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革命文化渗透“三全”育人模式的新思考

2019-10-08 14:22居继清左静雅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三全革命文化思政课

居继清 左静雅

摘  要:大学阶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使它不断定型、巩固、强化与提升的时期,革命文化是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抓手。文章对高校革命文化“三全”渗透育人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要把革命文化与高校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革命文化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有助于提升高校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革命文化;高校人才培养;“三全”渗透;思政课

作者简介:居继清,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和思想政治教育;左静雅,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湖北 黄冈 438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黄冈师范学院校级课题项目“基于‘三全渗透的黄冈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精准对接研究”(编号:2017ce03)和湖北省教育厅“湖北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黄冈红色文化三全渗透模式研究”(编号:20174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1-0019-04

革命文化深深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念,体现着中国革命时期的社会风尚、行为准则和思想道德,内含着丰富的教育素材和教育价值,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推行高校人才培养“三全”渗透育人模式是改进高校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需要,有利于构建传承革命文化与实现立德树人的双赢局面。所谓“三全”渗透育人模式指的是全要素组合配置渗透,把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实现革命文化教育资源与人才培养各要素的最优化组合;全过程立体融入渗透,规划四个学年总体渗透路线图及时间表;全方位多重覆盖渗透,把革命文化基因不仅渗透到理论学习课堂的各个环节,而且渗透到实践教学课堂的方方面面。

一、以传承革命精神为根本点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关于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的经典论述。经过近一百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政党性质、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伟大革命精神,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功绩感召人,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人,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事业,保持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是新时代教育事业新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在这三种文化形态中,革命文化升华了优秀传统文化,并积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资源。而革命精神作为革命文化的精髓所在,其教育影响力不言而喻。因此,革命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要以传承革命精神为根本点,通过传承革命精神内涵,发扬革命文化教育价值,切实使大学生从革命文化中受到革命精神的教育,从革命英雄人物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从而自觉做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二、以实现立德树人为落脚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不同时期党的领导人都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并使德育内容日益具体化,德育手段不断明确化。既然党和国家历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又是党对高校的一贯要求,那么,高校的全部人才培养活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无论是专业课教学还是思政课教学,都应该着眼于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与践行者。

就思政课而言,高校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是确保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中心环节。高校思政课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精神,找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要,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学生的学习思维,开阔大学生的学习视野。革命文化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战争年代缔造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对民族复兴的奋斗历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不竭精神养料,更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宝贵思想资源。实施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三全”渗透育人模式,有利于借助革命文化丰富思政课形式,发挥革命文化育人价值,转化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涵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强大动力。

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在人生奋斗目标上的表现;信念则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对特定思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是理想的基础和支撑。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人们共同的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在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引领下,全国人民必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当代大学生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否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成败,必须确保其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使其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斗争实践中。因此,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课题。

邓小平曾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鐵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碰撞磨合、开放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大量的东西方思想交流等因素都在无形中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对他们的“三观”形成产生强烈的冲击,往往会使一部分大学生内心产生迷惘或者失去方向。因此,高校人才培养必须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革命文化无论是物质形态还是精神形态,都凝聚着革命先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革命理想,展现着革命先辈们不懈奋斗的艰苦岁月,尤其是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如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精神实质,更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最好教材。推行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借助革命文化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了解认知,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可,引导大学生有意识地将个人理想的实现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起来,把个人的“小我”融入祖国、民族的“大我”之中,引导他们把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作为坚定的政治追求。

四、以宣讲革命故事为切入点

情节形象感人、内容生动多样的革命故事,对提高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作用,宣讲革命故事可以深化大学生对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了解。因此,实施革命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要以宣讲革命故事为切入点。革命故事以中国革命历史为背景,以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和民族精神为内容,借助宣讲革命故事开展教育教学,有助于以一种更加通俗易懂且富有艺术气息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通过革命故事形象的情节和真实的情感营造教学情境,使大学生内心世界受到感化,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在真实形象的故事情节中接受革命文化教育。

一方面,宣讲革命故事可以活跃高校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如在思政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分析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从叶坪迁往沙洲坝原因时,可以讲述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叶坪住所险遭敌机轰炸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紧张的故事情节中感知革命的不易,从而赞叹中国共产党人的敏锐洞察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文化的兴趣,并加深其对红色革命历史的深入了解。

另一方面,宣讲革命故事也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实践兴趣。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革命文化“三全”渗透育人模式的落实,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还应该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例如,引导大学生寻找身边的革命战士、红军战士,聆听老一辈革命家讲述光辉的革命岁月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切身感受革命时期的艰苦岁月,也能够使其掌握实地调查的方法,有效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以创新平台载体为着力点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对象施加积极影响的实践活动过程,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内容的传播、教育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4]实现革命文化在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渗透,必须借助多种教育教学平台载体,这就要求在把革命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三全”渗透育人模式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创新平台载体为着力点。

首先,打造新媒体教育平台。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用户占比26.8%,[5]而大学生群体年龄大多位于此年龄段,互联网新媒体现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创新革命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三全”渗透育人模式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教育平台,如开设革命文化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革命故事、革命人物传记、革命精神讲解等内容,在大学生接触、使用此类媒体平台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实现网络育人,以此作为课程育人教学效果的补充。

其次,建立实践教育平台。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大学生道德理论知识学习的主要渠道,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性如何最终在其行为实践中反映出来,因此还必须重视实践教育环节。以革命文化的物质形态为载体建立实践教育平台,既可以拓展高校教育教学阵地,又可以使革命文化充分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之中。如依托革命遗址遗迹、纪念馆、博物馆等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在课堂学习革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地参观加深对革命文化的体验感悟,反思对照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在革命文化精神影响下自觉改进并提升自身素养,使课程教学实践教育效果更佳。

六、以解决入脑入心为难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6]革命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源泉,是鼓励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更是一部生动的思想道德教育教材。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意识和自身思想道德素养,增强高校革命文化育人效果。而这一切要以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接受程度为前提,只有把革命文化真正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思想中,大学生真正从心底自觉自愿接受革命文化,才能使革命文化融入人才培养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有效果、起作用。

革命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而现阶段的大学生出生于和平发展时代,年代的差距感使他们对革命文化的了解并不是很深刻,认为革命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距较远,与其自身发展关系并不大,甚至有部分大学生认为革命文化已不适应当今时代的现象。因此,在革命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中,必须要以解决革命文化入脑入心为难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大革命文化的影响力度,加深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程度。

如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中将革命文化与校园雕塑、建筑等具体实物相结合,增添革命人物雕塑、革命标志建筑、革命事件纪念物等物质景观,形成高校校园的革命景观文化;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将革命精神、革命口号制作成横幅标语在校园内悬挂,增添校园革命文化氛围,形成高校校园的革命视听文化,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革命文化熏陶。再比如,鼓励大学生创办革命文化学生社团,举办革命文化社团活动,学生在筹备组建、设计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自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革命文化知识,同时在参与活动中亲身体验革命文化,这一过程实际就是革命文化融入的过程,也是大学生自觉接受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

总之,革命文化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的“三全”渗透育人模式,要以传承革命精神为根本点,通过宣讲革命故事、创新平台载体等形式创新教育教学手段,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崇高道德教育,更好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青年,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参考文献:

[1] 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1).

[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3] 張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

[4]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201902/P020190318523029756345.polf.html,2019-02-28.

[6] 修身立德走好人生路(人民观点)——让五四精神在新时代放射新的光芒[N].人民日报,2019-05-16(9).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三全革命文化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网络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班集体建设的实践应对
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化基本问题研究
高校“三全”育人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