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学实践

2024-12-31 00:00:00宋光辉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情境化教学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这一要求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文章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情境化教学方法为抓手展开研究,在充分把握情境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理情境化教学实践路径,并结合“神奇的压强”课例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32-0082-03

收稿日期:2024-08-15

作者简介:宋光辉(1976.7—),男,福建省政和人,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支柱之一,其以数学语言描绘自然现象,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展现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物理学科不仅是工程技术的理论支撑、日常生活应用的科学依据,更是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学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比较偏向于知识灌输,使部分抽象理论知识更加晦涩难懂,导致学生兴趣不高,认知层次浅显.因此,教师亟须革新教学方法,破除传统教学桎梏,提升教学效能,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内在动力,培养核心素养.

1 情境化教学的内涵

情境化教学,本质上是以现实或虚拟场景为载体,深度融合知识与实践的教学艺术.通过复现或构想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环境,学生能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在实践中构建认知.情境化教学强调真实体验,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强调主动参与,驱动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强调情感共鸣,借助情境激发学习动力与兴趣;强调互动合作,在情境交流中深化理解与应用;强调目标导向,确保情境活动紧密服务于学习成果.情境化教学不仅是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哲学的体现,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富有意义的探索之旅.

2 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分析

物理观念是学生心中所树立的科学又系统的物理概念框架,能基于物理原理分析自然现象,形成理性认识世界的基础.科学思维强调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及创造性解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与广度[1].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数据分析,通过动手实践,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培养探索未知、求证真理的精神.科学态度与责任是指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态度,尊重证据,以及对科学技术影响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意识,促进其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3 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情境化教学实践策略

3.1 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涵盖模型构建、科学推理、科学论证及质疑创新四大维度.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可围绕四个步骤展开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提炼物理模型;组织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创新情境,驱动学生深化知识,最终形成科学思维能力[2].以沪科粤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神奇的压强》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趣味实验作为课程的开场,比如“气球与钉床”.准备一块木板,上面密布长短一致但间隔均匀的大量细钉(确保安全),然后缓缓放置一个充气的气球于钉床上,气球竟安然无恙.这一反常识的现象立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探究压强奥秘的兴趣.接着,教师可提出“为什么气球放在钉子上不会被扎破?”“如果气球充气更多或更少,结果会怎样变化?”“如果改变钉子的间距呢?”等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压力、受力面积与压强之间的关系,逐步引导他们构建起压强的概念模型.然后,基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和讨论的结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压强的定义.同时,利用图表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压强与压力、受力面积之间的直接关系,通过实例计算巩固这一规律,如计算不同情况下同一物体对地面的压强变化.最后,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任务:“如何设计一个能让你安全走过‘危险河流’(设置为充满气球的软垫区域)的装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压强知识,设计并制作模型,通过调整装置接触面积或分配重量来降低对“河面”的压强,保证“过河”时气球不爆裂.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压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科学思维的框架,学会如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构建模型、验证假设,以及如何在新情境中应用和创新知识,进而提升科学思维.

3.2 创设知识化情境,促进物理观念形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创设知识化情境是连接学生既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桥梁的关键步骤,对于促进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科学、高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物理观念.首先,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学习特点,包括已掌握物理概念、原理,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展现出的能力水平.这一步骤是为了确保教学活动能够准确对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基于对学生现有水平的精准把握,教师可以利用类比、联想等方式创设知识化情境,逐步引导学生从已知迈向未知.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助下,逐步攀登知识的阶梯[3].最后,在创设的知识化情境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入新概念、新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尝试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通过实验、讨论、问题解决等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同化新知识,使其成为个人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这一过程也是为学生创造新发展区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拓展认知边界,逐步建立起对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物理基本要素的深刻理解,最终形成物理观念.以“神奇的压强”为例,教师需通过问卷调查、小测验等形式,了解学生对力、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概念的掌握情况,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压力、压强概念的直观认识,确定学生在压强相关知识领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基础,教师应逐步搭建学习的脚手架,设计一系列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情境.如从学生熟悉的踩沙滩体验(浅层感知压强)开始,逐渐过渡到分析为何书包带加宽能减少肩部疼痛(初步应用压强概念),再到解释为何钉子尖锐易穿透物体(深化压强与受力面积关系的理解),每一步都紧贴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保新知识的引入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分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学生初步理解压强概念后,教师应通过实验、模拟或案例分析等手段,引导学生在新情境中应用压强公式,如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面积的物体置于沙面上的凹陷深度,进而理解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变化对压强的影响.

3.3 创设历史文化情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

历史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现象和原理.在物理教学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4].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文化创设情境.首先,教师需精心搜集与教学主题紧密相关的优秀历史文化素材,包括历史文献、故事、图像、视频等,确保所选素材能够生动展现物理知识在历史上的应用或发展,同时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探究,挖掘情境背后隐藏的原理和思想.再次,在学生获得新知识后,教师要设计习题深入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最后,完成习题后,师生共同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成效,并根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以“神奇的压强”为例,教师可选取伽利略对流体静力学的研究作为背景,讲述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吊灯的摆动发现等时性原理,进而引申到他对液体压强的初步探索.或者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强调17世纪时奥托·冯·格里克在众人面前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以此展示压强概念的历史起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探究历史上的压强应用案例,如古罗马水道桥的水压传输系统,探究其设计原理及如何有效利用压强传输水资源,模拟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实验,让学生通过重现其发现过程,理解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体会压强与浮力的联系.在探究结束后,教师可以设计习题“假如你是18世纪的工程师,如何利用当时对大气压强的理解来改进抽水马桶的设计?”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历史背景进行解答.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全班讨论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发现与思考,尤其是将历史上的智慧与现代物理学知识相结合的感悟,以此强调科学态度与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3.4 创设跨学科情境,提升物理核心素养

物理学科是自然科学的枢纽,其知识体系与逻辑架构深深植根于广泛的知识领域之中,与数学的精密推演、化学的分子奥秘、历史的文化积淀乃至体育的力学实践等学科交织共生.物理不仅是理论的殿堂,亦是跨学科思维的竞技场,其借由“极限思维”“图像解析”“函数视角”等桥梁,跨越传统的学术边界,展现出独特的思维魅力.物理学科甚至与日常生活现象、工业生产实际、科技创新前沿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知识网络[5].鉴于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范畴,而应积极建立物理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为学生铺设从已知到未知的探索之路,鼓励他们在熟悉的领域中汲取养分,推动对物理学习的认知与理解.以“神奇的压强”为例,在讲解液体压强时,教师可以结合化学学科,让学生探讨溶液密度对液体压强的影响.设计一个实验情境,让学生配制不同浓度的盐水,利用密度计测量密度,然后观察并记录不同密度盐水在相同容器中产生的压强变化,从而理解压强与密度的关系.通过这种跨学科实践,学生不仅能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能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促进知识的交叉融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为培养高水平物理核心素养的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教学支撑,对推动物理教育改革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创设生活化、知识化、历史文化及跨学科等多样化情境,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在体验、思考、探究中内化物理知识,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锻炼科学思维,并在跨学科的交融中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 吴刚,周慧玲.创设实境:初中物理“密度”概念教学的增效尝试[J].安徽教育科研,2023(15):68-70.

[2] 曲淑晓.探究生活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华夏教师,2023(30):46-48.

[3] 杨菊香.生活化教学走进初中物理课堂的探索[J].黑河教育,2020(2):22-23.

[4] 李如亮.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18):30-32.

[5] 卢长津.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7,46(8):14-15,2.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情境化教学初中物理核心素养
幼儿教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十分钟“演播厅”在中职文秘情境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职业·中旬(2016年9期)2016-12-22 20:35:21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情境化教学在机械基础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5:06:13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9:42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8:59
微课对提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分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52:55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0:47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