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考与实践路径

2025-01-22 00:00:00何芳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年1期
关键词:发展思考双高计划实践路径

[摘 要]校企命运共同体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基于共同利益和发展需求,形成的紧密合作、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传统的合作模式,将双方的利益、责任、文化和情感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组织形态。本文主要探究“双高计划”背景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考与实践路径。文章首先论述了“双高计划”的背景与意义,并探讨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注重综合能力培养、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整合校企资源等实践路径,以期推动“双高计划”的深入实施,促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高计划;校企命运共同体;发展思考;实践路径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5.01.06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25)01-0219-03

0" " "引 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往往难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双高计划”的实施则使得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在此背景下,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实现更高层次产教融合的切实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精准方略。

1" " "“双高计划”的背景与意义

“双高计划”的提出,是基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国家战略的长远考虑,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使得国家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培养这类人才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国家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该计划的提出,旨在通过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形成示范效应,带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1]。“双高计划”强调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入选该计划的学校和专业,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2" "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

2.1"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传统的高职教育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足够的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能够引入企业的真实项目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后,还可以更加紧密地关注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企业也可以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教学资源,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这种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能够在本质上提升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和企业市场竞争力

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技能,还能在企业文化、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这些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后,高职院校可及时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企业也可以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前了解和选拔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和培训成本,从而有效缓解企业的招聘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人才素质[2]。此类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

2.3"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通过与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包括技术更新、产业升级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确保教育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保持同步。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更加紧密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职业院校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如实习岗位、企业捐赠的实训设备等,这些资源和支持能够显著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同时,学校可以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此外,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可以特别关注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评价,将“办学适应性”纳入评价指标体系,这将对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起到关键作用。

3" " "“双高计划”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考与实践路径分析

3.1"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商贸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义。在数字商贸领域,相关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综合运用,是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满足企业多元化需求的关键。因此,校企双方应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将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等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数字商贸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应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国际性等特点,注重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实习实训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真实的商业环境,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3]。在形成特色鲜明的数字商贸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原则,例如,要深入调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准确把握数字商贸领域的发展趋势和人才培养方向,并围绕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实施措施,积极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调整,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2" "协同渗透,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资源

在“双高计划”的推动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协同渗透,而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课程资源是重要一环。该过程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加速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校企双方应打破传统界限,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参与课程资源的规划、开发、管理和应用。通过协同工作,双方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课程资源的整体质量和效益。这种协同渗透不仅体现在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新上,还体现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互融互通上,确保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职业院校应秉持开放办学理念,积极构建开放共享的课程资源体系,这包括建立课程资源库、搭建在线学习平台、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等举措。开放共享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实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则可以借助这些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企业也可以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来,将最新的行业动态、技术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德技双修”的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德技双修”是指教师既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又要掌握精湛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这一理念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技能学习的引路人,还要成为他们品德修养的楷模,因此,打造“德技双修”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旨在培养一支既能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双高计划”推进过程中,职业院校应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教育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通过举办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开展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职业观和人才观,增强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建立健全的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确保教师队伍的纯洁性和高尚性[4]。教学创新团队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双高计划”的背景下,职业院校还应积极打造省级乃至国家级的教学创新团队,选拔出一批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探索,团队成员之间应相互协作、共同进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团队精神。

3.4" "整合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

共建共享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的首要前提是校企双方在理念上的深度融合,这要求学校与企业摒弃传统的“各自为政”思维,树立“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学校应主动对接产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教育教学活动与行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而企业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场地、技术指导和行业资源,与学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计划,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应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学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教学设施与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市场资源等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共同投入、联合管理、共享成果的方式,建立起集教学、实训、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这种资源整合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校企双方应共同营造一种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文化氛围,积极组织联合教研活动、技能竞赛、文化交流等活动,增进师生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了解与友谊,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除了满足基本的实践教学需求外,还可以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技术研发、技能培训等服务项目,这些服务项目的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实践教学基地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3.5" "多措并举,提质培优,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应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群的整体质量。学校需要加大对优势特色专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其向更高水平发展,并要适时调整或撤销与产业发展脱节的专业,确保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将专业群的优势资源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这包括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员工培训、产品检测等服务,以及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教育服务等。通过不断拓展服务领域和提升服务质量,能够增强专业群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5]。在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合理挖掘和传承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等优秀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为了确保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效果,高职院校还需要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对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估。同时,加强评估结果的反馈和应用,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持续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问责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团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存在问题的团体和个人进行问责和整改,有效保障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效果。

4" "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高计划”的实施下,校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重要举措。通过深入的思考与实践,我们可以深刻认识到校企双方只有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才能共同应对时代的挑战,把握发展的机遇。在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学校要立足自身特色,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社会各界也应继续关注和支持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合作环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伟娟.“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4,27(8):212-214.

[2]李玉珍,肖怀秋,肖英.“双高”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职教通讯,2022(10):87-92.

[3]林林.“双高计划”视域下推进校企命运共同体发展的实践和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6(4):1-5,11.

[4]吴海勇.新时代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意蕴、内涵和路径[J].文山学院学报,2022,35(2):51-56.

[5]谢旺军.“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式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20(24):54-55.

[收稿日期]2024-07-19

[作者简介]何芳(1979— ),女,湖北省武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

猜你喜欢
发展思考双高计划实践路径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卷宗(2019年29期)2019-11-11 12:18:11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大经贸(2019年6期)2019-08-21 01:17:16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南阳市卧龙区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现代园艺(2016年7期)2017-01-09 18:09:42
关于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社团作用的思考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02:47
临湘市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考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 15: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