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量感培养策略的创新与应用

2024-12-31 00:00:00林颖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1期
关键词:量感数学思维小学

【摘要】在当今教育领域,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学生数学思维和量感培养的关键时期。量感,作为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对数量关系的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它涉及对大小、多少、比例、变化等数量特征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后续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探索和创新小学数学中量感培养的策略,已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关键词】数学" 小学" 量感"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1-0130-03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小学数学教学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量感的培养策略也经历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教师们开始尝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形成对量的直观感受,从而提高他们的量感。

一、量感内涵的理解

(一)从可测量维度理解量感

1.量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具有可公度性。这意味着事物或几何形体的长短、面积、体积、质量等都可以用一个公共的度量标准度量。例如,长度的度量可以用米、厘米等单位,质量的度量可以用千克、克等单位。通过这些公共的度量标准,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不同量的大小,并能进行量的比较和计算。这种可公度性是量感培养的基础,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框架,使他们能在不同的量之间建立联系。2.度量需要标准。度量的本质是用标准作单位进行比较,用比较结果描述量的大小。描述量的大小的前提是要对这些量进行测量,因此需要有度量的标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引入各种度量工具,如尺子、量杯、天平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还学会了如何理解和表达测量结果,从而加深了对量感的理解。

(二)从大小关系维度理解量感

1.大小关系是量感理解的核心。在数学中,量的大小关系可以通过比较、排序、分类等方式体现。通过比较理解量的大小关系,是量感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知量的大小,还能理解量之间的相对关系。2.大小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建立量的概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帮助他们建立量的概念。通过大小关系建立量的概念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量的本质。3.大小关系的理解还能帮助学生进行量的推理和估计。在数学中,量的推理和估计是重要的数学能力。通过理解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可以进行量的推理。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量的估计。这种通过大小关系进行量的推理和估计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目标。4.大小关系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大小关系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量感培养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直观感受培养量感

通过直观感受培养量感,是一种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感知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学生对量的认识和理解。首先,直观感受是量感培养的基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直接接触和体验不同的量。这种直接的感官体验能帮助学生建立对量的直观认识,从而形成初步的量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量的概念,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直观感受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量的大小关系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比较活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量的大小关系。这些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量的大小,还能理解量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加深对量感的理解。直观感受还能促进学生对量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量的概念往往是抽象的,需要学生通过直观感受逐步转化为抽象思维。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将直观感受转化为对数量的抽象理解,从而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和比较帮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如,准备一系列不同长度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亲自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对这些单位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长度单位。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和宽度,或者让学生用绳子测量操场的周长。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直观地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大小,还能理解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从而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或动画,展示不同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在视觉上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和重要性。这种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长度单位,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二)创设情境学习度量单位

创设情境学习度量单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度量单位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者虚拟情境中学习和使用度量单位。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对量的直观感受。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能直接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得到极大的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度量单位,从而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创设情境学习度量单位还能促进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深入理解。在情境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度量单位的基本知识,还需要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合理选择和使用度量单位。这种深入的理解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量的全面认识,从而在量感的培养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教学中,创设情境学习度量单位的策略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克和千克作为衡量物体质量的基本单位,其教学不应仅限于抽象的单位换算和计算,而应通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理解和掌握这些度量单位。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活动,如让学生带来家中的水果、蔬菜等物品,通过使用电子秤或天平进行实际称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物品的质量,并学习如何将这些质量用克和千克来表示。通过这种实际操作,学生不仅能直观地理解克和千克的大小,还能将这些度量单位与实际物品的质量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度量单位的认识。其次,教师可以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学生模拟购物过程,选择不同重量的商品,并计算总重量和总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商品标签上的重量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克或千克,同时还要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这种情境化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度量单位,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三)应用度量单位解决问题

应用度量单位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度量单位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应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度量单位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度量单位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对量的直观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度量单位知识,进行问题分析、方案设计、数据计算和结果验证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这种思维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度量单位解决问题还能促进学生对度量单位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度量单位的基本知识,还需要理解不同度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和使用度量单位。这种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量的全面认识,从而在量感的培养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校计划在操场上安装一个新的滑梯,我们需要计算滑梯的倾斜角度,以确保安全和舒适的使用体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首先理解角度的基本概念,然后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复习角度的基本知识,包括角度的定义、度量单位(度)以及如何使用量角器进行测量。学生了解到,一个完整的圆是360°,而直角是90°。接下来,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实际测量滑梯的倾斜角度。学生使用量角器,将其一端固定在滑梯的底部,另一端对准滑梯的顶部,读取量角器上的角度读数。假设学生测得的角度为30°。然后,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安全标准,滑梯的倾斜角度应该在25°~40°之间。我们测得的30°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学生需要将测得的角度与安全标准进行比较,判断滑梯的设计是否合理。

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了角的度量知识,还进行了问题分析、实际测量、数据比较和结果验证等一系列逻辑思维活动。这种实践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角度的意义和作用,并在实际应用中形成了对角度的直观感受。

(四)合作学习促进量感交流

合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能在小组内分享各自对量的直观感受和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经验和思维方式都有所不同,这导致他们对量的感知和理解存在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交流和讨论,可以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这有助于他们从多角度审视和理解量的问题,从而丰富和深化自己的量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倾听他人的意见,并对这些意见进行分析和评价。这种互动过程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对自己的量感进行反思和修正,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更加客观和准确地理解和评价量的问题。合作学习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技能。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协调和合作,这些社交技能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自己的量感,还能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和共同解决问题,这些都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质。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家商店正在进行打折促销活动,原价为100元的商品现在打八折出售。我们需要计算打折后的价格,并讨论如何利用百分数来比较不同商品的折扣力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并要求每个小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完成任务。首先,教师引导每个小组讨论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百分数的定义,如何将百分数转换为小数或分数,以及如何计算百分比。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分享自己对百分数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更擅长用小数来表示百分数,而有的学生可能更喜欢用分数来表示。这种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百分数。接下来,每个小组开始计算打折后的商品价格。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有的负责计算,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检查计算结果。通过合作,学生共同得出了打折后的价格为80元(100×80%)。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百分数的计算方法,还学会了如何在小组中分工合作。

三、结语

量感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结合,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形成对量的直观感受。

参考文献:

[1]王伶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J].文理导航(中旬),2024(6):10-12.

[2]王汉松.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路径研究[J].科教文汇,2024(9):163-166.

[3]曹锦秀.新课标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策略探讨[J].读写算,2024(13):68-70.

[4]陈军艳,陈静安.聚焦小学数学核心概念的结构化教学路径构建——以“量感”教学为例[J].辽宁教育,2024(9):32-35.

[5]殷诞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量感的策略探索——以“克和千克”的教学为例[J].理科爱好者,2024(2):227-229.

猜你喜欢
量感数学思维小学
兼收并蓄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3:30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6:40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5:16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3:08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2:26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7:13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