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个性化体育课程培养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

2025-01-22 00:00:00夏钊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3期
关键词:心理调适个体差异心理素质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面临着来自学业竞争、同伴交往、父母期待等各方面的压力,应对不好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作为学校原有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个性化体育课程在培养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表明,个性化体育课程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心理需求,在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心理韧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此外,个性化体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具体方法要因人而异、因项目而异,并且要采取科学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个性化体育课程;个体差异;心理调适;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3-0071-03

一、引言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学业竞争、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具体如下。

(一)学业压力

高中课程难度增加,知识量增大,学习任务繁重。频繁的考试、排名以及高考升学压力,让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面对激烈的竞争,对学习成绩的过度关注容易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二)人际关系压力

1.同学关系。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逐渐凸显,同学之间可能会因性格、观念的不同产生矛盾。同时,社交圈子的变化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影响着人际关系。

2.师生关系。部分学生可能因为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害怕老师批评或者与老师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影响学习积极性。

3.亲子关系。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渴望独立和自主,面对家长的高期望和严格管束,部分高中生会产生逆反心理,继而引发亲子冲突,影响心理健康。

(三)自我认知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开始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对自身形象、能力、未来发展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思考。当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时,容易产生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

上述问题应对不当往往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高中生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健康成长。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个性化体育课程更能针对高中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个性化体育课程在培养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中的作用

个性化体育课程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运动技能水平等),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而设计和实施的课程[1]。它打破了传统体育课程整齐划一的模式,以灵活的内容和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全面发展。

(一)缓解压力与焦虑

运动能促使身体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类似天然止痛药的作用,可以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多巴胺则能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2]。参与体育活动还能让学生暂时从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源中解脱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运动本身。

(二)增强自信心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计的个性化体育课程,能使他们有机会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进步、提升自信。例如,在篮球专项课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练习,提高投篮命中率、运球技巧等,从而增强自信心。这种自信心会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使他们更有勇气面对其他挑战。

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课程中,如攀岩课程,当学生克服对高度的恐惧而成功攀爬到顶点时,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这种克服困难的经历能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提升自我效能感。

(三)培养团队精神

在足球、排球等团队运动类的个性化课程中,学生需要与队友密切配合。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他们必须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沟通。例如,在排球比赛中,二传手要准确地将球传给攻手,攻手要根据传球的质量和对方的防守情况选择合适的进攻方式。通过这种团队协作,学生能够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

团队氛围也对学生的心理有积极影响。在团队体育活动中,成员之间共同努力、共同庆祝胜利、共同承担失败,这种团队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对于那些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团队体育课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快融入集体,增强归属感。

(四)提升心理韧性

在体育比赛和训练中,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和失败,如在田径比赛中未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成绩、输掉团队比赛等。这些挫折是提升心理韧性的宝贵机会,学生可以从中学会正确看待失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从而在后续的活动中调整策略,有效应对。长跑、游泳等耐力类的个性化体育课程,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要克服身体的疲劳,有助于培养“坚持”的品质,这种“坚持”的品质也会迁移到其他方面,帮助其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

三、利用个性化体育课程培养高中生良好心理素质的策略

在实施个性化体育课程时,教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课程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在开设课程之前,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状况等个体差异,根据这些因素设计课程内容。

2.多样性与选择性。提供丰富多样的体育课程项目,让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课程内容可以包括传统的体育项目,如田径、球类等,也可以涵盖新兴的体育项目,如攀岩、轮滑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渐进性和挑战性。课程难度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逐渐增加,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又不能过于困难,以免让学生产生挫败感。

(二)实施策略

1.目标设定与挑战应对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设定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可实现的目标。例如,对于一位擅长短跑但耐力稍差的学生,为其制定在本学期内将800米成绩提高30秒的目标。先引导学生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如每周提高5~6秒;然后帮助其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和面对挑战时的规划能力。又如,在冬季长跑活动中,为学生设定每次至少跑1500米的目标;在该目标实现后,再将目标调整为每次跑2000米、3000米。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使他们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时不轻易放弃。

2.创设竞争与合作情境

教师可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组织开展多样化的竞赛活动,如篮球比赛,将学生分成小组,在比赛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面对竞争,还要学会与队友合作。这种竞争与合作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在面对竞争压力时保持冷静,同时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对于在比赛中失利的小组,教师应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培养其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积极改进的心态。

3.压力管理训练

一些高难度体育项目训练能帮助学生学会有效应对压力。以平衡木训练为例,很多学生在初次尝试时会因害怕摔倒而紧张。教师可以先从简单的平衡练习开始,让学生逐渐适应在有一定高度的物体上保持平衡,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心理调节的方法,如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我可以做到”)等,通过不断重复练习,提升学生在面对压力情境时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克服恐惧和紧张情绪。

4.情绪表达与调节引导

在实施体育课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例如在搏击课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在对练中表现不佳或者被对手击中而产生愤怒、沮丧等情绪。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情绪,同时帮助学生学会以适合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例如,让学生在课后写训练日记,记录自己的情绪体验,教师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学会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个性化体育课程效果评估

(一)问卷调查

设计专门的问卷来评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压力水平、焦虑程度、自信心、团队协作能力、心理韧性等方面。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进行一段时间后分别发放问卷,对比分析数据,了解课程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例如,可以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标准化问卷,结合与体育课程相关的问题,如“你在参加体育课程后,面对学习压力时的焦虑感是否减轻”等,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二)行为观察与反馈

1.课堂观察。教师在体育课程实施中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如在团队活动中的参与度、与队友的沟通协作情况、面对挑战时的态度等,了解学生的行为变化,如原本胆小的学生在攀岩课程中逐渐变得勇敢、在团队比赛中经常抱怨的学生变得更积极主动等。

2.学生反馈。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让他们谈一谈在个性化体育课程中的体验和收获,如感觉压力减轻、在文化课学习中有了更好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更自信等。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对课程的建议和改进意见,以便更好地优化课程内容和实施方式。

(三)学习与生活表现关联分析

通过与班主任、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情绪稳定性、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应对挫折的能力等。例如,家长反馈学生在家中的情绪更加稳定,与家人的沟通更加顺畅;班主任发现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参与度提高,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减少等。

五、结论

个性化体育课程作为学校原有体育课程的重要补充,依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量身定制,能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释放压力、放松身心、平衡心理状态,同时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擅长的项目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信心,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此外,团体形式的个性化体育课程为学生创设了特定的社交情境,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提升学生的社交能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挑战。为此,学校应重视个性化体育课程建设,为高中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项目,助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肖紫来.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活动化、个性化、兴趣化取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6):105-107.

[2]陈光顺.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3(1):81-82.

编辑/于洪终校/石雪

猜你喜欢
心理调适个体差异心理素质
酒店管理专业工学交替实践学生心理调适初探
价值工程(2016年35期)2017-01-23 20:23:59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分层教学
讲究纠错艺术,提升英语学习效果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价值工程(2016年29期)2016-11-14 03:10:59
老庄的“和谐”思想与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高中生二语(L2)习得的性别个体差异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10:49
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体育教学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6:11
民族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调适
商情(2016年11期)2016-04-15 22:08:31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5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