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多维建构

2025-01-18 00:00:00毛春合宋启东
关键词:价值理性数字赋能工具理性

摘 要: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是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综合效能提升的关键,是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从工具理性过渡至价值理性,为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本研究从和谐社区建设、协调沟通机制、多元协同参与、数字技术赋能等方面剖析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内在机理,基于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面临的人文理性缺乏、“碎片化”分治、多元参与不够、数字赋能有限等现实困境,提出从重塑人民至上理念的智慧社区共同体、夯实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信任合作基础、创新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多元共治机制、数字赋能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创新服务能力等多维度建构智慧社区共同体,进而全面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工具理性;价值理性;智慧社区共同体;数字赋能

中图分类号: D66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055(2025)01-0107-08

一、问题的提出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最小基本单元”,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贯彻落实,是城市智慧化的具象表达,也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赋予“治理”一词全新概念,创造性提出要创新社区治理体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2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3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推进与数字技术时代的兴起,社区治理模式逐步由“人的管理”走向“数字管理”。

现代信息技术嵌入传统社区治理,引导社区治理向数字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模式转型,以精准、高效、方便、快捷为特点的智慧化社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能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有效实现智慧社区满足居民需求、创新社区治理理念和目标为导向的现代化治理模式。超越工具理性,实现价值理性的转型,意味着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将遵循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理念,利用数字赋能技术,统筹区域优质资源,为社区提供便民化服务,提升居民满意度与获得感。

现有研究成果聚焦于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社区智慧化治理、社区共同体建设等方面,对本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党组织扮演着赋能社区治理的重要角色。在职党员干部、志愿服务、红色物业等党建元素嵌入社区治理成为新时代党建引领赋能社区治理的具象化表达[4-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速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日益提高,智慧社区建设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核心方向。数字赋能智慧社区使得学界聚焦数字时代智慧社区的构建、治理以及个性化创建等视角[8-10。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构建有机结合,彰显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的显著进展与重大突破。社区共同体的历史沿革、现代特征、未来转向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推动社区共同体现代化建设,构建社区居民幸福共同体11-13

经过持续探索与试点推广,我国智慧社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基层治理现代化服务能力与水平显著提升,智慧社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运行模式[14。然而,数字赋能社区治理过程中,碎片化、信息孤岛、情感联结等负面特征的存在,致使城市智慧社区共同体空具功能属性,人文象征意义相对缺乏,多种因素桎梏着以人为本的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建构。因此,本研究聚焦如何构建独具人文关怀的城市智慧社区共同体,以民众需求为基本导向,超越工具理性,打造展示人文价值的城市智慧社区共同体,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顺应新时代发展需要。

二、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内在机理

智慧社区共同体是一个集先进信息技术、智能化设备、高效管理和丰富服务的现代社区形态,致力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对社区各类信息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处理,打造智能化公共设施,实现社区远程智能化监管。同时,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自助服务终端实现全天候在线服务,对社区动态和居民需求进行精准把握,制定出更加精细和智能化的管理决策,从而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作为一种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智慧社区共同体强调对数字信息化手段的利用,强化社区成员间的有效互动与沟通交流,共创社区治理先行机制,提高社区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工具理性主要关注的是手段和工具的有效性,强调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的决策过程。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为以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智慧社区共同体。然而,调研发现,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过程中,对数字信息技术的盲目崇拜容易忽视人性、道德和文化价值,最终导致公众的政治冷漠。

与工具理性不同,价值理性关注的是人的价值判断和道德追求,强调在社区治理中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以人的视角建设智慧社区共同体。打通基层社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实现社区智慧化治理,提升基层社区治理的综合服务效能。在“政策试点”与“政策扩散”的政策运行机制下,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经验更易被学习、改造,形成独具特色的智慧社区共同体单元。社区智慧化治理的关键在于数字信息的支撑,核心在于多元协同共治,实现的有效路径具体表现为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

(一)和谐社区建设:明晰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策略与方向

和谐社区建设理念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秉承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社区治理的核心要义,致力于构筑管理规范、服务周到、社群关系和谐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和谐社区建设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对城乡和谐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城镇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层治理正处于社会结构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以及思想观念深刻转变的关键时期。

因此,在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框架中,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实现社区内部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为共同体的形成提供坚实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在此基础上,在党建价值的引领下,为社区多元主体提供稳固的制度保障,搭建高效沟通协作平台,提升多元主体共治协商能力,凝聚更广泛的主体共识。通过有效的协商机制,确保多元主体能够有效发挥自身优势与主体才干,激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共同体建设,充分保障参与主体的自由与权利。

(二)协调沟通机制:联通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合作与信任渠道

贯通有效信息沟通渠道是推动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合作与信任基础。情感共识是共同体联结的认知基础,更是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的本质要求。社区情感共识是指社区内居民之间形成的共同价值观、态度和认同感,其不仅是社区成员之间建立紧密联系的认知基础,更是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因此,贯通信息渠道的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流,多元化居民主体共同搭建一个以社区情感共识为基础的智慧社区共同体。

基于情感纽带,在智慧社区共同体中凝聚共同体意识,强化社区精神生活与共同体身份认同,畅通智慧社区联通的信任基础。具体而言,社区共同体居民由多元主体构成,通过多元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共同搭建以社区情感共识为基础的共同体。居民互动实践形成彼此“互信认知”,从而赋予各单位居民成员独具本区域标识的“身份”,进而使得共同体成员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构建紧密相连的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有效汇聚各方共识,消除认知隔阂,从而塑造以“试点”为基础的区域化智慧社区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各类优质资源,构造智慧社区共同体个体之间的连接桥梁,最终形成“推广”层级下的广义共同体,共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三)多元协同参与:凝聚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共识与合力

智慧社区共同体需要各方主体在社区这一组织架构层级下,遵循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安排,厚植互信基础,利益共享,形成自我身份认同感知,共同推进智慧社区共同体现代化进程。

首先,基层党组织有效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在为多方协作提供平台和组织保障的同时,也为多方协作提供制度保障[15。加强社区党委、区支部书记、优秀退伍老兵及党员先锋干部的核心带领作用,完善基层社区党群组织治理机制,紧密结合智慧社区共同体管理实际,创新方式方法,不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服务。

其次,借助熟人社区、红色物业、邻里信任等社区共同体互助形式,激发智慧社区共同体主体合力,凝聚价值共识,着力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进程。

最后,凝聚区域文化价值共识,回应社会成员共同利益诉求,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与情感整合社区治理资源,在成员的互构互建下形成共同遵循的互惠互利交流网络,构筑良好的价值认同与公共精神[16

(四)数字技术赋能:提升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活力与效力

智慧社区是新型的社区治理形态,是实现共享经济的有效形式,对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社区服务、提升管理能力、增进居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4。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得益于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语境下,智慧社区等智慧化社区管理服务平台成为共建智慧社区共同体的重要技术支撑。

首先,依托数字服务平台与基层治理数据库,借助数字化技术平台,有效整合社区优质资源,精心打造线上外延的数字窗口,创建高效便民的数字化“一站式”创新服务平台,统合线下服务功能,逐步实现社区服务智能化。

其次,数字化智慧社区共同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联结纽带,将线下程序性服务监管流程转化为线上智慧化管理服务平台,数字技术作为中间媒介,有利于社区信息的集中存储和共享,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为智慧社区共同体建设提供工具支持。

最后,智慧社区的核心特征在于无缝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社区治理,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利用社区数字平台,构建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服务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充分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推进智慧社区共同体有序发展。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现实困境

智慧社区建设逐渐引起广泛关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入应用,为智慧社区共同体的打造注入了强大动力。

首先,借助互联网平台,社区居民可随时随地获取社区最新动态、政策信息及多种便民服务,同时,社区管理者亦可通过此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管理,有效提升管理效能。此外,互联网还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沟通渠道,有效促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社区内各类设施与设备实现互联互通,构建了覆盖全社区的智能化网络体系。例如,智慧社区智能安防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社区各角落的实时监控,确保居民安全的同时提高了居住舒适度。

再次,通过对社区内各类数据的收集、分析与挖掘,为社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助力其更好地了解社区需求与问题,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

最后,大数据技术还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其多样化需求。随着这些技术的不断演进与完善,智慧社区将愈发智能化、便捷化及人性化,为居民带来更加优质的生活体验。

然而,在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技术层级的突破在为智慧社区共同体保驾护航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本”思想的推崇,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面临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难题。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完善社区管理模式,提高居民参与度,避免工具与价值此消彼长,共同推动智慧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人文理性缺乏:降低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效能

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手段使社区居民生活更加便捷、更具人性化与智慧化,从而有效提高居民生活品质,更好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然而,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智慧社区共同体更偏向于工具价值理性,较少体现人文主义价值关怀。

首先,随着数字模拟社区治理的推进,智慧社区共同体居民的人际交往呈现出“相知但不相熟”的倾向。在当今数字消遣娱乐方式的广泛普及下,社区居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倾向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线上互动,从而弱化了现实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社区“心灵孤岛”现象日益严重,居民之间交流的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

其次,当前网络技术与社区的融合度相对较低,可能造成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灰色地带”,处于“心灵孤岛”状态的居民容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导致社区内群体矛盾和冲突加剧,严重阻碍社区共同体的构建。

最后,“数字场域”的存在成为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一大阻碍。虚拟领域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绿色社区公共空间的互动与交流,导致居民间的联系逐渐减弱,邻里关系日渐疏远,从而加速非理性的滋生,致使共同体人际关系冷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碎片化”分治:减弱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互信合作关系

情感作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基石,对于构建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现实社区治理过程中,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居民参与度低等原因,社区治理出现了碎片化现象,致使社区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变得薄弱,降低了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凝聚力。

首先,在互联网和资本的双重推动下,个体的“脱域化”进一步加剧了公民的政治冷漠、人际疏离以及对公共事务的漠视[15,淡化了陌生人之间利益相关性,破坏了“互利”精神,无法建立基本的社会信任。

其次,社区的组成成分较为多元,受职业、区域以及认知水平的影响,社区群体被分为不同的业缘群体,淡化了社区集体之间的联系。

最后,在人口无序流动的影响下,不仅原有的社会关系遭到了破坏,公共生活中的潜在契约也受到了冲击,无疑为“利他”行为的产生制造了困难。随着陌生人社会中潜在契约的丢失,社会的不安全感日益加剧,导致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信任,更难形成共同的价值认同,阻碍了共同体价值共识的形成,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

(三)多元参与不够:分离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共识与合力

区别于一般社区共同体,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应充分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与效力,使其更具备“人文关怀”。然而,实际建构过程中,智慧社区共同体相对侧重数字化工具层面,忽视了人文价值倾向,多元参与社区治理的共治与合力尚未形成。

首先,居民需求与社区提供服务不匹配,共同体构建处于失衡状态。心灵孤岛与碎片化等问题的存在使社区居民在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追寻自身心理需求。然而,智慧社区共同体目前更偏向于提供物质支撑,对居民心理需求关注程度较低。

其次,智慧社区目前仍处于政府领衔、居民参与的状态,具有公益性,多元主体参与的渠道较少,多元主体共商议题的治理机制尚未形成,多元主体间的互信基础较为薄弱,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不足。社区组织大多规模较小,职能相对单一,再加上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公信力不足,多元主体互信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单一的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加之城市社区服务领域的市场参与度尚低,服务供给主体少,多元协同基层治理的机制不健全。

再次,社区居民间缺乏有效交流互动与协同共治平台,民众需求未能得到正向满足。人际关系的疏远与社会信任的降低使得网格内居民价值观存有分歧,部分居民对网格事务管理缺乏积极性。

最后,受制于沟通机制平台,社区居民面对面交流较少,群众参与治理的机会有限,可供协商议事的空间和渠道不足,掌握信息不对称,群众积极性受阻,多元共治的价值观尚未形成。

(四)数字赋能有限:削弱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创新服务能力

数字信息技术赋能下,智慧社区呈现出智能化的基本样态,数字赋能为行政服务带来便利,但居民合法权益难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

首先,数字技术在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服务中主要侧重于工具、技术层面,多以技术手段替代人力,但数字社区转型尚未实现。因此,基层政府与社区居民在涉及公共利益和公共事务时,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异,意见难以统一,导致多元治理主体可能陷入集体行动困境。

其次,数字技术提升政府治理水平方面仅停留在表面,未能将技术与治理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导致不同区域、部门或条块间的服务资源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反而成为制约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关键因素。

再次,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缺乏统一的标准,阻碍了数据信息的有效挖掘和利用。数字赋能基层智慧服务的实际效果有限,基层大数据信息零散且质量不高,整合难度较大。

最后,推进社区智慧共同体建构需要掌握现代化治理理论,引进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但大部分社区此类人才储备较为匮乏,使得数字赋能智慧社区共同体的软硬件平台难以发挥长效作用。

四、超越工具理性: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多维建构

推动智慧社区共同体高质量发展,需要厘清智慧社区的发展脉络并剖析其内在特征,解析其包含的数字化技术逻辑,持续推动社区治理智慧化、功能化转型[8。在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必须以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思考维度来加快推进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转变。面对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工具与价值失衡问题,必须坚守“人本”的核心理念,强调社区共同体的情感纽带,打破由碎片化带来的社区共同体情感冷漠,促进社区成员间的交流与互动,强化群众的归属感与参与感。团结社区治理的多元主体,激发共治合力与效力,推进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决策、共同管理、共同分享。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整合区域相关资源,多维度强化技术支撑,切实理解社区的需求和问题,持续推进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为居民创造更加和谐、智能的生活环境。

(一)构建人民至上理念的智慧社区共同体

智慧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出发点在于以信息化、智慧化手段为依托,打造有效的交流互动与协同共治平台,完善沟通机制,持续提升社区治理效能,全力构筑服务优质、治理方式新颖、群众满意程度高的城市社区新格局。针对智慧社区共同体目前存在的问题,应从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首先,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应打造线上服务管理平台,将区域内所有社区纳入平台管理。编织集就业、健康、卫生、医疗、救助、养老、助残、托育、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于一体的城市管理局域网,将政务服务资源延伸至社区治理的“神经末梢”,彰显人民至上的服务理念,打造多端互联、多方互动、智慧共享的数字社区生活。

其次,更加注重居民的心理需求,除提供物质支持外,还应关注居民情感、社区归属感等精神层面的需求。组织各类社区活动,增进居民间的互动与了解,避免心灵孤岛与碎片化现象,营造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

最后,健全智慧自动处理机制,依托智慧社区一体化平台管理,细化数据服务管理体系,加快建立社区居民数据库,生成居民生活坐标立体网络图,以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社区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二)夯实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信任合作基础

夯实智慧社区共同体信任合作基础的基本途径在于,依托社区数字化平台和线下社区服务机构,集约建设便民惠民智慧服务圈,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社区生活服务,凝聚智慧社区共同体情感共识,不断推进社区建设有序发展,持续提升社区居民获得感。为应对不同挑战,需重新审视情感纽带在社区共同体建构中的作用,加强沟通互动,尊重多元性,建立有效治理机制,促进居民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共同体的形成,为社区的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首先,拓展智慧生活服务圈,实现主动服务。以中心城区、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吸纳机关单位、群团组织、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力量,采取片区派驻、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区治理。聚合线上线下生活服务资源,开设智慧社区平台信息公开板块,便于社区居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社区动态等信息。

其次,依托社区大数据服务中心,以智慧社区服务平台为基础,推动实现数据可视化、治理视频化、服务全域化、管理智能化。

最后,运用互联网、5G通信、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社区物联网连接,致力于实现智慧社区可视化管理服务。优化智慧社区共同体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实现数据的集约管理、科学分析、智慧决策,并智能分派到应用服务端,形成集感知、采集、分析、决策、智慧应用于一体的社区智慧治理闭环,维护社区秩序稳定。

(三)创新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多元共治机制

借鉴山东省临沂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体化管理、精细化治理、便民化服务”的服务模式经验,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建构需要充分激发多元主体活力与效力,注重人文关怀,形成共治合力。

首先,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运管服”枢纽,建立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机制,提升协同管理和服务水平。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线上线下数据互通机制,转变工作思维,构建智能化高效服务体系。

其次,积极搭建群众诉求平台,设置线上线下便民服务站,有效衔接“一站式服务”管理平台,聚焦社区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整合社区优质资源,统筹辖区需求与存在问题资源清单,发动社会组织和驻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共建共治,推动构建全民联动、多元互动的智慧社区治理新格局。

再次,创新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机制,全面推行党组织领导下的多元解纷机制,将综合治理与平台反馈功能有效融合,打造“收集—回应—处理”的智慧社区共同体问题处理闭环,推动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解决。

最后,创新社会协同全域发展机制,共创社区发展基金会,整合社区内有效组织,制定社区生活服务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细则,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智慧社区共同体建设。

(四)提升数字赋能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创新服务能力

数字科学技术作为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基本手段与方法,既需要将线上“数智化”融入线下“网格化”,推进社区治理常态化,又需要将“人文思维”蕴含在“工具理性”之中,推动打造诸如四川省成都市“邻里指尖”的智慧共同体。

其一,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数字素养,注重技术与人的有机结合,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字技术。

其二,基层政府要加强与社区居民的沟通,理解异质需求,打造更符合智慧社区共同体实际的政务服务体系。

其三,持续推进数字技术与社区治理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打破不同区域、部门或条块间的信息壁垒,实现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

其四,确立统一的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标准。借助立法、政策等有力手段,促进数据信息的有效挖掘和利用,确保居民隐私和权益得到充分保护,持续推进社区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进而实现更加高效、透明和公正的社区治理。

其五,加强社区治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撑,积极响应国家出台的人才引进等相关政策,积极引进具有现代化治理理论和信息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并提供优惠政策,培育本土化智慧社区人才服务队伍,共同推进智慧共同体建构。

五、结语

智慧社区建构是现代信息技术驱动社区发展的新阶段,而打造智慧社区共同体是着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行示范,对持续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工具理性过渡到价值理性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了智慧社区共同体多维建构的内在机理,探究其建构的创新路径。基于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的人文理性缺乏、“碎片化”分治、多元参与不够、数字赋能有限等现实问题,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应当超越工具理性,重塑人民至上理念的智慧社区共同体,夯实智慧社区共同体建构的信任合作基础,创新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多元共治机制,提升数字赋能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创新服务能力。智慧社区共同体的建构重在立足自身、挖掘特色、与时俱进、创新模式,贵在秉持人文价值理性,凝聚多元协同共治合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全方位推进工具理性过渡至价值理性,构建智慧社区共同体制度体系,持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N].人民日报,2014-01-01(2).

[2]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1).

[3]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4] 钟伟军,陆道平.让在职党员行动起来:智慧党建如何引领社区志愿服务?:基于浙江省诸暨市“先锋微家”的案例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4,26(1):112-124.

[5] 党秀云,胡乘铭.志愿服务嵌入社区的情感治理分析[J].理论探索,2024(1):81-87.

[6] 原珂,李婷婷.红色业委会创新实践、困境及进路[J].党政研究,2024(1):99-110,128.

[7] 刘燕涛,孙小宁.新时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现实路径探析[J].延边党校学报,2024,40(1):30-33.

[8] 王深,王松磊.数字时代智慧社区建设:脉络梳理、技术逻辑与推进路径[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6):79-87.

[9] 崔宏尧,刘敏智,于志宏,等.信息化背景下智慧社区的建设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4(1):7-9.

[10] 胡厚翠.安徽智慧社区建设:现状、困境与推进策略[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24,38(1):33-37.

[11] 卫小将.从“小区”到“社区”:共同体的衰落与重建[J].社会科学文摘,2024(2):91-93.

[12] 李珮瑶,田毅鹏.单位社区的结构分化及其“治理共同体”转换[J].学术研究,2023(12):68-74.

[13] 费广胜.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城市社区党建的“社会建构”逻辑:基于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视角[J].治理现代化研究,2023,39(6):69-77.

[14] 毛佩瑾,李春艳.新时代智慧社区建设:发展脉络、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东南学术,2023(3):138-151.

[15] 张丽华,鲍宗豪.新时代社区共同体的构建及其实现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1):237-245.

[16] 周亚越,吴凌芳.诉求激发公共性: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内在逻辑:基于H市老旧小区电梯加装案例的调查[J].浙江社会科学,2019(9):88-95,158.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The Multi-dimensional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ommunities

MAO Chunhe, SONG Qid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Qinghai Minzu University, Xining 810007,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unities is key to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efficiency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enabled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d it is essential for promot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o value rationality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lligent communiti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unities from the aspects of harmonious community construction, coordin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multiple collaborative participation, and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Based on the realistic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communities, such as lack of humanistic rationality, “fragmented” division and governance, insufficient multiple participation, and limited digital empowermen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smar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t is proposed to construct a smart community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such as reshaping the “people-first” concept in community building,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trust and cooperation, innovating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enhancing the service capabilities of digitally empowered smart communities. These measures aim to comprehensively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Key word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value rationality; smart community; digital empowerment

(编辑:孙树勋)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数字赋能工具理性
超越工具理性:职普融通的价值维度、目标向度与推进策略
数字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路径
让“数字”为“两业”融合赋能
人民论坛(2020年18期)2020-07-23 06:56:52
数字经济赋能临安山核桃特色产业发展
新时期高校治理模式及其优化设计——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
数字化赋能出口型跨境电商的价值共创研究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期)2016-01-28 10: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