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吴朝晖++刘莉萍++余健华++黄志军++蓝培基
摘 要: 认知行为治疗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是一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本文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韶关某医学院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干预前后的医学院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实验组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好转,该疗法有一定的干预效果。本研究认为,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手段。同时,本文探讨了如何构建医学院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
关键词: 认知行为疗法 医学院 危机干预
1.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以美国心理学家贝克于1976年建立的认知治疗技术为基础,由认知理论和行为治疗相互融合渗透、补充形成的完整而系统的心理治疗技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认知行为疗法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和情绪的结果,行为的改变同样也影响着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即不合理的认知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这些情绪和行为也会反过来影响原有的不合理的认知,且为原来不合理的认知提供支持,导致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理论及矫正技术改变患者不合理的信念,将认知与行为同时进行矫正,旨在两者间创建一种良性关系,以及合理认知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从而取代已有固化的恶性循环,最终使不良的行为和情绪的相关症状消失。
心理危机干预是近年来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与探讨的一个主题[1]。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危机的能力,恢复心理健康,最终使之健康成长和人格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这一特定的发展时期所发生的心理问题。大学生正处于离开了青春期,但还没有进入完全承担责任的成人世界,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以应付未来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或创伤。大学生一旦遇到心理冲突、负性事件,而无法适当处理时,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的后果。当前,研究者得出大量关于心理危机领域的研究成果,各种理论和思想相互渗透和融合,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理论主要包括社会支持、团体干预、认知模式,等等[2-5]。其中,认知模式认为,危机导致心理伤害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对危机事件和围绕事件的相关境遇产生了不合理的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相关的事实引起的。该模式要求危机干预工作者帮助当事人寻找到自己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通过适当干预,重新获得思维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使当事人能够实现对危机的控制,改善心境。正如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导致个体情绪混乱、出现心理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即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得到矫正和改变,情绪和行为上就会得到相应好转,随之心理危机得以缓解。
认知行为疗法是适用于高校心理干预的一种认知取向的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技术是矫正当事人的不合理认知。因此,这一方法适用对象是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的认知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人群,能够自我反省、自我审查。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医学院大学生正好符合这一适应对象的要求。医学院大学生思维逻辑强,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强的塑造自我的能力,能主动求助,并且能够积极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干预者的建议。
本研究以韶关某医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技术干预具有心理困惑的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设计,旨在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在医学院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从韶关某医学院口腔专业大学二年级中选择本研究的被试群体,具体为对口腔大专二年级共230名同学进行心理测量,通过计算统计从中筛选出心理状态不佳的4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成员为20名,其中男性22名,女性18名。
2.2量表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状态测量均采用专业心理量表测试,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具体量表包括:
2.2.1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该量表由Der0gatis于1975年编制,用于测试个体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内容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个因子,分90道题目。由被试根据自己最近一周的情况和症状填写,采用5级评分(1-5),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程度越差。
2.2.2自我和谐量表(SCCS)。由Rogers编制,国内研究者王登峰修编,其中包括3个分量表:自我与经验的不协调;灵活性;刻板性。该量表是为评估心理卫生状况的重要工具,可用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实践和研究的效果评估。
2.2.3焦虑自评量表(SAS)。这是由W.K.Zung编制的用于测量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在治疗过程中变化情况的心理量表,用于评出有焦虑症状的个体主观感受,作为衡量焦虑状态的一个评价工具。经过几十年来的反复使用和验证,该量表已成评定心理健康状态最重要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
2.2.4抑郁自评量表(SDS)。由Zung抑郁量表改编,其中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其特点是使用简便,并能相当直观地反映被试的主观感受。
2.3实验组干预过程
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干预过程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其中包括重点讲解埃利斯的ABC理论知识和认知模式理论,让实验组学生知道人的行为或情绪并不是由所处的事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人所拥有的认知或信念影响的;设计认知行为疗法家庭作业,其中包括记录事件、对事件的不合理的认知、对不合理认知的支持证据和反对证据、不合理认知下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不合理核心信念、替代认知(对该事件的合理认知)、合理信念下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完成家庭作业的目的是让实验组成员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练习和运用学习到的治疗技术与方法,能够让他们更深入地感受治疗的效果,进而对学习到的技术进行巩固。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定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认知行为干预后的心理测量,表1的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大学生在SCL-90的某些因子上有明显改善,其中有显著性差异的因子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而强迫状态、躯体化、恐怖和没有显著改善。从整体上可以看出,干预后实验组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要优于没有经过干预的大学生。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SCL-90的大部分因子与全国常模没有显著差异,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与全国常模仍存在显著差异,换言之,干预后大学生仍然有部分心理健康因差于全国水平。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后的大学生在SCCS中没有显著差异,在SAS、SDS中得分显示显著。结果表明,大学生干预后在焦虑和抑郁心理状态有了明显改善,对自我和谐没有明显影响。
4.讨论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辅导中的应用,干预前、后小组成员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改变大学生不合理的认知、缓解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促进心理往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家庭作业反馈可以发现,经过认知行为干预的大学生可以很好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发现自己在生活中的不合理认知,并且积极矫正。当然,在研究中发现,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是长期形成的,完全调整还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困扰和痛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帮助,有能力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提高了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研究证明,认知行为疗法因其技术可操作性强、理论简明且易懂,很容易让大学生和心理工作者掌握等突出特点,目前逐渐成为一种适合大学生危机干预的有效手段。
5.建议
实践发现,医学院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咨询的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时难以获得及时缓解,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构建医学院心理危机干预及预防体系尤为重要,完善的体系可以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危机识别的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和进行干预。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包括: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程,包括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介绍等。同时,大学生可以利用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辅导网站等形式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遇到突发的事件,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课程,使大学生及时掌握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基本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增强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第二,建立心理干预团队。心理干预团队成员可以是学生工作、辅导员,也可以是教师。该团队接受相应的预防心理危机的专题培训,使他们具备初步的心理知识,能够鉴别心理问题。干预团队因时常和学生在一起,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心理状况,所以学校的很多心理危机的征兆大都是由身边的同学、辅导员、学生管理人员发现的。
第三,营造和谐、安全的心理环境。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环境是指校园文化环境,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良好的氛围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营造,长期经营。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体现在教师的多元化教学、大学生有强烈的实践活动的意识和乐于展示自我,师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生活、积极组织心理健康活动等。
第四,建立高效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快速、高效的心理危机预警制度使我们能够在大学生突发心理危机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痛苦,渡过危机。具体包括: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大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新生入学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实时更新;通过心理普查鉴别出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并对这些大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矫正。
参考文献:
[1]吴晓玮,葛明贵.近十年中国大学生心理干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0(1):74-76.
[2]姜峰,孙志华,胡晶.团体认知行为干预对改善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对照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7,16(1):75.
[3]王喆,王惠珍,翟惠敏.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研究[J].护理学报,2012,19(11):4-7.
[4]万煜.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
[5]李靖.认知行为取向危机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5,14(3):265-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