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交叉融合,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产业对工商管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思路,文章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科链旨在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商,从而建设适应AI时代的课程体系、思维模式和研究生导师团队;人才链旨在推进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和“增权赋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产业链旨在推进“学科—人才—产业”共同演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人工智能;工商管理;研究生培养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5.01.06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5)01-0216-03
0" " "引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也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动力[1]。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技术、新服务和新产业正在对全球经济格局造成巨大影响,也对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产学研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如果商学院局限于现有学科体系来培养研究生,将使得研究生们无法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另一方面,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多样化。以AI为代表的新技术不仅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工具,也对学科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旨在解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利用人工智能(AI)赋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第一,如何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人工智能(AI)技术来培育“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由此形成“商科+AI”的学科体系。第二,如何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对商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出理论功底扎实、融合创新能力突出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并缓解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知识体系广度与深度上的不足问题。第三,如何基于新文科建设的契机,
通过AI技术共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服务。
1" " "AI赋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逻辑
1.1" "新文科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文科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其一,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国外研究中一直存在“机器替代人”还是“机器服务于人”的争论,即人工智能(AI)技术的采用如何对现有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2]。新文科建设指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这要求研究者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由此讲述中国管理学故事、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形成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其二,中国现象。学者们应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从经济社会发展中寻求研究问题。人工智能(AI)技术作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可能的手段,应服务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其三,时代诉求。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日趋综合化、复杂化、多样化。工商管理学科需要注重培养研究生的数智化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AI技术做出决策。
1.2" "人工智能(AI)在研究生培养中的角色
现有关于人工智能(AI)在研究生教育中的角色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工具观”和“嵌入观”。
“工具观”将人工智能(AI)技术视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工具。比如,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并结合其职业规划及兴趣爱好来制订培养方案。鉴于人类决策中可能带有非理性因素,人工智能(AI)技术可以发挥决策咨询的功能。如AI可以作为教学助手,为学生提供问题解答和专业指导。与此同时,近期研究将人工智能(AI)技术主动嵌入高等教育中(即“嵌入观”),AI不再被动扮演工具的角色,而是作为学科体系和育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如,法学领域的学者开始思考如何给AI戴上法治的“枷锁”,由此探讨AI技术的道德和法律问题,为AI技术立法和法治实践提供决策参考[3]。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技术给教学、科研和实践带来冲击,推动商科教育向真问题、真价值和实践导向转型[4]。
通过对现有文献梳理后不难发现,相比仅仅将人工智能(AI)视为教育教学的工具(即“工具观”),将人工智能(AI)技术主动嵌入高等教育中(即“嵌入观”)更有利于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新兴人才的要求, 从而在课程制定、科研活动、学科体系、科研体系演进中辩证地利用AI技术。随着“技术奇点”的到来(即AI达到甚至超越人类思考能力),要实现“人机共舞”这一长期目标,需要关注数字素养问题,在培养对人工智能的信任的同时,使得机器辅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机器替代人[5]。
2" " "学科链:提升师生的人工智能商(AIQ)
秦昕教授团队研究指出,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培养“人工智能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简称AIQ),即人们理解和利用AI的能力[6]。培养人工智能商(AIQ)要求个体在熟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有取舍地利用AI技术来进行决策,从而实现人类与AI的有机互补。
2.1" "适应AI时代的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商(AIQ)的核心包括充分理解AI决策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取长补短、辩证吸收。相比人类思考和决策模式,AI具有更强的持续学习能力和协作潜力,可以24小时持续学习和不断更迭知识储备。虽然AI技术具有一定的专业壁垒,但商学院需要开设AI的通识教育课程(如信息科学、情报科学),让研究生了解AI决策的基本逻辑、AI技术的优势以及劣势。ChatGPT等AI工具都高度依赖于指令输入,未经专业训练可能无法有效使用这些AI工具。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应了解AI的决策逻辑和前沿知识,从而可以辩证地使用AI技术进行决策。
2.2" "适应AI时代的思维模式
AI技术可以持续学习和充分协作,但AI技术如果要为人们所用,而不是“机器替代人”,就需要培养新的思维模式。鉴于过度依赖AI会产生潜在的道德问题,有必要培养师生的适应AI时代的思维模式。部分教师可能由于担心AI会替代其教学角色而抵触AI技术的采用。部分学生由于AI技术的滥用而疏忽专业学习,甚至用其做出违背学术道德的行为。在为工商管理学科的师生开设AI通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其对AI技术的信任的基础上,学会辩证地看待AI技术,从而实现“人机共舞”,而非“机器替代人”。
2.3" "适应AI时代的导师团队构建
新文科建设旨在培养跨学科的专业人才,使其能够理解和利用AI技术,进而采用“宽口径”的方式培养研究生。工商管理学科的研究生导师大多来自于管理学和经济学学科,尽管部分导师可能在本硕阶段修习过工科课程,但其主要研究领域仍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为了培养跨学科且适应AI时代需要的人才,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导师团队成员选聘中,也应采用“宽口径”选拔方式,邀请拥有诸如人工智能、计算机、系统动力学、物联网工程等复合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加入,这有助于AI相关的通识课程开设以及新思维模式培养。比如,通过财经院校和工科院校(新文科+工科)的联合培养,实现商学院科研产出为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服务。
3" " "人才链:掌握“人机共舞”的能力
3.1" "产教融合的实践育人体系
当前的商科教育存在部分专业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这导致部分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职场需求脱节。比如,虽然管理学课程指出领导者应根据下属内在动机特征来选择激励手段,但由于现实中人性是复杂多变的,内在动机往往是难以准确观测。正是由于现实问题是复杂多变的,而人工智能(AI)持续学习和协作潜力可弥补人类决策的不足(如非决策的理性问题)。此外,“显性知识”可以从课程教学和文献阅读中习得,而“隐性知识”则源于实践活动(如参与AI创业项目)中的经验总结与反思,故“隐性知识”难以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为了弥补上述缺陷,基于“产教融合”的模式可以丰富现有工商管理学科的课程体系,让高校研究成果商业化、价值化、社会化,也使得研究生培养更加高效。
3.2" "“赋权增能”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中,应将“赋权增能”作为培养模式改革的逻辑——激励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们在持续互动和拓展学习中,利用AI技术跨越方法、知识和能力的多重边界。一方面,AI技术可以帮助研究生们分析前沿理论和商业实践发展趋势,如借助AI实现文献综述、分析经济数据、制定研究规划,从而发掘更多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导师可能无法及时与研究生交流科研进展。但传统研究生指导模式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即研究生亦是自我培养的重要主体。研究生导师可以基于AI工具来指导并监督研究生的科研项目,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生更需要基于AI工具来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赋能,从而凝练出更多有趣的科研命题。此外。商学院需要完善研究生的考核体系,鼓励研究生参与更多产学研项目,以及AI技术开发、AI项目创业、跨学科协作等,从而适应AI时代对商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4" " "产业链:“学科—人才—产业”共同演进
高校和企业之间应打破“学科—人才—产业”的隔阂,利用AI技术推进“学科—人才—产业”共同演进。其一,“产教融合”反哺学科建设。“产教融合”为工商管理学科建设提供指引,商学院可以依据AI技术来分析学科发展趋势(如自设学科),并以此选聘合适的研究生导师,从而更好地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服务。其二,“产教融合”反哺人才培养。商学院可以利用AI技术制订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切实提升研究生及其导师们的AI商(AIQ),使其能够从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汲取科研灵感。其三,“产教融合”反哺科研成果转化,由此推进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校与企业之间通过AI技术赋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由此催生新知识、新产品、新市场和新战略,这会推动“学科—人才—产业”共同演进,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5" " "总结与展望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AI+商科”为代表的交叉学科、交叉融合学科及交叉专业。本文提出应基于“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思路来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具备高AI商的研究生及导师队伍。商学院应利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契机,通过AI技术赋能“学科—人才—产业”共同演进,培养出“负责任的管理者”和“全球视野的战略家”,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商学院可以基于AI技术赋能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使得产学融合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成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明东,刘畅.面向新时代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导师团队建设初探: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J]. 科技促进发展,2023,19(增刊1):57-62.
[2]ACEMOGLU D,RESTREPO P. The race between man and machine: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factor shares,and employment[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18,108(6):1488-1542.
[3]王玉薇,高鹏,韩雪莲.新文科背景下AI与法学教育耦合赋能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8):158-162.
[4]魏航,郑迎迎,陈静. ChatGPT对商科的挑战与机遇[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23,45(9):69-78.
[5]詹姆斯·卡茨,蔡振华,张艾晨,等. 理解技术奇点与探索人机共舞:詹姆斯·卡茨教授关于人工智能的演讲综述[J]. 学术探索,2024(7):40-46.
[6]QIN X,LU J G,CHEN C,et 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quotient(AIQ)[J]. SSRN Working Paper,2024(4):1-26.
[收稿日期]2024-05-13
[基金项目]2022年度辽宁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商管理类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培育机制研究与实践”(LNYJG2022435)。
[作者简介]陈仕华(1979— ),男,满族,河北青龙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杨榛(1992— ),男,江苏东台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