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单元整合 助力课堂改革

2025-01-10 00:00:00韦国平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单元整合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单元整合教学可以优化单元知识点,让教学内容更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基于此,文章从单元整合教学模式的意义出发,浅析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15-03

小学是为学生打下扎实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

但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重组,力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不仅能使教师摆脱传统的碎片化、狭窄化的教学方法,还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因此,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极大的价值,值得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一、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概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对知识点进行精心重组与整合。该模式将单元视为最小教学单位,围绕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任务,旨在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指导,从而帮助其发展数学思维,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促使其能够全面理解并灵活应用数学知识,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二、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内容零散化

目前,虽然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已经开始注重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但是他们在应用过程中依然具有局限性,突出表现为教学内容零散化、点状化和狭窄化,容易割裂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阻碍了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在数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拓展。

(二)教学设计过于单调

由于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尚未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大多数教师只是将单元知识点进行简单地汇总,未能真正理解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教学设计单一的问题,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三)忽视学生自主整合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自主整合能力,只有如此,才能让数学教学具有实效性[1]。但是,就目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致力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却忽略了对学生自主整合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不能采用有效的方法学习数学。因此,部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影响了学习成绩,甚至可能会丧失学习自信心。

三、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单元整合教学模式是新课改背景下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一味注重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而言,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强调将碎片化、零散化的知识点进行拆分、重组和整合,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2]。除此之外,新知识教学结束后,单元整合教学模式还可以为学生回忆和巩固数学知识指明方向,在提高学生课后复习效率的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知识,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数学课程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面向未来社会和适应自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3]。单元整合教学模式通过优化、重组的方式将教学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运用数学知识,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四、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标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站在宏观的角度分析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精准设置单元整体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可以将单元知识点进行拆分与重组,以提高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掌握了长短、高矮的概念,但是还并不会从量化的角度加以比较,因此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培养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立足点,制订如下单元整合教学目标:(1)体验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领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形成“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明白“100厘米”等于“1米”;(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初步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量、画线段。以上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层层递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出发学习数学知识。

又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第

一单元“长度单位”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厘米”

和“米”,并学会了简单的测量方法。为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奠定了基础,教师可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衔接单元教学内容,将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制订以下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长度的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

“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单位;(3)估计物体的长度,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不难发现,尽管同类型的知识点分别出现在二年级(上册)和三年级(下册)的课本中,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讲解,单元内容衔接较差,从而导致数学教学缺乏系统性。因此,在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整合单元教学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把单元教学目标作为拓展思维的主要内容,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深化目标,从而培养自主整合数学知识的能力,学会灵活迁移和转化知识,提高单元学习效果。

(二)重视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的高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教学。为此,教师需要改变以往太过重视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大力推进单元整合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联性。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要从整体出发,教师要在把握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整体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知识,逐步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4]。

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为例。由于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和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已经初步学习了钟表的组成部分,知道了时针、分针及钟面数字,会读写几时几分,明白1时等于60分。因此,教师在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设置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后,要注重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教师可将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建立时、分、秒的时间概念,并能够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来描述具体的时间;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掌握时间单位之间简单的换算方法;第三部分是引导学生学会灵活地计算经过的时间,换算时间单位;第四部分则是回顾单元内容,同时带领学生回忆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和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其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发展整体性思维。这样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时间的换算提供条件,从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又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的教学中,基于学生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将一年级知识点“加减法”“进位加法”“退位减法”以及二年级知识点“万以内数的认识”整合起来,搭建完善的知识框架。这一知识框架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初步认识万以内的数字,掌握加减法概念;二是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三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层层递进,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如此一来,教师就可以从单元整合教学出发,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并通过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分析、重组和整合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整合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关注单元整合教学评价

在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评价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教师要结合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从而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数学作业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作出及时的评价。例如,在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如下课本习题,考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1)1分米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3/10米,还可以写成0.3米;1米3分米写成小数是( )米。

(2)1角是1元的十分之一,是1/10元,还可以写成0.1元;5角是5/10元,还可以写成( )元;8元5角写成小数是( )元。

基于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分数的相关知识,且在一到三年级也学习了加减的计算方法以及单位换算。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旧知识和新知识串联起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内在本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差异,以免混淆数学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在结合单元情况设计练习题时,要以关联性知识为出发点激活学生的关联性思维,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展示答案。对知识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表扬,以激发其数学学习热情;对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着重培养其整体思维能力,帮助其全面理解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促使学生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自我。

五、结束语

数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还能促进其智力发展,因此,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培养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其数学学习能力。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推动数学知识的纵向整合,提升教学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解决割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碎片化的问题,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做好单元整合教学工作,紧紧围绕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开展

教学活动,以推动单元整合教学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叶金菊.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应用策略[J].家长,2023

(19):101-103.

姚文涛.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模式应用策略浅论[J].小学生,2023(2):37-39.

纪梅.浅析基于单元整合模式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

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7):42-44.

董旭明.系统学习 "优化课堂: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10):182-184.

姬铖.基于结构化的单元整合教学:以《百以内数的认识》教学为例[J].读写算, 2021(29):190-191.

作者简介:韦国平(1968.10-),男,甘肃古浪人,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严家湾完全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单元整合核心素养小学数学
促“合”融“通”,阅读教学读写结合的新视角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64期)2016-09-22 14: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