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驱动OMO教学模式研究与路径探索

2025-01-15 00:00:00赵文杰陈寅生盖建新吴海滨徐丹
高教学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

摘"要: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现代智慧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之一。数字技术驱动线上线下融合(OnlineMergeOffline,OMO)教学已经成为新教学常态和混合式教学发展趋势。构建以数字化教学为特征的线上线下、同步异步、集中分散和课内课外多模态OMO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和数字化环境的融合机制,有利于提升一流课程质量建设,有利于促进智慧教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育数字化;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一流课程;数字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005-05

Abstract:Educationdigitizationisanimportantsymbolofthedevelopmentofeducationalinformatizationtoacertainstage,andisone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developmentofmodernintelligenteducation.OnlineMergeOffline(OMO)educationdrivenbydigitaltechnologyhasbecomethenewnormalteachingandthedevelopmenttrendofmixedteaching.Constructingthemulti-modalOMOintegratedteachingmode,featuringdigitalteaching,includingonlineandofflineteaching,synchronousandasynchronousteaching,centralizedanddecentralizedteaching,andin-classandextracurricularteaching,cangivefullplaytothesupportingrole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theintegrationmechanismofdigitalenvironment,andisconductivetoimprovingthequalityconstructionoffirst-classcoursesandpromotingtherapiddevelopmentofintelligenteducation.

Keywords:intelligenteducation;educationdigitization;OMOeducation;first-classcourses;digitaltechnology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及教育协同创新发展[1]。可以看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化了科教融合及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教育未来信息化道路指明了方向。

近十年来,以“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不断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形态创新,产生了数字经济、数字医疗、数字交通和数字教育等新型社会创新发展方式。其中,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征形式,是实现普适教育、全民教育和协同教育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转型和发展必然趋势。在《“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将终身数字教育作为数字民生保障体系重要领域,要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2]。国家宏观发展规划为教育信息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局性的定位和遵循,表明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战略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必然趋势,数字化驱动又将加速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

一"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一)"数字化教育内涵

教育数字化是以教育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技术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教育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创新教育形态。所以,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普惠全民教育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策略。数字化教育各层次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要与数字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融合。首先,要创新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智能化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重建数字化学习空间,同时也要重塑师生关系,把产学研项目和任务转化成教学资源,利用数字化新质生产力催生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价值体系,培养适应数字经济的创新型人才。聚焦数字中国,实施数字化教育战略,抢占数字教育先机,强化数字教育认知,推动信息化教育质量,应对数字技术挑战,迎接数字时代机遇。

(二)"教育数字化发展

我国社会技术变革经历了几个典型代际阶段,如机械化、自动化、计算机化和信息化。显然现代社会已步入高度融合信息时代,正向数字维度阶段飞跃,产生新形式的交互、生产和感知成为可能,即信息过程中的“数字化”[3]。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学习时空和教育边界,催生了数字化教育新形态,而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加速了教育数字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线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伸,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发展趋势日益成为全球教育教学领域的共识。在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坚持信息与教育融合理念,用驱动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和终身化教育机制[4]。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教育建设的关键阶段,更多观点将数字化转型视为一种过程或者模式。如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通过文化、劳动力和技术深入而协调一致的转变,优化和转变机构运营、战略方向和价值主张的过程”[5]。中国在2022年3月推出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集合了中小学、职业、高等教育及就业服务四个模块,标志着我国教育数字教育时代开启[6]。

教育系统的数字化教育转型关键在于能否更好促进教师的“育”与学生的“学”的融合,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否重塑教育组织的数字素养和能力结构。需认清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厘清教育数字化发展历程,清晰教育数字化转型载体要素,通过构建数字技术融合的教育生态化学习环境,打造联通、开放、便捷及个性化的新型数字化教育形态,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支持与动力[7]。信息技术赋能为教育数字技术转型和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为教学创新的扩散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所以,数字化技术驱动OMO一体化教学发展必将成为新教学常态和未来教育教学发展趋势,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字化教学实施路径

高校是教育教学数字化路径探索先行者,数字化教学除了需要建设新型信息化基础设施外,还要推进课堂教学过程数字化,培养师生智能化教学为基础的数字化能力,让数字技术赋能创新教育评价,打造智能驱动的创新教学模式、场景、过程、管理和评价五个基本数字化路径。

(一)"教学模式数字化

2022年4月18日,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发布《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其中技术趋势成为重塑未来教与学的五大趋势之一[8]。智能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众多新型教学模式,如线上线下、混合融合、同步异步和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教学模式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是以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教学形态,教学活动设计体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上,而基于5G技术高速率无线通信技术,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应用,有效改善了教学资源区域不均衡发展现状,使得基于MOOC、SPOC等平台的海量教学资源,可以广泛开展同步异步、集中分散线上课堂教学,数字化教学推动了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大众化。

(二)"教学场景数字化

教学场景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数字化教学环境上,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5G及云平台等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智能化教学系统平台。教学场景数字化是数字资源充分优化利用和便捷服务的一种真实虚拟融合的教学环境,从环境(包括智能设备、智慧教室等)、资源(如网络平台、电子图书、课件讲义等)到应用(包括教、学、评、管和服等)的全部数字化。教学场景数字化是智慧校园建设的核心部分,通过打造校园数字空间拓展了现实教学场景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教学运行效率和质量,拓展了教学功能,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节约了教学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三)"教学过程数字化

教学过程数字化体现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整个教学环节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服务作用。构建教学过程的参与和反馈机制,鼓励学生和教职员工参与教学数字化建设过程,并主动收集其反馈和建议,持续改进,实践创新,并及时调整和改进数字化解决方案,加强新形态教材建设和线上线下一流精品课程建设。持续创新是高校数智化体系建设的力量之源,关注更多先进科技和教育理念前沿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引入新的数字化工具和技术,以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学管理数字化

高校数字应用化水平越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就越好。当然,高校面临着日益增长的信息化管理挑战,需要积极探索各种信息化技术工具来提升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降低教学、管理及服务成本,统筹协调科研、管理、服务等校园信息化平台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强化现有资源及信息平台利用效率,高效提升校园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其中,强化网络设施和教学硬件系统必须从需求驱动角度出发,确保校园网络及设备的稳定性和高效性,为数字化应用提供可靠的基础支持。

(五)"教学评价数字化

教学数字化评价趋势体现深化信息化、过程性考核评价机制和策略。教学数字化评价具有客观性、量表化、可跟踪及持续改进等特点,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此外,过程性考核是信息化、数字化教学评价机制重点,教育数字化变革,不仅是教育教学技术上变革,更是师生适应这种技术密集型的教育实践,教师不仅要树立数字化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切实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不断深化和创新教育教学数字化评价体系建设。

三"数字技术驱动融合教学模式

构建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驱动的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5G及APP等信息化技术[9],广泛开展具有现代教学特征的多元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国际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等教育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信息技术赋能、数字化驱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同步异步融合教学、课内课外融合教学和集中分散融合教学等多模态教学。图1给出了数字技术驱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融合教学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可有效突破教学地域限制,具有学习场所的灵活性和便捷性。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线上线下学时比例和教学顺序与学习成效的最佳关系,将线上规模化、效率化教学优势结合线下场景化、情感化教学特点有机结合,如何能够根据课程区分度、内容差异性和学生的个性需求有效构建教学维度和教学成效最佳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是数字教育发展典型特征。

(二)"同步异步融合教学

同步异步融合教学突破了教学时间上的限制,具有学习时间上的灵活性和实效性。同步异步融合教学关键在于如何构建合理有效的交互类型(同步、异步、同步+异步)与学习成效关系,以及有效和完善的数字化评价机制。同步异步教学融合有机结合了数字化教学在异步学习中可选择、可重复、可评价的优势,是数字化教育重要形式。

(三)"课内课外融合教学

课内课外融合教学是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课外自主实践、解决问题。课内课外融合教学通过问题探讨、问题引导、案例分析、项目研究及角色翻转等多样化课内课外教学设计,探索教学活动与学习成效的关联因素,研究构建相适合的课内与课外有效互动学习模式,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课内课外融合教学可充分发挥课外学习的形式自主性和时间的充裕性。

(四)"集中分散融合教学

集中分散融合教学目的在于强化线上线下、同步异步、课内课外结构关系视角下的场景融合,把线上全技术的网络课堂和线下实体课堂相融合,不仅体现集中与分散的时空关系,还体现课堂与家庭教学相辅相成,还要注重小组和团队多元协作与分工关系。从场景上构建如何集中与分散、课堂与家庭、协作与分工的融合教学形态,提高教学形态的真实感、存在感和价值性。

四"提升数字化教学的信息化支撑作用

数字化教育加快驱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树立教育数字化理念,不断提高师生教育信息化、个性化应用水平,提升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机制,强化数字技术服务管理机制,增强数字技术的交流安全作用机制,是提高和改进信息化融合教学评价机制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教学数字化服务理念

教育数字化是现代化信息化教育重要特征,信息化融合教学是现代化教学发展趋势。教学信息化融合强调用技术去服务教学、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与发展。数字技术与现代教学融合带来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显著提高,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是不可替代的,但数字化扮演的角色是辅助和服务的作用机制,而不是简单的替代功能,不能把教学过程中单纯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应用等同于信息化和数字化,数字化教学发展是信息化不断深入、融合、再发展的动态过程,其重点在于“融合”,其特征在于“一体化”。要充分剖析数字化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价值和扮演角色,不断完善信息化教学理论建设,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构建现代教育数字化服务理念。

(二)"提升教学数字化技术服务管理机制

如果说构建现代教育数字化服务理念是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必然之径,那么提高师生及管理人员的数字技术应用水平是提升教学信息化技术服务管理的关键和难点。建立“研学-应用-管理-服务”四维一体的数字化技术服务管理机制,加强教学管理数字化培训和学习力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中的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改进教学管理和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数字化管理服务机制,充分发挥数字技术教学考核评价中的科学性、客观性和高效性。所以,数字驱动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及考核评价中,大力倡导优质课程教学的共建机制,打造精品课程教学的共享机制,提升自建课程的个性特色,构建范式教学和个性教学协调发展机制。

(三)"强化教学数字技术的支撑作用机制

信息赋能的数字技术在现代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辅助支撑作用。针对种类繁多、参差不齐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教学系统,应形成“分类引导、有机融合、完善提升”的应用指导路径,不断提升教学数字化技术应用水平和融合水平。坚持智能化教学和智慧化教学发展的大方向,构建有效的线上线下同步异步融合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并积极探索多元化、数字化教学新型融合路径[10]。

提高师生教学数字化应用水平和特色。培养师生信息素养能力,主动学习信息理论知识和技术,达到有效收集、评价、分析与综合以实现数字技术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整合的信息意识与能力。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程度提高,教育呈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特点。数字化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受教育者和受教育群体的差异性,避免信息化教学模式化和考评方式的固定化、统一化和雷同化,要注重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需求是未来智慧化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加强数字化教学系统平台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建设数字化教学管理制度、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软硬件教学平台是数字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要素。网络化、智能化及系统化是数字化教学的外在特征体现,加强软硬件系统平台建设是数字化教学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要强化西部边远地区数字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支撑作用机制。

(四)"增强教学数字化技术的交流安全作用机制

信息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教育突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线上线下信息化系统教学、培训、会议等形式交流繁多,虽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信息交流途径,提高了信息沟通效率,但信息服务便捷化的同时也带来师生个人和教学信息的滥用、泄露、违规传播及知识产权等信息安全等问题,特别是参与军工、国防等涉密研究人员的教学信息化安全保障问题。需增强数字化教学过程规章制度建设和安全保障机制,加大教育信息平台和系统的风险评估、等级测评,加强教师、学生和教育管理人员信息化交流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化教育、教学、交流安全意识,增强数字技术的交流安全作用机制。

五"数字驱动OMO一流课程建设

(一)"提升智慧校园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加强智慧校园制度体系建设,哈尔滨理工大学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数字化转型与学校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制定了《哈尔滨理工大学智慧校园“十四五”建设规划》,建立了“四横两纵”的智慧校园建设体系,通过建载体、优服务,拓展数智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效率和体验,可实现网上办公“一站式”服务,打造一校两地三区同上一堂课的“智慧校园一体化空间”。通过促管理、提效能,升级再造信息系统,助力高效率校务管理,实现了督查、督学全线上管理,学校并于2024年成功入选黑龙江省首批数智教育重点高校,智慧校园数字化管理系统有力保障服务效能,提升了教学和管理水平。

(二)"助力一流课程建设

数字化驱动助力OMO一流课程建设。2020—2024年,教育部分两批建立上万门(1086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其中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与数字化教学紧密结合的课程占比超60%,成为了一流课程建设的主体,以信息化教学赋能的线上一流课程和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数之和远超出了线下一流课程数,体现了信息化教学快速发展趋势,彰显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发展潜力。哈尔滨理工大学作为地方重点高校共获批国家一流课程建设22门,其中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为15门,占比为68.2%,省级一流课程49门中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为36门,占比为73.5%,说明学校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教学优势,努力打造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资源,在信息化、数字化资源平台和教学方面取得了一流课程建设初步成效。

六"结束语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通过剖析数字化教育内涵,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数字化路径,构建“线上线下、同步异步、课内课外、集中分散”思融一体的数字驱动OMO融合教学模式。从信息化技术服务理念、管理机制、支撑作用和安全机制四个方面提升数字化教学的信息化支撑作用,通过打造智慧校园平台,助力一流课程建设,检验了数字驱动OMO教学成效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文涛,刘和海,白倩.建设学习型大国:以教育数字化践行中国式现代化[J].中国电化教育,2023(3):17-24,45.

[2]“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EB/OL].https://www.cac.gov.cn/2021-"12/27/c_1642205314518676.htm.

[3]祝智庭,胡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8,25.

[4]王兆璟,陆红燕.论新时代精神指引下的师范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5(5):70-78.

[5]汪张龙,李俊杰.新基建背景下教育考试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前景[J].中国考试,2022(7):69-76,94.

[6]杨飒.以数字化助力教育强国建设[N].光明日报,2023-02-11.

[7]兰国帅,魏家财,黄春雨,等.国际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实施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3)25-38.

[8]王运武,李袁爽,姜松雪,等.疫情背景下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趋势——美国《2022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5):13-20.

[9]叶鹏松.“互联网+”背景下“云课堂”的校本化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19(31):16-20.

[10]徐丹,赵文杰,李晶.线上线下同步异步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9):80-84,89.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疫情专项)“后疫情时期地方理工科院校线上线下教学与实体课堂教学融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研究”(SJGZ2020007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地方院校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引领作用的研究”(GJC1215112);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委托项目“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仪器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SJGZ20220089);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线上线下同步异步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实践研究”(SJGY2021039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深化高校信息化教学考核评价机制建设研究”(GJB1422076)

第一作者简介:赵文杰(1980-),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博士,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及高等教育信息化融合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郭绍青:教育数字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发展阶段
在线学习(2022年5期)2022-06-14 23:48:13
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把握建设新方向
建设教育强国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在线学习(2022年3期)2022-04-10 13:08:42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对外经贸(2020年2期)2020-04-17 14:49:48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0:44:55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化环境艺术设计教学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