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强调减负增效。基于这一目标,文章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总结了“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并从聚焦教材、创设情境、统整内容、设计任务等方面,着重论述了实施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统整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提升阅读教学效率,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单位内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掌握更多样化的阅读方法,从而真正践行“双减”政策中的减负增效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政策;主题式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24-03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着重探索具有创新性的高效的教学策略。主题式阅读教学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
载体”的课程理念。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将主题式阅读教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助于促进阅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各项要素的整合,也有助于全面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实。基于此,在“双减”背景下,
教师要围绕减负增效的教育理念探寻实施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开放式、创新化的阅读过程中掌握多样化的阅读方法。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
(一)生本化
“双减”政策提到了“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的工作原则,将学生的需求放在了突出位置。这与建构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活动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需要在原有知识储备、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不断建构,才能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以上述理论为依据,主题式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生本化特征。教师既要全面考查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根据其阅读实力、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等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合理地安排序列化、递进式的阅读任务,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更扎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1]。
(二)层次化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阶段性的。“双减”政策中的“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便体现了认知发展理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发展特征等,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双
减”背景下的主题式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教师会在选择阅读材料、组织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至难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合理地安排主题式阅读教学活动,促使学生递进式地提升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
(三)结构化
基于减负增效的目标,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坚持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严格遵循语文学科的知识逻辑,提取阅读教学的主题,并围绕主题精心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从整体来看,主题式阅读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学习情境以及学习任务都呈现出结构化的特征,它们依据核心素养、语文要素等线索,在横向和纵向上互相关联。根据主题式阅读教学的结构化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围绕核心素养、语文要素等线索提取阅读教学主题,从而全面提升阅读教学效率,将“双减”政策落实到阅读教学过程中[2]。
二、“双减”背景下实施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聚焦教材,明确阅读目标
开展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前提是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将“双减”政策的相关理念渗透在教学目标中,并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后续的教学活动,将减负增效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体来说,教师应聚焦教材,基于教材的编排特征和所选内容,结合“双减”政策及《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设定确切、翔实的目标,
以此建构减负型和增效型的主题式阅读教学过程[3]。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编选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以及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展现了鲁迅先生的少年经历,赞扬了鲁迅先生的品格。从所选的内容来看,此单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学习任务群,结合第三学段的学段要求可知,在此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并让他们感受其伟大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同时指导他们以讲述、品析等方式,展现自己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除此之外,“双减”政策还要求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弹性化和分层化的学科作业、学习任务。因此,结合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学段要求及“双减”政策的理念,教师可以设定下列主题式阅读教学目标。
目标一:品读课文语言,提炼关键语句,找出能反映作者情感、体现鲁迅先生个人品格的字句,并进行反复琢磨和鉴赏;根据课文中的具体语境,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并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真实体会,在此基础上,迸发出强烈的文本阅读兴趣。
目标二: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能将鲁迅先生的少年生活、青年生活和中年生活关联起来,溯源其成长经历,了解他在革命文学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尝试运用思维导图梳理鲁迅先生的人生历程,
感悟其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人格力量。
目标三:了解课文的语言风格,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从具体的事迹中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美;能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和生活经历创作富有真挚情感的作文,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文本阅读和文本写作的乐趣。
目标四: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先生的个人经历,明确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革命文化中的卓越贡献以及产生的深远影响;能从文学评
述、人物评价的角度入手,客观地品析鲁迅先生的贡献和影响,并表达自己的敬佩、赞扬之情。
以上四组目标融合了《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建议,也体现了“双减”政策中的生本化理念。在主题式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贯彻落实上述四组目标,强化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以此推动阅读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统整内容,提炼阅读主题
主题式阅读的关键是主题。一个高度凝练、指代性强的阅读主题往往具有串联教学资源、贯彻教学目标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的主题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着手统整教学内容,结合教材中的人文主题、语文要素、课文内容等元素,提炼出一个典型性、有探究意义的阅读主题,以此促进课程内容、阅读资源、阅读方法的深度融合[4]。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从单元导语来看,此单元的人文主题可以概括为“纪念鲁迅先生”,语文要素为“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依据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此单元编选了四篇课文。其中,《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文中讲述了作者少年时的经历,塑造了一个聪明机智、学识渊博的少年形象,也展现了其少年时期富有童趣的生活;《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首散文诗,折射了其内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争斗,体现了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文章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景中有情、景中有意的特征;《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作家周晔所作的一篇散文,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几件事给“我”的教育,体现了伯父对待读书的严谨态度、对待普通劳动人民的关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伯父无限的爱、怀念和敬仰;《有的人——纪念鲁迅有
感》是臧克家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为纪念鲁迅先生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以对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崇高敬意,以富有哲理的方式表现了诗歌的主题,凸显了鲁迅先生的高尚人格。
从对单元导语和四篇课文的解读中发现,本单元以纪念鲁迅先生为主要目的,意在让学生体会鲁迅先生在文学、政治等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可以统整本单元的内容,提炼阅读主题,如“用全部的生命高歌人生的价值——纪念鲁迅先生”。在主题的观照下,教师可以进一步设计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课文之间的关系。
(三)创设情境,引发阅读兴趣
所谓减负,不仅要精简学习内容的数量,还要增强学习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产生兴趣。当学生的兴趣逐渐增强时,对学习的投入度和参与度也会随之提升,学习效率自然也会提高。由此可见,若教师能正确解读“减负”的概念,并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便可达到“增效”的目标。基于上述分析,为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依据阅读主题为学生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的阅读情境,带给学生不同的体验,让他们自觉地解析阅读任务、完成阅读活动。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为
例。教师可结合“用全部的生命高歌人生的价值——纪念鲁迅先生”的主题,关联六年级学生的实际体验,创设如下阅读情境:
“鲁迅,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他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和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被称为‘中国近代的民主战士’。除此之外,他的众多文学作品被选入大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作品被列为必读书目,这足以见得其对当代教育、文化事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为了传承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感受其美好品质,校文化社联合宣传部举办了‘用全部的生命高歌人生的价值——纪念鲁迅先生’的专题活动,特此倡导同学们阅读鲁迅先生所作的文学作品或纪念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从而走进他的人生,感悟其美好品格。”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含真情的语言,有感情地读出以上情境导语,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中。在情境的带动下,学生会主动了解有关于鲁迅的信息,明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为后续的阅读活动作好准备。相比于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在情境的驱动下,学生的阅读兴趣会更强,有利于提高其阅读学习效率。
(四)设计任务,引领阅读实践
基于主题式阅读的情境,为引领学生展开阅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落实减负增效的“双减”
目标,教师可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完成任务,进而领会阅读主题的真谛[5]。
以“用全部的生命高歌人生的价值——纪念鲁迅先生”的主题式阅读为例。基于上文所述的情境,
教师可从两个角度入手设计主题阅读任务。
第一,读鲁迅作品,品时代精神。为了让学生直接地感知鲁迅先生的精神品质,教师可引领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如让学生阅读《故乡》《好的故事》等单篇作品以及《呐喊》整本书,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理解他在文学作品中寄托的理想、表达的情感和体现的精神品质,并与小组同学交流阅读感悟。
第二,忆鲁迅先生,品真实情感。教师提出:
“除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两篇文章之外,你还知道哪些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请你列举一到两篇,并谈一谈文章是怎样纪念鲁迅先生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然后,再结合你自身的阅读经历写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小短文,抒发你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
以上两组学习任务整合了阅读情境、阅读目标、阅读资源等多重要素,能将琐碎的知识集中化、复杂的学习步骤简单化,从而在无形中缩短了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如此,主题式阅读教学即可落实“双减”目标。
三、结束语
在“双减”背景下,对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还是对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教师通过聚焦教材、创设情境、统整内容、设计任务等,能成功地构建高效、生动的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实现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显著提升,从而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林思妹.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2023(28):26-28.
王娥.主题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8):118-120.
吴茜.主题阅读点亮小学语文课堂[J].文科爱好者,2023(2):
169-171.
郑锦灼.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2023
(5):39-41.
孙玉芹.主题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2(50):38-42.
作者简介:余玲(1979.6-),女,福建武夷山人,
任教于福建省武夷山市朱子学校,教务处副主任,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南平市课后延时服务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