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5-01-18 00:00:00王升臻李俊奎
关键词:发展历程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40年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无法回避的元问题。从1984年至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及反思三个时期。在这三个时期,学界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属性论、灌输论、互动论和精神生产论等观点,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然而,目前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依然存在重视静态研究而忽视动态研究、重视阶级社会本质研究而忽视非阶段社会本质研究、重视逻辑性研究而忽视学科整体性研究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因此,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重要趋向是:坚持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注重本质研究的层次性,深化不同层次本质之间的内在逻辑;注重本质研究的学科整体性,推动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文章有助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新路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步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中图分类号: D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7055(2025)01-0083-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1]249基础理论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逻辑前提。学科建设的实践表明,任何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踪学科建设的前沿问题,而且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还需要回头反思一些困扰学科建设的基础理论,如学科性质、学科对象、学科范畴等对学科建设起基础性和方向性作用的元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思想政治教育学首先要研究的重要基本理论问题。不弄清这些问题,就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建立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础之上,不可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也不可能有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2]46。因此,系统梳理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就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石。

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伴随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经历了从萌芽探索、繁荣发展到逐渐深化反思的不平凡历程。回顾与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与不足,展望发展趋势,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由之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起步较晚,且主要是从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起步,学科建设缺乏理论积淀。在学科建立伊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逻辑起点,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并且只有个别论断,缺乏系统论证。21世纪以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逐渐走向成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才日益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萌芽探索时期

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建立之初,学界普遍关注的是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1983年,张蔚萍和张俊南合著的《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出版,体现了当时学界对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系统化、规范化与理论化尝试。当时,学界主要精力放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上,较少有学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一基础理论研究。加之,当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缺乏经验,借鉴教育学的痕迹较为明显,个别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引导人们形成符合特定社会和时代以及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行为品格的教育工程”[3]67。在学科建设早期,学科建设的社会性和教育性较为明显,阶级性和政治性则初露端倪。有学者提出,“造就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型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觉悟和政治意识的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4]109-110

简言之,学科建立之初,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并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偶尔有个别学者提出相关论断,既缺乏系统深入的论述,也没有上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高度,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繁荣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与其他学科建设一样,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持续深入,学界开始反思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依据,从不同的学术视角,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观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属性论、灌输论和互动论。

1.属性论

长期以来,学界受传统哲学教科书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本质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事物内在深刻的稳定的东西。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性质。基于此,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元属性论和多元属性论。

一元属性论。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客观存在,自阶级与国家产生以来就一直存在。在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色彩,超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5或“阶级性”6]63,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在一元属性论中,不适合用阶级性或政治性,替代意识形态性。原因在于:一方面,虽然阶级性和政治性是意识形态的主导属性,但阶级性和政治性主要体现了政治教育的本质,却难以体现意识形态中所包含的受政治制约的思想、道德等内容7;另一方面,政治性只是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阶级社会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8

多元属性论。本质属性是多维、立体的。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张澍军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目的性本质和载体性本质[9]37-77;李辽宁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维度表现出阶级性,在伦理维度表现出服务性,在社会维度表现出工具性,在个体维度表现出启蒙性10;李合亮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与目的性本质展开论述11]118-191;张耀灿等提出,马克思主义不仅科学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性,而且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与阶级性12]115

2.灌输论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之初,学界对“灌输”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还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抑或是与思想政治教育同义产生了较为激烈的争议。学界反对把灌输理解为注入式的教育方法,更多学者认为,灌输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只有个别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13]20。20世纪90年代以后,很少有学者再把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来看待,学界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而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3.互动论

从社会学的社会互动理论出发,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思想互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互动[14]138;二是思想和行为互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互动15]60;三是个人与社会互动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良性互动、有机统一16

20世纪末,学界开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在这期间,阶级属性论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主流观点,灌输论和互动论也偶有出现。然而,阶级属性论混淆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属性的区别与联系,难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元和多元及变与不变的难题。

(三)深化反思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获得持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等基础理论备受关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回头反思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

进入21世纪,灌输论又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国内两本权威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教材又一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17]53或“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和灌输”18]81。刘书林等系统地阐述了坚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灌输论的缘由。党的十八大以来,个别学者依然坚持灌输论,并提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科学灌输”19的论点,更多学者则把目光转向了以马克思实践观为指导,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路径。正如王学俭所言:“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出发,才能揭示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20]13应该说,从马克思实践观出发的思路是对的。但是不同学者对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出现了观点各异的实践本质观:一是精神生产说;二是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说;三是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精神共享说。

1.精神生产说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人类以满足自身和社会需求为目的,以价值审视、价值选择为内容,以构建理想价值为目标的精神生产活动”[21,或者“以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为指向的政治价值观再生产”22

2.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说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实践和精神交往实践,是人的一种生命表现形式、人之本质力量的彰显以及人建设自身的一种必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精神生产及其与受教育者进行精神交往的活动”[23

3.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精神共享说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由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和精神共享三个要素构成的统一体[24]65。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

此外,人类社会精神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艺术、道德、法律、宗教等都是人类社会精神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实践与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重要内容。有学者对此也展开了探索性的研究,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艺术、法律区别的研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本质是:“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对象,从应然角度来协调和创新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有限领域的实然与应然相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主体间性精神实践活动。”[24]99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以马克思实践观为视角,深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对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元与多元、变与不变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独特的见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必定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治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应当是立体的[25。学界基本认可,本质是历史发展的,且分为不同层次。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经验与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40年来,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基本经验

1.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整个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学科建立之初,陈百君就提出:“我们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注意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才能揭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26]116此后,虽然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见解各异,但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的理论研究,如:灌输论者坚持认为“把灌输确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高度评价”13]20;阶级属性论者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阶级理论为基础;精神生产论者以马克思实践观为理论基础。不管是灌输论者、还是阶级属性论者、抑或是精神生产论者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某一具体理论出发,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理论之基,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理论之基。

2.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目的等基础理论的元问题。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完成的终极目的。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方向,作用于人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性质,决定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在学科建立初期,王瑞荪等就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党派偏袒性的政治教育科学学科,只有当它表现与客观揭示历史规律的任务完全一致的阶级利益,即无产阶级的利益时,才能科学地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结构和职能。”[4]109之后,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灌输论、属性论和实践论等观点,始终都没有脱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27可见,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始终都是围绕着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而展开的。

3.始终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国内不少学者撰写论文与著作,大都坚持这一研究方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方法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进程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进程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必须追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存在本身的起源与发展脉络,把握其自身的发展史,并通过逻辑上的把握,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抛弃偏差和偶然性,抓住主流和必然性,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而更深刻地把握这一活动的本质。”[28]19-20也有学者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事实为出发点,揭示其背后所隐含的实际意义,对其进行理性批判与分析,从而推导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这依然是坚持“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11]30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不足

长期以来,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展开研究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静态研究,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动态研究;重视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忽视非阶级社会的本质研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性,忽视其学科整体性。

1.重视静态研究,忽视动态研究

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主要借鉴和吸收哲学本体论的思想。从哲学发展史上看,本体论在对事物本质的探索中,建构起一套严密的逻辑原则,从逻辑定理出发,遵循逻辑推理的基本原则,推导出世界的本体,表明哲学理论体系的生成。自亚里士多德以降,传统哲学把本体论中的存在,逐渐引向脱离人的存在与现实,演化成为一种抽象化、静态化的东西。受传统哲学本体论思想的影响,无论是属性论还是灌输论以及后来的互动论等,都很少谈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变化问题。虽然有个别实践论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历史发展的,不断生成的”[29,但是对本质的历史演进仍然缺乏系统而深入的探讨。2016年,王升臻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在其专著中对本质的历史演进,即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发生、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异化及社会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回归进行了探讨[24]111-134。以马克思实践观为视角,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历史演进,其思路无疑是对的,但是不同社会形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之间是如何变化发展,又是如何相互衔接的,这些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2.重视阶级社会本质研究,忽视非阶级社会本质研究

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以来,学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阶级斗争和社会实践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30]1,它是“随着阶级、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4]2。属性论、灌输论、互动论和精神生产论等都是围绕着阶级社会的政治性、阶级性或意识形态性,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而非阶级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则被排除在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原始社会发生论逐渐受到学界的关注,并进一步深化并完善了阶级发生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原始社会已存有完整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到了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依然生机盎然。”[9]1阶级性只是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非所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人类所有社会形态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理当面对这一情况。与此相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地位、功能等基础理论研究都将受其影响,甚至整个学科体系都将重新建构。

3.重视逻辑性研究,忽视学科整体性研究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大都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某一视角,围绕着阶级性展开,只是逻辑论证,缺乏学科间的相互支撑,使得本质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生等基础理论相互脱节。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学科建设的逻辑基石,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思想政治教育史等基础理论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印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发生的历史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科学性,从而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地位、功能、目的等其他基础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属性论、灌输论、互动论及精神生产论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论、互动论或实践论等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往往容易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整体性,缺乏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导致基础理论之间相互冲突。虽然学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要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但是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却没有很好地落实。由于对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原则的把握不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出现,把逻辑还原为历史或者把历史研究还原为历史过程的无限追溯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历史起点的无限回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不能只注重逻辑论证,还要重视学科建设的整体性,以及与其他基础理论研究协调发展。

此外,学界还存在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目的、功能、方法、属性等相互混淆的现象。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既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功能,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属性,而是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与发展的依据。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的不足,困扰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高质量发展。因此,坚持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就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课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未来趋向

在过去的40年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如何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化解学术分歧,达成学术共识,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研究还应坚持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视角,注重本质研究的层次性和学科整体性,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趋向,深化不同层次本质之间内在逻辑的趋向,推动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趋向。

(一)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趋向

马克思主义是学科建设的理论基础,也是本质研究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无疑是正确的。由于不同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虽然学界都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理论研究,但是依然存在较大的学术分歧。我们要防止、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条主义理解与应用的错误倾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不是传统哲学和旧唯物主义的延伸。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传统哲学主题的创新与变革,属于现代哲学。传统哲学是指从古希腊时期至19世纪中期的哲学,包括古代哲学与近代哲学。追寻始基与本原是传统哲学的终极目的。传统哲学试图从终极存在或事物始基中把握世界的本质。近代唯物主义强烈反对本体论,但最终还是落入本体论的窠臼。黑格尔把本体论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结合起来,建构起完整的哲学体系。虽然在形式上,黑格尔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但他依然把人当作工具,最终又剥夺了人的主体性。可见,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者,不仅把人当成抽象的存在,导致人的主体性缺失,而且使本体也成为一种抽象的、静止的存在。

传统哲学注重绝对的、抽象的物质本体,较少关注人类世界。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和人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关注人类世界。马克思把哲学主题转向人类世界,并探索认识和把握人类世界的依据。马克思认为,自然与社会在实践中融为一体。人类社会借助实践向自然界渗透人类的目的。与此同时,自然也通过人类社会实践,进入人类社会之中,成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使社会成为自然的社会。实践是人类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石,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和重构世界。实践是不断生成和发展的人类世界的本体,它使人类世界成为不断变化发展的开放体系。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形成社会关系,并相互交换。同时,在实践之初,结果作为目的以观念的形式,在实践主体的头脑中存在,并在实践中不断重构这一思想观念。换言之,实践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与自身意识的三重关系。马克思把哲学主题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并提出实践是人的本体,人通过实践创造其自身。

长期以来,学界虽然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但是不同个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依然有学者在探寻传统本体论所倡导的不动的原动者的物质本体,追求一个所谓永恒不变的实体。这是一个脱离现实的、抽象的终极存在,是一种不存在的存在。从这一抽象的本体论出发,是难以准确把握现实,更难以认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因此,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指导,深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本质。在实践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动态变化中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不是去追求所谓永恒不变的终极本质,从而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变与不变的学术争议。在此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视角,重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

(二)注重本质研究的层次性,深化不同层次本质之间内在逻辑的趋向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的特殊本质,而且这种本质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层次性的理论依据,就是哲学上的事物本质层次性原理。实践本体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所以,人们对实践本体的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人的思想由现象到本质,由所谓初级本质到二级本质,不断深化,以至无穷。”[31]213列宁的话不仅指出了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了事物本身的本质的层次性问题。毛泽东也把本质分为特殊的本质与共同的本质两个层次,并阐述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32]309-310共同本质亦称一般本质是指同类事物所共有的类本质,决定着该类事物的运动变化趋势。事物的共同本质是由同类事物所共同具有的矛盾决定的。特殊本质是指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的存在根据,它是由事物内在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说到底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也存在一个层次问题,也应该由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构成。学界对此已有所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一元的,又是立体的,可分为四个质级。也有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为类本质、种本质、亚种本质或者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本质和阶级本质。学者们划分的依据不一,划分的种类也各异,且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之间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学界缺乏深入的探讨。

以马克思实践本体论为视角,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为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是指人类社会精神实践,它由精神生产、精神交往和精神共享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是一元的,在所有社会中,它都是一种精神实践;特殊本质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在人类不同社会形态中,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如在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本质就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本质是多元的,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它表现出不同的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是一种精神实践形态,是人类所有社会形态都存在的一种实践形式。这为阐述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演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然只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回答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社会精神实践形态之间的特殊性,如与宗教、艺术、法律等精神实践的区别。如此一来,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本质与特殊本质之间的内在逻辑就十分清晰,为今后持续深化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

(三)注重本质研究的学科整体性,推动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趋向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学科建设的元问题,是完善学科体系的重要着力点。本质从逻辑维度印证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合理性。纵观学科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一直贯穿学科建设的始终。在过去的40年间,学界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本质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只是对本质这一元问题展开探讨,较少触及与本质密切相关的其他基础理论研究。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与学科基础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甚至相互冲突的现象。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它并没有推动学科体系的同步发展。促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完善与高质量发展,就成为本质研究未来发展的重大趋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元问题的研究以及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科建立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牢牢地确立了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地位。当前,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条件已经成熟,而且较为迫切。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为契机创建元思想政治教育学”[24]135,就成为未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重要趋向。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立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教育最鲜亮的底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33。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也在学术争鸣中曲折前行,在多维视角中持续共建。在回顾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反思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路径,为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步发展,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仓道来.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 王礼湛,余潇枫.思想政治教育学[M].2版.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瑞荪,竹立家.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

[5] 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18-23.

[6] 杨威.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7] 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75-178.

[8] 孙佩峰,尉天骄.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与发展[J].学术论坛,2011(10):26-29.

[9] 张澍军.学科重要理论探索:我的18个思想政治教育见识见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10] 李辽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18-21.

[11] 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源起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2]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3] 刘书林,陈立思.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14] 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15] 宋锡辉.思想政治教育学元理论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16] 李月玲,王秀阁.科学实践观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11):13-16.

[17]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18]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9] 杨宏伟,蒲文娟.科学灌输: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再探讨[J].学术探索,2022(8):143-150.

[20] 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 张正瑞.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2):22-26.

[22] 宇文利.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价值观的再生产[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1):183-188.

[23] 许瑞芳,张志恒.廓清与重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0(4):54-58.

[24] 王升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

[25] 王学俭,郭绍均.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再探讨[J].教学与研究,2012(12):61-67.

[26] 陈百君.思想政治教育学[M].大连:大连工学院出版社,1988.

[27] 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9):128-137.

[28] 张苗苗.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9] 张艳新,赖雪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新论[J].探索,2005(4):127-129.

[30] 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31] 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3] 张涵.中国共产党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及经验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0(1):53-60.

A Review and Outlook on Research into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Shengzhen1, LI Junkui2

(1.School of Marxism,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1, China;

2.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40 years, discussions on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ve remained a core issu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discipline. Since 1984, research on this topic has progressed through three stages: emergence, development, and reflection. Throughout these stages, scholars have adhered to Marxist theory as a guiding framework and moral education as a fundamental objective, utilizing a methodology that combines historical and logical perspectives. Key theories, such as attribute theory, indoctrination theory, interaction theory, and spiritual production theory, have enriched and expand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field’s essence. However, current research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an emphasis on static rather than dynamic aspects, a focus on class-based rather than social perspectives, and a prioritization of logical coherence over disciplinary integrity. These issues limi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disciplin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aim to reconstruct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Marxist practical ontology, emphasize the hierarchical nature of essential research by exploring the internal logic across different levels, and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ary integrity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 for met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dagogy. The article, by review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reflect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conducive to clarifying the new path of research on 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erfecting the discipline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ages; review and outlook

(编辑:蔡洪涛)

猜你喜欢
发展历程
软件工程技术的研究目的和发展前景
三种常见的通信技术及未来发展的创新点研究
电力企业中物资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市场(2016年32期)2016-12-06 10:53:08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澳大利亚旅游教育发展特征概述
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 10:39:0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质性演进历程研究
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现状及发展趋势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3:18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6:31
国内奢侈品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34:33
新媒体时代表情包发展的传播学解析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