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名初三男生因考试失败诱发了其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不合理信念,进而出现害怕考试等回避行为,陷入消极认知循环中。心理教师使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学生学会接纳和耐受焦虑情绪,减轻焦虑情绪对其的影响程度,调整不合理认知。经过辅导,该生能够更好地处理焦虑情绪,走出了消极认知循环,学会了主动调整认知,并建立起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认知。
关键词:考试焦虑;不合理信念;认知行为疗法;积极认知循环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43-05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
小天(化名),男,15岁,初三学生,因考试焦虑严重,由班主任转介前来辅导。小天自述在近一个月的两次考试中,从坐在考场就开始焦虑,感到心慌,控制不住地身体颤抖,无法集中注意力,周围环境中风扇转动或同学翻动试卷的声音都会让他心烦意乱,很想逃离教室,以致原本会做的题也都不会了,大脑难以思考,考试成绩很糟糕。他现在非常害怕考试,一想到考试就很紧张。近两周难以入睡,睡眠状况不佳。
(二)对个案的初始印象
小天身高170厘米以上,体形偏瘦,眼圈略显乌青,嘴唇泛白,讲话时声音颤抖、语速较快,有抖腿、抠手指等肢体动作,与人较少目光接触。穿着朴素,上衣袖口、裤子膝盖等位置磨损明显。沟通过程中,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回答问题较为积极坦诚,寻求改变的意愿强烈,对辅导效果期待较高。
(三)家庭情况
小天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离异,小天跟随母亲和外婆生活。母亲工作普通,收入一般。小天与父亲关系较为疏远,很少见面。母亲平日为生计奔波,工作繁忙,常向小天倾诉生活的不易,并对小天寄予厚望,教育小天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
(四)班主任反馈
小天平时学习非常努力,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平时成绩尚可,但一考试就不行。很少主动找老师沟通,对班主任和其他老师的建议较少采纳,性格有些固执。主要靠母亲抚养,除了学习,母亲很少过问小天其他方面的情况。跟同学鲜少交往,比较自卑,总体感觉“整个人都很紧绷”。
(五)重要生活事件
初二下学期的某次考试,小天发挥失常,母亲得知后先是大发雷霆,批评小天学习不上心,学习态度不端正,辜负了自己的付出,而后又哭诉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艰辛,抱怨社会的不公,反复教育小天必须要好好学习,以后考个重点高中,考上好大学,不然“这辈子就完了”。最后要求小天许下承诺,发誓保证自己会好好学习。自此之后,小天每次面对考试都会紧张,害怕自己考不好没法向母亲交代,平时“几乎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了”,学习成绩一度有所回升。进入初三后,大家都更加刻苦了,小天在竞争压力下越来越感觉力不从心,面对考试的紧张焦虑越来越强烈,生理反应愈加明显。
二、心理评估与个案概念化
(一)心理评估
小天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受家庭环境和母亲教育的影响,小天存在对学习、考试的不合理认知,因中考压力和考试发挥失常等现实诱因,其焦虑情绪明显,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慌、身体发抖、睡眠不佳等躯体化症状,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影响,出现回避倾向,但影响程度有限,持续时间较短,未严重泛化。自我意识清晰,对问题有自知力,有求助意愿,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能力。综上,评估为由现实诱因导致的焦虑情绪困扰,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二)个案概念化分析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alTherapy,简称CBT)的认知模型,情绪来自人们对事件的观念(认知)而非事件本身,观念(认知)是个体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看法,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层次的信念;观念(认知)、情绪、心理反应、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1]。基于CBT的认知模型,对小天的个案概念化分析如图1所示。
三、工作假设与辅导目标
(一)工作假设
父母离异、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客观现实,母亲对家庭生存环境的抱怨和诉苦,以及同学之间在各个方面有形或无形的比较,使小天产生了对自己当下和未来生存的安全感及对自己掌控感的怀疑,形成了“我不安全”和“我不胜任/我无能”的核心信念,并发展出一系列功能不良的不合理认知,如“我必须学习好才能出人头地”(绝对化)、“如果我考不好,我这辈子就完了”(灾难化)、“学习是我唯一可以证明自己的方式”(绝对化)、“如果我学习不好,我就对不起妈妈”(以偏概全)。在这些信念的主导下,小天发展出了“高自我要求—在学习上过度努力—害怕考试—回避”的应对模式。
此外,小天周围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欠佳:一方面,父母离异、母亲工作繁忙及教育方法不当等因素,使家庭无法给小天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情绪应对方法的示范;另一方面,低自我评价和“把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使小天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关系亲密的朋友,他平时也很少与同学交流沟通学习之外的事,难以得到同龄人的理解,以致他出现情绪困扰时无法及时倾诉宣泄,无法得到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容易陷入消极认知循环中。
(二)辅导目标
1.觉察焦虑情绪,掌握1~3种情绪调节的方法,提高对焦虑的耐受度,减少焦虑情绪的负面影响。
2.识别焦虑情绪背后的不合理认知,通过对想法的事实性检验,松动和矫正对学习、考试的不合理认知。
3.学会自我觉察与认知矫正,逐步松动功能不良的核心信念,建立功能良好、稳定客观的自我信念。
四、辅导过程
(一)收集信息,进行心理评估
本阶段辅导中,心理教师详细了解了小天当前的主要问题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收集了其家庭情况、人际交往情况、学业情况、情绪及其应对方式、自我评价、支持系统与资源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其问题的概念化评估,与其协商确立辅导目标,制定后续的干预方案。
辅导过程中,心理教师主要使用了倾听、共情、接纳、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帮助小天正常化其情绪反应,让他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和理解的,自己的情绪是正常的。此外,心理教师观察到小天在沟通中有声音颤抖、语速较快、抖腿等焦虑的表现,于是带领其进行了“感官着陆”练习,引导他将注意力专注于当下,与所处的现实世界产生联结,缓解焦虑情绪。
(二)促进对情绪的觉察,学习情绪应对的方法
本阶段辅导中,心理教师与小天一起梳理了其焦虑情绪的诱发因素,向其解释了焦虑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有积极的功能和价值;每个人都会焦虑,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耐受焦虑,降低焦虑的强烈程度,减少其负面影响。
心理教师带领小天进行了“腹式呼吸”和“正念情绪”的练习: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鼻吸口呼,感受呼吸过程中小腹的起伏变化,尽量让自己的呼吸更深更长更慢,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回想最近一件让自己感到焦虑的事情,尽量去感受当时的焦虑情绪,当明显感受到焦虑后,把注意力放回自己的身体,想象焦虑情绪存在于身体的某个部位,只是观察和感受,无须调整或评价,为该部位创造一个包容接纳的空间,允许其存在,允许焦虑情绪在其中流动。想象结束后,再次进行呼吸练习,在呼吸中感受情绪,调整身体状态。
练习结束后,小天说感觉“放松了很多”,“其实焦虑也没有那么难以忍受”,讲话语速明显慢了下来,整个人也松弛下来。之后,心理教师与小天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学到的方法与情绪共处,并指导小天尝试记录自己的变化和感受。
(三)纠正不合理认知,建立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自我认知
本阶段辅导中,心理教师向小天介绍了认知三角,解释了情绪ABC理论,帮助他认识到决定情绪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件背后的想法。
以考试失败为例,心理教师通过归因技术,引导小天思考除了“我太笨了”和“我什么都做不好”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考试结果。小天思考后列举了“当时没睡好,身体不舒服”“考试难度大”“环境中的噪声”“近期复习状态不佳”“心态不好”“有些题没有复习到”等原因,并对影响程度进行了排序,由此觉察到自己的不合理归因。心理教师在此基础上,向小天反馈了其消极认知循环:考试失败(事件)—我太笨了(想法)—焦虑(情绪)—回避考试(行为)—我什么都做不好(对想法的强化)—焦虑(情绪强化)—持续回避(行为强化),并解释可以通过调整想法、情绪、行为中的任一环节来打破循环。
在此基础上,心理教师带领小天对“如果我考不好,我这辈子就完了”这一想法进行验证。以下为辅导片段。
师:如果“完全相信”是100分的话,你对自己“如果我考不好,我这辈子就完了”这个想法有多少分的相信呢?
小天:90分吧。
师:这个想法会让你有多强烈的焦虑?100分是“非常焦虑”。
小天:我觉得有90~100分。
师:那我们来寻找一下证据,你觉得有哪些证据可以证明你这个想法是符合客观事实的?
小天:我妈妈一直这么跟我说;而且大家都很卷,如果我上不了高中,以后就只能读个职高,那真的就没有未来了。
师:听起来确实挺让人担忧。我记得你说过妈妈好像没有读过多少书,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妈妈应该也算是“没考上”,你觉得妈妈这辈子“完了”吗?
小天:那也不算吧,但是她确实很辛苦,她不想我未来也这样。
师:妈妈很希望你未来能过得更好。你认识的人中,有其他没读过太多书,但是在你看来现在生活得还不错的吗?
小天:有一个叔叔在做生意,现在过得很好。我听家里人说他全靠自己打拼,很厉害。
师:听起来妈妈也好、叔叔也好,都算是你身边的“反面证据”喽?
小天:(笑)好像是。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反面证据”来证明你的想法是不成立的吗?
小天:(沉默了一会儿)没有了。
师:如果从另一个人——一个你很认可的人,或者对来你说很重要的人的视角来看待你的这个想法,你觉得他会怎么想?
小天:我想到了我外婆,她应该觉得我怎么都行吧。
师:外婆会如何看待你考试失败这件事?她会认可你“如果考不好,这辈子就完了”的想法吗?
小天:她会觉得很正常,考试嘛,总有人考得好,有人考得不好。她经历过很多事,小时候吃了很多苦,她总是对我说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在她眼里我以后会很有出息。(笑)
师:在外婆眼里你的哪些表现会让她觉得你会有出息?
小天:她一直认为我很听话懂事,从小都不让她操心。小学的时候我学习成绩很好,放学回家了还帮她做家务。
师:听起来外婆眼里的你和你口中的自己很不一样。那你现在再来评估一下,你对刚刚的想法的相信程度有多少分?
小天:60~70分吧。
师:你的焦虑值现在有多少分?
小天:50分左右。
师:看来你的想法和情绪都有一些松动。我们调整这些想法和情绪并不是让它们没有了,而是让它们更加接近客观事实。现在你觉得更符合客观事实的新的想法是什么?
小天:考不好可能会影响我的未来,但也不是完全没希望了。
随后,心理教师介绍了认知调整的几种方法:合理归因、寻找事实证据、他人视角,鼓励小天对自己经常出现的想法进行验证,从而建立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观念,打破消极认知循环。
(四)巩固和结束辅导
本阶段辅导中,心理教师与小天围绕近期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小天在情绪、想法上的自我调整进行了讨论。小天表示自己会在焦虑的时候尝试使用腹式呼吸和感官着陆来调整,总体上很有用,但有时候难以坚持,仍然会焦虑。心理教师对他主动的自我调整行为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并解释这是一个需要练习的过程,只要坚持下去就会越来越好。小天分享了自己调整负向自我认知的经验,心理教师一一解答了小天练习过程中的困惑,进行了方法和细节的指导,并引导小天看到自己的微小改变,用成长思维看待自己的变化,坚持练习,可以尝试记录“积极日记”来增加正面“证据”。随后,心理教师带领小天一起梳理了可以为其提供支持的资源,帮助小天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辅导结束后,心理教师在征得小天同意的情况下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商定共同为小天提供关护,同时鼓励小天在学习上主动寻求班主任和各学科老师的支持和帮助。
五、效果与反思
(一)辅导效果
从认知行为治疗的视角来看,心理辅导的效果并不是让症状“消失”,而是提高当事人情绪的耐受度,减少情绪的负面影响程度和范围,松动其不合理的认知,提升心理灵活性[2]。
经过四次辅导,小天说自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调整负面情绪和不合理认知,对焦虑的耐受度更高了,虽然有时还是会焦虑,但其强烈程度在可控范围内;虽然还是会自我怀疑,但会提醒自己“这不是客观事实”,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在学习上,尝试与老师们多沟通,学习状态有所回升。
班主任反馈,小天的整体情况有所好转,冲动行为减少了,能看出他在努力调整;能够正常参加考试,成绩和状态在回升。
(二)辅导反思
青春期阶段的个体,其大脑前额叶皮质正处在发育中,认知缺乏灵活性,看事情容易极端化、绝对化、片面化,在面对负性事件时难以转换思维,易产生不合理信念和消极情绪[3]。此外,受到学校专业资源有限、学生空余时间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学校心理辅导往往难以“徐徐图之”。实践表明,认知行为疗法更加适合这种情况。
总体来看,对小天的辅导实现了预期目标,有一定效果,但仍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一方面,小天虽然学习了情绪调节和认知调节的方法,但应用时还是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尤其是负性自我认知的调整,需要持续引导,而初三学生实际的可支配时间有限,心理辅导在很多方面只能“点到为止”,无法做到“陪伴式”辅导。另一方面,家庭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如果心理教师能够对小天妈妈进行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争取她的支持,家校协力为小天提供关护,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天更快、更有效地建立积极认知循环,应对当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贝克.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M].张怡,孙凌,王辰怡,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2]杨月新.学校心理辅导中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概念化示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6):48-51.
[3]王琦.摆脱不良人际关系的苦恼——初中生焦虑情绪辅导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5):47-50.
编辑/于洪终校/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