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而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则是建设好专业群的重要环节。本文在分析了信息技术专业群组群依据、目标定位和组群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技术专业群基于“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体现区域产业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的新要求,课程内容体现区域产业发展所对应的新知识、新技术,最后从打造双师教学创新团队、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多元评价考核机制3个方面阐述了专业群模块化教学实施路径。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团队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5.01.06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5)01-0237-05
0" " "引 言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对专业群的建设指明了计划实施的具体目标和意见[1]。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关于组织开展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建设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要求和目标。专业群建设是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举措,它的建设需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支撑,需要群内各专业打破原有专业壁垒,而课程体系的重构则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环节[2]。
在职业教育领域,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是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普融通、创新科教融汇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3年)》鼓励教师团队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探索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组织方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普遍开展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4]。由此可见,开展模块化教学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
1" " "信息技术专业群定位与组群逻辑
1.1" "信息技术专业群组群依据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提到“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提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宁波作为数字中国示范城市,一直把数字化变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通过数字赋能产业转型发展,聚力提升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业、服务业和农业深度融合,统筹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宁波市加快打造“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中提到,到2027年培育形成包含数字产业、高端装备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时尚纺织服装、智能家电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群。
1.2" "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信息技术专业群紧密围绕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创新形成的新行业、新工种、新岗位群等新兴业态,立足宁波市数字化转型和“361”万千亿级产业集群体系的建设发展需求。培养思想政治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对接数字经济产业链,在大数据技术、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职业领域,从事大数据采集分析、工业应用软件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开发和运维、应用软件开发、云平台搭建和云计算系统部署与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
1.3" "专业群组群逻辑关系
依照技术基础组群逻辑原则(以优势专业为龙头,以技术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为原则)[5],充分考虑专业链设置的协同性与未来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性。信息技术专业群组成要素包含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4个专业。专业群逻辑架构、逻辑关系及服务目标产业链,如图1所示。
专业群以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两个专业构建了双龙头专业群,软件技术和云计算技术应用两个专业为骨干专业,整个专业群建设紧紧围绕高价值数据生产这个核心要素。
大数据技术专业实施数据采集、标注、深加工,获得可信任及高质量的数据,为云计算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提供可信任、高价值的数据支撑及逻辑优化依据。
软件技术专业实施信息系统及专业应用软件开发,为大数据技术专业提供数据处理、甄别工具支持,同时为云计算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提供广泛的应用服务支持。
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实施“基础设施+平台+专业软件”集成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构建,建设IAAS、PAAS、SAAS三层架构的软硬件服务支撑系统及资源逻辑管理,为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提供高效可靠的平台及资源服务。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依托高质量数据和高性能算力平台支撑实施高效决策及智能制造进程,并为大数据技术、软件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涉及的相关领域的系统逻辑反馈优化信息。
2" " "基于“1+X”职业技能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2.1" "模块化课程
20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首次提出模块化课程的概念,他们将模块定义为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符合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规范,其中的每一部分就是一个模块[6]。
已有一些研究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需要体现共性和个性发展,也就是说既要保证群内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发展。既要保证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也要实现其专业技能的迁移拓展能力发展[7]。
在现阶段的专业群“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高职院校是按照分层递进的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底层是平台课,上面还有中层和高层模块课程。中层模块课程是群内各个专业的独立模块课程,是各个专业为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设置的,着重培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和核心岗位能力[8]。高层模块课程是对学生通用拓展能力的培养,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之后对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拓展和提升[9]。
在具体实施方面,聂强[10]等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的教学改革为例,聚焦课程问题破解,开展“岗位导向、通专融合、个性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吴睿[11]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为例,论述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方式和内容,为其他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赵明威[12]等以“一专多能”为主线,提出了“纵向可发展+横向可迁移”的职业能力培养思路,构建了“底层共享保融通、中层分立显特色,顶层互选育多能”的课程体系。石慧[13]等构建了与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水平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胡锦丽[14]等提出了基于“基础共享、中层分立、高层拓展”课程体系设计思想的“1+X+Y”物联网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架构。
2.2"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征
常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有3个特征:首先是划分,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将原来完整的职业领域或工作任务划分为若干模块。其次是完整性,也就是每个模块具有独立完整性。三是关联性,也就是说每个独立的模块在一定的规则下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能够有机进行衔接[11]。
2.3" "基于“1+X”职业技能证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举措。鉴于信息技术专业群与产业链紧密对接的需求,信息技术专业群依据专业结构、岗位工作任务,结合基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2.3.1" "底层共享模块
底层共享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群平台课。公共基础课涵盖思想政治类、身心健康类、国际交流类、国防军事类、创新创业类、艺术美育类6大必修类课程,以及体育类、外语类、文化类、信息类、美育类、综合类6大选修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国家认同感、中华民族自豪感,能够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和协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健全的人格和专业生涯规划意识。
专业群平台课设置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基础3门课程,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类4个专业所需要的程序编程、数据库操作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后续模块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基础。
2.3.2" "中层互融模块
中层互融模块涵盖大数据分析处理、应用软件开发、云平台技术支持、人工智能决策支持4个方向所对应的课程。
大数据分析处理方向,培养面向信息系统实施与运维、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等技术领域,在数字化实施工程技术人员、数据分析处理工程技术人员等岗位上,从事ERP、MES等工业软件的项目实施以及工业大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可视化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应用软件开发方向,培养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能够从事区域中小企业软件开发、技术支持、Web前端开发、工业应用软件开发和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人工智能决策支持方向,培养面向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能够从事企事业单位人工智能应用系统设计、开发、测试、运维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云平台技术支持方向,培养面向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能够从事云计算方案规划设计、云平台搭建、云计算系统部署与运维、云资源管理、云应用与服务、云计算应用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在实施的过程中,将德育、美育、劳动教育、思政教育融入具体的课程中,同时将“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其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其中,对应的“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包括大数据应用开发(Python)、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Web前端开发、云平台运维与开发、人工智能系统平台实施等。
2.3.3" "高层互选模块
高层互选模块包括IT市场营销、项目演示设计、综合布线与测试、Python网络爬虫等10门课程。中层每个模块方向的学生都可以任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侧重培养学生设计、开发、实施、分析、运维等综合能力。
3" " "模块化教学实施路径
3.1" "对标3个规范,打造双师教学创新团队
依据模块化课程设置,专业群依托校院两级的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对接职业、行业、技能标准,实施双师培养工程。①对标职业规范。遴选“1+X”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并选派教师参加“1+X”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建立轮流和周期性培训制度。②对标行业规范。对专业群内的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技能实践,帮助企业开展技术攻关。③对标教学规范。开展项目化教学实践活动,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系统地融入教材,拓宽教学资源的空间,开展特色教学资源库建设、新形态教材开发。同时,根据学情分析,以贯彻实施课程思政为主导思想,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设计思政内容,实现知识、技能与课程思政的相互关联。
企业工程师参与专业群课程建设,与校内双师教师组建课程团队,共同研讨课程内容,共建项目案例库和新形态教材,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采用任务驱动、探究研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以成果为导向课程评价体系,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3.2"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首先,成立由行业专家、企业高工等组成的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其次,搭建校企产教融合平台。依托20家校外实践基地和29个校内专业实训室,建立“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实训”的进阶式层次实践教学体系。20多名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实践教学,以企业实际项目为任务,通过真实企业环境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最后,搭建校企行科教融汇平台。依托校内区块链、智能制造、移动应用开发等研究所和企业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开展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并将成果反哺教学。
3.3" "引入多元评价主体,构建多元评价考核机制
课程评价是衡量教学过程与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其完善性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往往过于单一,过度倚重结果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同时,评价过程通常由教师主导,导致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因此,需要建立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相一致的多元化、多维度评价体系[15],在评价方式上,融入实践操作、作品展示、技能大赛及职业资格证书等多种形式,并合理安排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比例,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强项,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同时,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引入多元化考核评价主体,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参与,通过多维度、全方位的视角,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此外,建立全面有效的考核评价反馈与追踪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认清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同时,动态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展,促使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策略,持续进行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4" " "结 论
专业群建设是适应顺应新时代、新职教的人才培养需求而提出的,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要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本文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产业日益融合的背景下,阐述了信息技术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人才培养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底层共享、中层互融、高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然后从双师教学创新团队、校企协同育人、多元评价机制3个方面阐述模块化教学实施路径,从而确保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岑华锋.“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服务区域的价值突破、现实困境和策略建议[J].职教通讯,2021(5):32-37.
[2]吴佩如.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2(4):37-39.
[3]石伟平,郝天聪.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93-97.
[4]逯长春.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内涵解析与建设策略[J].当代职业教育,2022(2):88-95.
[5]张新民,杨文涛.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J].职教论坛,2021,37(7):6-12.
[6]舒伟.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9):103-104.
[7]郑玉清.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3(9):42-47.
[8]王亚南,成军.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轨迹、热点及未来趋势[J]. 教育与职业,2021(2):5-12.
[9]李国兵.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路解析[J].江苏教育,2020(76):14-19.
[10]聂强,沈雕. 电子信息大类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例[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26):42-45.
[11]吴睿. 基于专业群建设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6):44-48.
[12]赵明威,焦峥辉,黄鑫. 智能制造背景下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课程建设: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内燃机与配件,2021(5):207-209.
[13]石慧,谢志明,邓奎彪. 职业岗位视角下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为例[J].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5):80-84.
[14]胡锦丽,李宏达,程智宾. 岗课赛证融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实践: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为例[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4(33):86-93.
[15]刘波,欧阳恩剑.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与价值取向:基于耦合理论的视角[J]. 职教论坛,2021(8):60-67.
[收稿日期]2024-05-11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一批教学改革项目“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信息技术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与实践”(jg20230185);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数字经济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4SCG256);浙江省高职教育“十四五”第二批教学改革项目“产业生态引领下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g20240203)。
[作者简介]陆正球(1982— ),男,浙江余姚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分析与处理;王海颖(1982— ),
女,山东梁山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数据分析;王少泫(1990— ),男,河北邯郸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