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作业评价体系研究

2024-12-31 00:00:00林佳欣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小学美术策略

【摘要】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应当立足于艺术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将核心素养全面渗透于小学生美术学习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简要分析了小学美术学科艺术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以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作业评价体系的作用,并提出了教师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作业评价体系应用策略及实施方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 艺术核心素养" 作业评价体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66-03

美术学科是美育教育的重要教学途径,旨在通过美术学科引导学生有效领会艺术的魅力,实现舒缓情绪、抒发情感、培养情操的教学价值。小学生具有注意力难以集中,想象力大胆开放的特点,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美术作业评价时应当注重具体事物作为评价基础,充分尊重小学生个体水平差异,有效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体验,辅助学生进行美术作业学习理解。

一、小学美术学科艺术核心素养的基本概述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学科艺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审美感知是指学生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中的审美感悟,有助于丰富小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小学生审美情操。艺术表现核心素养指学生在意识活动过程中创造、表达以及展现艺术的实践能力。创意实践素养是学生艺术创新意识以及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的呈现,有助于小学生美术学科的长远发展。文化理解是指艺术作品中包含的人文内涵以及精神品质,旨在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小学生全球化的精神品质[1]。艺术核心素养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和重心,教师应当积极重视艺术核心素养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价值,将其综合运用到美术教学活动中。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美术作业评价体系作用

(一)促进小学美术教学改革发展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作为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应当重视美术作业对锻炼学生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自身评价者的教学作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美术作业评价。一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美术学科的教学效果,全面渗透艺术核心素养;另一方面有助于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多元化、全面化、科学化呈现,为美术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有效促进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提高小学美术作业教学效果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课程,受制于学业成绩以及学生个人学习发展,大部分学生对于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高,对于美术作业缺乏积极正向的学习心态,常常出现敷衍了事的作业实践效果。作业评价作为小学美术作业活动的重要环节,能够有效深化美术作业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使学生认真参与到美术作业实践中。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当立足于发展学生艺术核心素养进行作业评价体系设计,注重学生在作业实践过程中的态度、能力以及素养的呈现,促进小学美术作业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三)丰富学生美术学科审美内涵

小学美术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感知美、发现美和体验美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艺术实践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认同感,丰富学生的审美认知和艺术眼界[2]。小学美术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较为局限的,教师应当通过美术作业进行教学巩固和知识拓展,引导学生在美术学科专业化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因此,教师应当重视作业评价的重要作用,基于核心素养开展美术作业评价,促使学生深入感受和理解美术作业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美育体验和审美内涵,为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小学美术学科作业评价体系的设计实施原则

(一)以学生为本教学原则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水平发展以及身体技能发育的关键时期,美育教育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审美能力,对于小学生未来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在进行小学美术学科作业评价体系的设计时,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特征,站在学生角度进行评价语言、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手段的设计,使得教学评价内容充分契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效助力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因材施教基本原则

由于生长环境、家庭氛围、个人能力、生活体验以及过往知识技能之间的差异,不同学生之间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技能以及艺术核心素养发展状况是截然不同的,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通过分层化的作业设计、评价标准设计以及教学评价整理归纳,教师应当提前了解学生的美术学科实际情况,将作业评价与学生的个人特征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化状态,注重作业评价动态发展,从而有效发挥作业评价对学生美术学科学习发展的促进作用,促使每名学生最大限度实现美术学科的发展提升。

(三)直观性教学原则

小学生尚且处于大脑发育的成长阶段,学生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较弱,需要具体事物或自身切实经验作为想象依托。小学美术学科具有教学内容广泛、教学跨度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美术作业设计时,许多作业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难以基于已有经验进行作业实践,作业效果和完成质量也就难以提高。教师在进行作业评价讲解时,应当摒弃概括性评价方式,依托于实际事物进行评价演绎,充分践行直观性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美术作业的本质内涵和专业技巧,直观感受自身美术学科能力水平以及创作效果,有助于小学美术作业评价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当今小学生的娱乐活动较为匮乏,常常局限于室内范围甚至电子产品的范围之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与自然世界距离较远,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认识世界、热爱自然的积极性,借助美术作业设计促使学生自发地沉浸到自然环境中,有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在进行美术作业评价时,应当立足于核心素养这一基础教学导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意识到美术知识技能对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有助于小学生美术学科长远发展。

四、小学美术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作业评价策略

(一)明确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多元化美术评价手段

作业评价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总结教学环节,教师应当重视作业评价过程中对学生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延伸,将艺术核心素养全面渗透于美术作业评价的方方面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有效深化美术作业的教育教学效果[3]。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天然的斑纹”这一课的美术作业评价时,教师可以采取公开展览投票的模式开展作业评价。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描画或拓印大自然中的斑纹或纹理,引导小学生感受大自然中蕴含的艺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寻找生活中的天然斑纹,通过描绘、拓印等手段绘制下来,并将实际物体通过照片或影像的方式录制下来。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美术作业和实际物品照片进行共同展览,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喜好和审美体验进行投票评价,带领学生密切参与到作业评价活动中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基于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活动设计,锻炼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模拟直观科学评价

新时代发展下的小学美术作业评价体系,应当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可以通过模拟直观的方式开展作业评价,有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艺术核心素养发展导向下,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在美术作业过程中学科综合能力与素养的锻炼与提高,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评价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自身发展提升状态,有助于小学生美术学科的长远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今天我值日”这一课的作业评价教学时,可以将学生绘制的作业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动态呈现出来,将学生美术作业中绘制出来的主要元素依据美术专业知识技能进行调整和改进,通过模拟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绘画技巧和审美技巧,有助于小学生美术绘画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长期以来的绘画作品统一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基于自身学习知识内容感受绘画能力以及技巧的提升,站在评价者角度对过往绘画作品进行回顾评价,有效促使学生形成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引导学生自发地参与到绘画锻炼提升活动中,有利于小学生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等素养的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美术学科分层评价

不同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美术学科综合能力实践情况以及艺术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都有所不同,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教师应当落实针对化、个性化、分层化的教学设计,使得学生都能处于自身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学习提升,在进行美术作业评价时,教师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标准的美术作业评价。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上册“变废为宝”这一课的美术作业评价时,教师应当落实因材施教的分层化作业评价设计。对于学困生而言,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运用一份废弃材料进行作业创作,注重学生在作业实践过程中态度、意识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发展。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应当要求学生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废弃材料进行作业创作,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美术知识内容的运用与呈现,通过美术作业巩固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小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锻炼与提高。对于学优生而言,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兼顾审美性的同时还要保障变废为宝作业的实用性,引导学优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等。

(四)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深化巩固美术知识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普遍来源于生活,教师也应当将其落实到生活实践中去,在进行美术作业评价时将美术作业与实际生活有机联系起来,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美术学习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感受美术学科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进一步巩固美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助力小学生美术学科学习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三年级下册“快乐的节日”这一课的作业评价时,可以基于地区风俗习惯特色,结合传统文化节日进行美术作业设计。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将节日中的景象和氛围生动形象地落实到艺术创作中去。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端午节主题的绘画美术作业,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元素体现在美术作业中。如“粽子”“龙舟”“青团”等具有显著节日特色的艺术元素,基于美术作业开展学生美术绘画技巧和学科基础知识能力的作业评价时,教师还可以根据绘画内容和艺术想象内容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与熏陶,有效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五)引入信息技术评价手段,构建作业评价体系

信息化时代发展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美术作业评价体系的优化创新。美术学科应当以实践活动作为教学重心,美术作业是体现学生学习效果,表达学生艺术审美和创作观念的主要载体,教师可以结合基础指标和教学指标进行综合性的作业评价,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科学动态的作业评价体系,从而促进小学生不断提升自身艺术核心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学科作业评价环节,教师应当基于核心素养构建作业评价体系,着眼于小学生美术学科的长远发展。教师应当明确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实施多元美术评价手段,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开展科学评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展,落实美术学科分层评价。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深化巩固美术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学活动平台,开展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以及社会评价等多个评价主体相结合的作业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合作小组,选择课文或常见影视作品中的选段完成美术作业。利用卡纸或其他材料共同制作“演戏道具”,利用电子产品将人偶节目进行录制剪辑,并将其上传到信息化平台中。通过点击量、学生互评结果等作业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设计,教师应当注重作业实践过程中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考量,有效助力评价效果和质量的提升,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作业活动中。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作业评价体系,有效延伸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果,进一步深化美术学习质量,促进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效率的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小琳.在小学美术差异化教学中开展多元化评价的实践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8):122-124.

[2]刘燕斌.关于小学美术作业评价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课程,2021(38):119.

[3]林月红.多元化评价方法在小学美术作业中的应用探讨[J].新课程,2021(20):226.

猜你喜欢
小学美术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数学大世界(2018年1期)2018-04-12 05:39:14
关于提升美术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7:52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