具性支持。

2.应用

包括家长在内的家庭成员应当在小学生情感、学习、社交、问题解决等方面给予积极帮助和支持。例如,应当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包括情感表达、倾听、鼓励和安慰;提供学习资源,辅导、监督和激励小学生;提供社交机会、交流技巧和关于人际关系处理的指导;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分享和建议等。

(三)人本主义理论

1.理论简介

人本主义理论出现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提倡“以人为本”思想,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人本主义着重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马斯洛提出,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最高的是自我实现需要,是指个体向上发展和充分运用自身才能、品质、能力倾向的需要。

2.应用

人本主义注重对孩子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强调培养健全的人格,创造积极的成长环境。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应该关注到孩子的生活,应当把孩子作为一个需要尊重的人来对待,同孩子共同呼吸,与孩子一起成长。家长需要在生活细节中引导孩子,让其明白自己也是家庭一员,家庭事务有责分担。同时,家长要把握好度,预测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另外,家长还要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一定的选择权,要尽力让孩子在一个自由、轻松、平等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健康地发展,让孩子知道学习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学习,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乐趣。对于孩子热衷的某种活动,家长需要理解和认识到,这种活动或许就是孩子最擅长的,是其走向自我实现之路的最初表现。

(四)社会学习理论

1.理论简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行为可以仅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学会。该理论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观察者很快就能学会榜样行为。学会的行为日后可能会表现出来,也可能不会表现出来,受到行为结果预期和个体动机影响。

另一个相关的理论是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完成任务能力的自信程度判断,也涉及自尊,因此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2.应用

首先,家长的一言一行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家庭是儿童观察学习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行为也是儿童学习的主要来源,家庭对各种现象或问题的看法、思想作风、兴趣爱好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父母的无意行为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其次,家长应注意传播媒介对儿童的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电视、电影、短视频提供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示范榜样,对儿童有极大的影响。家长应注意引导儿童有选择地收看电视,选择优秀的影片。最后,家长应重视儿童交往中同伴的作用。要注意选择儿童生活、学习中正面影响较大的同伴作为好的榜样;同时,也要引导儿童善于分析各种示范榜样,分清是非,对照自己找出差距,见诸行动。

因为个人行为的成败经验会显著影响个人对自身能力的预期,所以放手让孩子去完成一些可以完成的任务而不是难以完成的任务,可以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五)行为主义理论

1.理论简介

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研究目的是预测和控制有机体的行为。行为主义发现,通过施加奖励或惩罚,即可控制行为发生的概率,这就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强化理论。

2.应用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非常强大,值得借鉴。强化主要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消退。正强化是采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某种行为模式反复出现;负强化是批评或指责不良行为,以降低或消除该行为;惩罚是指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以降低或消除该行为;消退是指不良行为出现时,不予理睬,让该行为自行消退。

强化法有四种方法,各有各的用处。大多数家长主要熟悉正强化和惩罚,而不太了解负强化和消退的妙用。即使是正强化和惩罚,不同的实施方法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方面心理学家已有很多心得可以学习和借鉴。

(六)人格特质论

1.理论简介

人格一般被定义为一个人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不加苛求的话可以说等同于日常生活中常常提及的性格或个性。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特质被定义为个性的神经心理结构,具有支配个人行为的能力,使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相对一致的反应。特质论认为存在很多种特质,每个特质都是一个区间范围,其两端含义正好相反。每个人在每个特质的区间范围内都有特定的取值,所有特质的所有取值将最终决定一个人的人格。例如,在“粗心—马虎”特质中取值偏小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粗心;在“外向—内向”特质中取值偏大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主要体现为内向。

2.应用

通过学习人格特质论,家长就能理解到人和人之间本来就有很大的性格、人格差异。家长和孩子的性格、人格可能非常相近而容易和谐,也可能非常不同而易起冲突。由于人格是人的相对稳定的思维、行为方式,不同性格、人格的人在相处的时候,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家长需要跳出自己的性格、人格框架,从更为客观的角度来看事情。比如,家长有洁癖,孩子却先天比较随性,或者倒过来,家长比较随性,孩子却先天比较爱干净,那么前者例子中孩子往往会被斥为“不爱整洁”,而后者例子中孩子则往往会被斥为“过于烦琐”。所以家长要以更为开放、更为包容的心态对待孩子。

(七)积极心理学

1.理论简介

积极心理学用积极角度看待人类的各种心理活动,研究个体如何实现幸福、满足和意义感。

2.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应用有很多,可以统称为正面教育或正面管教。首先要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强调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使孩子感受到家庭是一个安全、支持和温暖的环境。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建立密切的情感联系、倾听他们的需求和感受,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来促进积极亲子关系。其次要不吝惜鼓励和赞美:鼓励父母通过赞扬和鼓励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父母可以及时、真诚地赞扬孩子的努力、成就和积极行为,努力挖掘孩子闪光点,发掘孩子正能量的一面,使他们感受到被认可和重视。再次要多积极引导:主张使用积极的引导和指导来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制定目标,并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支持,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和解决困难。最后是柔性解决冲突:鼓励父母与孩子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解决冲突,避免使用惩罚或权威来控制孩子。

三、结论

理论本身是长期经验观察和总结的升华,心理学理论大多是心理学家经过长期观察、深入探索后总结形成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体系。理论来自生活实践,故而能够反过来指导生活实践,有助于我们构建知识框架,认清问题症结所在,最终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

综上所述,七种比较易懂易学的理论可以给家长提供强大的理论武器来更新思维和解决难题。除了这七种理论,还有其他一些强有力的理论也可以借鉴吸收。家长需要因时因地选择恰当的某个或者某些理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加以指导,建立起成长型家庭氛围,从而帮助小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马淑英.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绩影响的调查[J].唐都学刊,1989(02):4346.

[2]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03):126127.

[3]李毓秋,郝若平.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诸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02):5053.

[4]蔡笑岳,方佳燕,应湘,等.城市中小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05):5864.

[5]潘晓莉.小学生家庭教育中父亲参与水平现状调查及其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以某小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20.

[6]施恩清.小学生学习兴趣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江苏宿迁××小学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一般项目“‘双减’背景下小学成长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编号:SZUJJZH202212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孟楠(1989—"),女,汉族,重庆云阳人,硕士在读,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王彦(1979—"),男,汉族,湖南东安人,博士,讲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家庭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41:12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14:38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7:54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