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义生 卢荣花 徐凤
摘 要:基于“一流课程”的建设背景,文章阐述了“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的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其中,一流教学模式主要是从“互动式”教学、实验实训和“科创”项目训练三个方面来实现。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一流课程”;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吴义生,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卢荣花,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徐凤,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物流管理与工程类教指委教研课题(编号:JZW201911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036-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互联网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高校面临知识学习变革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高等工程教育已经进入“互联网+创新教育”的时代,迫切需要加快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建设。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虽同“双一流”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相比差距明显,但可以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和特色,通过“一流课程”的建设,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教学是本科教育教学的核心。没有高质量的一流课程,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一流专业。[1]因此,如何建设“一流课程”,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院校教育的重要问题。[2]本文将以“供应链管理”课程为例,探讨如何结合学校实际与特色,建设“一流课程”。
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知识学习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内容学习,而是要基于互联网线上课程资源进行多元化学习。“一流课程”建设应该立足于“互联网+教材+课程”的资源背景。课程教学目标不再是单一传授知识,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教学要能体现立德树人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能促进个性化、多样性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并能发挥教学示范带动作用。因此,当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推进新时代“一流课程”建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3]
“供应链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必修课程,是以管理学、物流管理和生产与运作管理等为理论基础,以数理统计学方法、运筹学方法、计算机信息处理等为手段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供应链管理在国内外发展的最新趋势和现状,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方法。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具备下列能力:①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改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出新形势下改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新途径;②能够根据不同类型的供应链,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对策和运营机制;③能够运用供应链设计理论,构建不同行业的供应链网络并对其进行优化,能够针对不同供应链的不协调问题,提出加强其协调性的方法并对其成员进行激励;④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分析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伙伴选择的影响因素,从而合理选择合作伙伴;⑤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重构企业组织,解决企业采购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解决企业生产计划与控制问题,运用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与方法,提出不同企业的库存控制策略;⑥根据供应链风险控制理论,提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新途径。
因此,“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建设将“以学生为中心,对标行业需求,对标国内一流,对标一流专业”作为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建设将从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作为教学模式标杆;将邀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大纲、教案、资源库的建设,以行业需求作为内容设置标杆;将组织教师团队访学国内一流高校,以“国内一流”作为目标追求标杆;将建设经济与管理学院“一流专业”核心支撑课程作为内容建设标杆。通过“一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创建以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旨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地方普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4]
1.一流教学内容的设置。在“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加大教学内容改革的力度,按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处理供应链管理基本理论知识与前沿理论知识的关系,积极补充新知识、新技术和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并用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改造传统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供应链领域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注重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训练,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技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2.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流课程”要有啟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全面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启发式教学,将教学重心从“教”转移为“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大力引入现代信息与技术手段,精心制作电子教案和网络课件,全面开展多媒体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3.一流教学模式的创新。[5]
(1) 通过互动式教学,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上,教师将授课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采取组长负责制。在每次课结束之前,教师将下次课的互动作业布置给某个小组,由组长对互动作业进行分工,小组成员则根据分工进行资料搜集、PPT制作和问题讨论等,PPT要求图文并茂。下次课开始时,小组全体成员根据分工,结合PPT上台进行演讲。台下学生则可以对PPT演示的内容进行提问,或与台上学生进行讨论,台上、台下互动结束后,教师对大家在问答和互动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点评。这种课程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通过实验实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6]“供应链管理”课程具有环节多、理论联系实践紧密等特点,其教学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实践环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学生通过教学软件的操作来模拟供应链的物料、信息和资金的处理以及流动过程;二是实训,指导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每组五个成员,每个成员分别扮演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商和消费者的业务运营,实训起点是消费者给销售商下单,销售商通过市场预测和实际订单量,给制造商下单,销售商通过市场预测和实际订单量,再给供应商下单采购零部件,同时,销售商和制造商都将订单传给物流公司,以便物流公司提前安排运力,将供应商的零部件适时运达制造商,将制造商的产成品适时送达销售商。通过这样一个流程的训练,一方面,学生不仅发现了供应链牛鞭效应现象,而且可以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学生了解了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供应链运营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明确了供应链各成员协同运作的必要性。通过上述实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供应链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为供应链运营学习打下实践基础。
(3)通过“科创”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前沿课程,在学生进行各级各类“科创”项目选题申报时,教师引导他们选择这方面的课题。第一步,项目组成立后,小组成员收集最近三年国内供应链领域的“科创”选题,结合各自的兴趣和专长进行选题讨论,与指导教师讨论后确定选题。第二步,选题确定后,进行“科创”项目的申报,撰写申报书,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分别负责国内文献收集、申报书撰写等工作。第三步,进行申报答辩。在答辩前,小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对选题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尤其是选题的理由和意义要有说服力。另外,小组全体成员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拟答辩,预演答辩专家可能提出的问题。第四步,如申报项目通过评审,获得立项。小组成员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进行第二次分工。每位成员要独立完成一个内容,组长除了要完成分工的任务,还要负责项目进度的监督、各成员之间的协调工作。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成员要去企业进行调研,或者设计调查问卷,或者进行访谈,或者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第五步,进行结题工作,对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准备结题答辩。此过程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和组织等综合能力。
本文阐述了“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的理念,根据该课程建设的目标,从一流教学内容的设置、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流教学模式的创新三个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探索。其中,一流教学模式的创新主要从“互动式”教学、实验实训、“科创”项目训练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17.
[2] 张大良.因时而动 返本开新 建设发展新工科——在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17,(4):4-9.
[3] 葛文杰.牢记使命创建新时代“一流课程”——基于机械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0-44.
[4] 吴义生,吕庆华.国际比较视野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J].物流科技,2014,(11):61-64.
[5] 王世练,库锡树,凌云翔.“抗干扰通信”一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4,(12):85-86.
[6] 吴义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物流科技,2009,32(11):94-96.
責任编辑 陈 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