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遥感概论是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介绍当前地理学最为前沿的地学数据获取途径和处理方法。该文以遥感概论为例,探讨该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和实施路径,挖掘、梳理课程的思政元素(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阐明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优化策略,可为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遥感概论;地理科学(师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2-0175-05
Abstract:Thecurriculumpoliticsofcollegecoursesareessentialforstrategicallyimplementing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individuals.Onesuchsignificantcourseis\"IntroductiontoRemoteSensing\"inthefieldofgeographyscience,whichspecificallytargets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Themainobjectiveofthiscourseistofamiliarizestudentswithadvancedtechniquesandmethodologiesforacquiringandprocessinggeosciencedata.ThispaperemploysIntroductiontoRemoteSensingasacasestudytoexplorethegoalsandapproachesofcurriculumpolitics.Furthermore,itaimstouncoverideologicalandpoliticalelementsembeddedwithinthecourse,suchaspatriotism,innovation,science,craftsmanship,andteamwork.Throughthisexamination,thearticleintendstoclarifytheeffectivenessofteachingandoptimizationstrategiesassociatedwithcurriculumpolitics.Ultimately,thisresearchoffersvaluableinsightsintointegrat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mponentssuccessfullywithingeographysciencecourses,particularlythosedesignedforteachertrainingpurposes.
Keywords:collegeanduniversities;curriculumpolitics;implementationpath;IntroductiontoRemoteSensing;geographicalscience(innormaluniversity)
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内涵,建立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随后,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体系中,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将其作为各种评估与考核的重要内容[3]。江苏省教育厅于同年7月印发了《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示范专业和示范课程的目标,旨在形成优质的课程思政教育局面[4]。以上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在新时代普通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方向,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遥感概论是地理科学(师范)的专业核心课程。淮阴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遥感概论课程开设于2002年,累计授课人数超1000余人。遥感作为采集地理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教学,学生将掌握获取地理信息的最新技术手段,掌握遥感光学原理及遥感应用基础知识,能够对遥感影像做出初步判读,熟练使用ENVI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具备一定的利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融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道德、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往遥感类课程思政研究中,主要针对林学类专业[5]、地理信息科学[6]、测绘类专业[7]以及大气科学专业[8],针对地理科学(师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一"课程思政目标和实施路径
根据相关专业教材[9-10],该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包括掌握遥感基础知识和光学原理、熟练运用ENVI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积极开展合作和探究性学习、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遥感技能、了解遥感科学发展史和我国新一代遥感技术,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图1)。
为了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遥感概论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进行整体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教学目标、内容、材料准备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图2)。遥感概论课程在考虑师范特点的基础上设定了爱国主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五个思政目标。在合理规划思政目标的同时,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安排到适当的教学章节中。鉴于专业教材中对思政内容的体现较少,我们借广泛采用经典教材、科技前沿资讯和专家视频讲座等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本课程全程贯彻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等方式进行思政教学,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内容设计与思政挖掘
遥感作为重要的信息技术,在国防、资源、环境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应用范围不断拓展。随着遥感技术的普及,各国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日益增强。遥感概论作为地理科学(师范)的重要课程,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在课程思政的挖掘过程中,可参考如图3所示的内容。
具体思政内容描述如下:
(一)"遥感发展历程
为了在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将遥感技术的知识点划分为三个部分:世界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以及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遥感技术的对比。通过教学调研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世界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团队协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珍贵的专家访谈视频、历史文献、科普网站和遥感影像等教学资源,向学生介绍中国在空间监测网络方面的成就。例如,中国首颗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定位导航卫星等。同时,介绍神舟系列飞船、超低轨通遥一体星座、中国登月计划以及中国高分卫星的发展情况,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通过教学的引导和激发,学生可以培养出为国家航天事业和地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这种方式,将遥感技术的知识点与思政目标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遥感物理的理论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将传授一系列基本原理,如电磁波谱性、地物波谱特征、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何校正和监督分类等。通过详细讲解这些原理,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遵循科学规律的重要性,以及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我们强调的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通过实践和案例引导,我们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和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能力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加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理解。我们希望学生明白,科学研究需要深入的钻研和持之以恒的努力。通过真实追求科学真理,他们将能够为遥感技术的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此外,学生还将了解到科学研究对于推动遥感技术的发展、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创新和探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不仅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培养扎实的基础、创新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实质性的贡献。
(三)"遥感影像几何校正
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可以确定以下目标:知识目标为学生掌握遥感影像几何校正的概念和思路,能力目标为学生掌握几何校正的主要方法和步骤,思政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可以将该知识点划分为几何校正的基础知识和几何校正实操两个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几何校正实操的教学,将重点放在学生实际操作和实践中。通过实操环节的安排,可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几何校正实践作业的点评中,教师应强调学生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认真对待工作任务的职业道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不断改进和提高。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经验,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共同分析,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他们能够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同时,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学生可以互相帮助和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我们能够有效地达到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思政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科学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遥感解译与制图
在教学中,可以以典型目标地物为例,重点介绍其识别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复杂地形地物的形成过程,讲解它们在遥感影像中的环境识别特征。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遥感影像中欣赏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地域资源,提升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在讲授遥感制图的相关要求和标准过程时,我们将引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等法律法规,强调选择遥感底图一定是我们国家的标准图件,不能使用来历不明的底图,特别是国外的GIS图。学生将认识到科学研究和应用空间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理解遵守规定和标准对于保障工作质量、确保信息安全以及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目标有机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了遥感技术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对祖国自然资源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以及对法律法规和标准的重视,这也符合培养高素质、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遥感应用
通过案例讲解,学生将了解到中国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将认识到高分系列卫星的卫星遥感、资源系列卫星的资源调查和监测、气象系列卫星的天气预报和灾害监测,以及北斗导航系统的定位导航服务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案例将帮助学生理解空间信息技术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广泛应用。通过了解这些应用案例,学生将对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对空间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兴趣。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加深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综合应用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职业意识和对国家发展与社会需求的理解。学生将能够意识到自身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三"课程思政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成性的内在契合关系,绘制遥感概论课程思政元素图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我们应意识到每门专业课程都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元素,因此需要深入挖掘本门专业课程中具有价值和深远意义的主题和教育资源。例如,在遥感概论课程中,我们可以选择“遥感数据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遥感卫星近年来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在探月等方面的突破,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此外,我们还可以提及北斗导航系统、探月工程和高分专项工程的重大进展,如2020年全球组网完成和嫦娥五号的月球采样封装,这些成就将激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在实验操作环节,尽量选用国产卫星数据,让学生体验国产技术产品的强大魅力。例如,在“几何校正”内容讲解时,选择中巴资源卫星、风云卫星等国产卫星,并穿插讲解“布鞋院士”李小文、《开讲啦》高分专项工程总设计师童旭东及其团队的相关故事,向学生传达朴实、奋斗、原创的精神。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可以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到遥感概论课程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认同,提升他们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让学生了解国家在遥感领域的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引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技术产品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做出贡献。
(二)"以“授课+实操”相结合作为基本路径,保证课程德智融合的成效
为了应对学生对灌输式教学的厌倦和他们对通过观察和实践来领会知识的偏好,遥感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采用了以分层设计的工作任务为导向,并设置具体的项目载体。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首先分配工作任务,学生利用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和相关信息资料进行自主学习。随后,教师组织讨论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讲解,并进行实践流程的演示。接下来,学生再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最后教师组织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深入挖掘和渗透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并将理论中的德育元素与实践中的职业素养相对应、统一落实到教学计划中。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奉献精神。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满足学生对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的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同时,通过将德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在实践中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三)"改进课程考核
为了弥补传统课程考核侧重知识能力和过程方法的不足,通过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来完善考核方式。在遥感课程中,可以采用综合考评的方式,包括专业知识考核和课程思政考核两个层面。专业知识考核主要评估学生在遥感领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和综合上机测验等客观评估方式进行评分,以评估学生对遥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课程思政考核则主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工匠精神、创新和科学精神、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可以设计人文内涵评价指标、职业素养测试、个人陈述等方式进行考核,并结合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发展水平。通过综合考核,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既关注专业知识的掌握,也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发展。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成长,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意识。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教师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效果
为了充分考虑育人元素和满足学生需求,本课程进行了内容重构。教学团队每年都会对本校地理毕业本科生进行调研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在科研和工作中运用遥感概论课程知识的情况。学生普遍认为课程最重要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从事教师行业外,还广泛从事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和城乡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每年许多学生都考取知名研究院所和高校的研究生,如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通过调研和访谈,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不仅能学到遥感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还能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支撑,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五"结束语
本课程在传授遥感理论的同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融入课程中。通过教学实践,既能达到教书育人与思政元素结合的目的,也为地理科学(师范)其他课程的思政教学提供参考。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持续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志伟,单佳强,陶丽,等.遥感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科学咨询,2022(12):49-51.
[2]新华网.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6-12-08)[2023-7-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3]中国政府网.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7-13].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20-07-09)[2023-7-13].http://jyt.jiangsu.gov.cn/art/2020/7/9/art_58320_9307162.html.
[5]崔天翔,梁子瑜,曹林.专业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探索——以“林业遥感”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23,41(1):16-21.
[6]王杰,崔玉环,倪建华,等.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学刊,2022,8(35):140-143.
[7]张毅.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创新教学改革设计[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22,45(11):5-8.
[8]陈斌,董莉,王怿萱,等.大气科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以卫星气象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26):6.
[9]梅安新.遥感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0]沙晋明.遥感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构建与优化研究”(202310323028Z);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地方高等师范院校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B/2021/01/45);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长三角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及生态风险预估”(202210323047Y);淮阴师范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课题“《遥感概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SZJG003)
第一作者简介:王怀军(1986-),男,汉族,湖南宁远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态安全格局和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