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统筹协调发展的历史交汇期和政策叠加期。新形势下,职业教育作为阻断贫困阶层代际传递的主要推动力、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应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有效衔接进程中出现的战略落地不足、农村人口空心化、乡村产业升级困难、区域振兴水平失衡等问题,应不断从管理体系、培养体系、产业联动体系、资源共生体系等方面进行优化,为实现乡村善治“着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聚力”、促进乡村致富“出力”、缩小乡村差距“发力”,从而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同频共振、统筹衔接、协同推进,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 职业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2-0053-07
我国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议题。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迎来了治理相对贫困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据此,两大战略的衔接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2022年8月,农业农村部提出加强农业领域职业教育,积极统筹利用职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以推动农业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在由服务全面脱贫转向服务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形式灵活、教育内容丰富等特点,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中人力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助推“三农”现代化上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性的作用。鉴于此,应把握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现状,化解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所面临的困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职业教育应有的贡献。
一、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指引
随着脱贫攻坚战任务的如期完成,把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既能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的成果,也为完善与促进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相关政策进行梳理发现,两大战略衔接的进程演化经历了从初步探索阶段迈向部署落实阶段[1]。2018年1月,在初步探索时期,《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首次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2]。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到来,2019年和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要求“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抓紧研究制定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意见”。2021年1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平稳过渡作为2021年“三农”工作的目标之一[3]。为实现这一目标,同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强调,在5年过渡期内,加强脱贫地区在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实现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转变[4]。
职业教育作为人才振兴的“引擎”,在衔接战略的链条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2018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探索推动职业农民制度的建立[5]。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该方案强调,职业教育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6]。同年10月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办好深度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要求,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依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使职业教育成为带动稳定脱贫的中坚力量。2021年4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要在脱贫地区进行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7]。同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以法律形式为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2022年4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国家采取措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支持举办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8]。新《职业教育法》的施行,为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律保障。2023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9]。
二、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基本样态
(一)职业教育巩固拓展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基本现状
1.职业教育服务于巩固脱贫攻坚
发挥专业优势、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帮助贫困户实现“造血式”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职业院校充分利用“建档立卡”的相关信息,精准掌握贫困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业状况、就业意愿、求职进展、主要困难等,有针对性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同时,职业院校与就业市场、企业等合作,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机制,跟踪就业创业状况,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帮助贫困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和持续增收。此外,职业院校通过“送教下乡”,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脱贫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发挥技术优势、巩固拓展产业成果。职业教育肩负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发展等职责,旨在扎实推进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实现致富。为巩固和拓展农村产业发展成果,职业教育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运用先进农业机械等方式,促进农村现代产业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引导脱贫农民改善经营理念,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抵御市场风险,降低因“靠天吃饭”等不确定性带来的返贫风险。职业院校通过与乡村基层单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建立互动机制,在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发挥办学优势、巩固拓展教育成果。职业教育是脱贫攻坚的基石,为贫困群体改变命运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国家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夯实职业院校的办学基础和关键办学能力,使得贫困农民子女“不仅能上得了学,还能上好学”。不管是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还是发达地区的职业院校,都可以根据巩固脱贫攻坚的实际需要,发挥自身优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出应有贡献。
2.职业教育服务于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是产业振兴的“助推器”。在探索中国式乡村振兴的路径上,产业振兴是关键因素。整体而言,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缺”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弱”,成为制约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职业教育以“产业富农”“科创兴农”和“人才强农”为抓手,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加强专业建设与产业对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劳动对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乡村产业的兴旺。
职业教育是人才振兴的“主渠道”。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致富能手、农业职业经理人、新生代农民企业家及社会服务型人才。为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图景,职业教育将目标聚焦于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培养懂党务、知政策、有头脑、会技能,扎根乡村的“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职业教育是文化振兴的“能量场”。其大致体现在文化主体、文化空间与文化再生三个维度上[10]。职业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技术技能,涵养乡村主体的文化水平,拓展乡村文化空间,助推乡村形成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同时,职业教育有助于挖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激发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乡村文化的自觉自信,提高乡村文化的凝聚力与创造力,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持续活力。
职业教育是生态振兴的“高速路”。职业教育与生态振兴有着密切联系,前者以输送“人才、智力、技术、文化传承和创新”这四大资源为主,成为影响后者的重要变量。职业教育从构建和谐共生的绿色育人理念、建立终身教育的绿色育人体系、供给以数据治理为基础的绿色技术服务、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涵养扎根乡土的绿色文化生态五个方面出发,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发展之“路”。
职业教育是组织振兴的“支撑点”。组织兴,则乡村兴;组织稳,则保障稳。组织振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能够促进乡村社会组织建设,提升农民自治能力,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落实。从要素、结构和功能的耦合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在乡村组织振兴上大有可为。一是要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保障体系;二是转变职业教育观念,增强内驱力;三是通过实施全员学习、梯度招生,以及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提升组织治理能力[11]。
3.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巩固政策实施的有效衔接。随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进入协调发展的交汇期,职业教育在政策层面推进两大战略的有效衔接。2020年7月,陕西省教育厅、农业农村厅印发的《陕西省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实施人才振兴计划,以及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提升工程[12],使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面实现链式反应。2021年2月,教育部与湖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发布《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服务“三高四新”战略的意见》,深度对接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和“强农行动”,持续推进“技能+就业帮扶”“技能+产业帮扶”“技能+健康帮扶”“技能+宜环境帮扶”等[13],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标杆。
巩固人才培育的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时期,职业教育精准面向贫困群体,使其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但与脱贫攻坚相比,乡村振兴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更高[14]。职业教育从技术技能入手,围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接乡村产业的需求,通过工学交替、育训结合等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养“新农人”与“兴农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人才培育上的有效衔接。
巩固稳岗拓岗的有效衔接。“坚持就业优先,夯实民生之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社会功能。为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和遏制返贫现象,职业教育通过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推动劳动人口的务工就业,建立脱贫人口信息管理平台和贫困家庭毕业生信息库[15],在及时掌握就业信息的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确保动态监测和有效帮扶,服务乡村产业发展和促进贫困群体就业,在稳岗拓岗中发挥实效,从而更好地与乡村振兴实现有机衔接。
(二)职业教育巩固拓展两大战略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
1.衔接战略部署落地不足,职业教育治理效能不高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程中,曾出现“中央战略部署落地不够,基层整体谋划缺失”[16]、“理论拓展、治理体系拓展、产业拓展及精神拓展上的碎片化”[17]、“各级部门责任能力不匹配、不同省份衔接安排未因地制宜”[18]等问题。与脱贫攻坚任务相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更加全面、层次更高,其广度、深度、难度都有较大的提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离不开系统、持续的组织运作体系和制度保障。然而,从基层来看,有些地方政府对两大衔接战略的理解存在偏差,忽视了两大战略衔接的内在逻辑,全局意识、总体观念不够强,缺乏系统思维[19]。由于思维意识影响并支配着行为,缺乏科学统筹、通盘考虑的系统思维,容易出现只顾结果、不问过程、顾此失彼、本末倒置的现象。同时,在组织运行上,部分农村地区的不同行政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机制,行政部门内部也存在对接不畅、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
把握两大战略衔接所面临的问题,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应具备系统性、科学性、整体性[20]。但职业教育涉及到教育系统、人力资源培训系统、产业经济发展系统中的多个部门,其具体职责不够明确,致使部门间出现沟通不畅、管理脱节、各自为营的局面,难以实现职业教育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序配置和高效使用。这种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协调不顺的体制性顽疾需得到切实有效的治理[21],职业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才能更好地作为。
2.农村人口空心化加剧,职业教育供需缺口凸显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大难题。由于城乡在生活保障、公共服务、教育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到城市寻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外流和劳动力的断层。有关调查显示,我国35岁及以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人数为6000多万,仅占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总人数的19.2%,绝大多数农村生产经营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身体健康状况欠佳[22]。人口“空心化”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难点。无疑,农村青年劳动力的流失愈严重,乡村治理成效就愈难保障。
职业教育在面向新型城镇化、服务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肩负着带动弱势群体就业创业、积累农村人力资源的责任。然而,由于受传统城乡二元分割的影响,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失衡。在办学方向上,“轻农、离农、去农”的观念盛行,“为农而教”大多徒具“形”而失“本”,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日趋变为简单的劳工输出;在专业建设上,与乡村产业对接不够紧密[23],且功利性明显,一些涉农专业缩招甚至停招;在人才培养内容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失调,出现“说”多“做”少的情况,忽视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普教化”特征明显。此外,在实践教学的场景中,大多数实践教学基地偏离农村,实习内容与专业要求不匹配的情况时有发生[24]。在价值引导方面,对学生“三农感情”“兴农强国”的熏陶不够,难以培育“知农爱农”的新型农业人才。由于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缺乏对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参与,从而增加了其与农村“空心化”治理耦合的阻力。
3.乡村产业发展升级困难,职业教育功能发挥不足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根基在富民兴村的产业振兴。为此,应坚持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将产业振兴作为“五大振兴”的重要突破口,把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程中的“接力棒”作用。然而,现实中的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乏力,乡村产业面临着基础设施、基础能力等方面的短板[25],难以较好地实现乡村产业的迭代升级。由于乡村产业的规模小、布局散,且自身的成长周期较长、见效较慢,加上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导致其存在较大的市场经营风险。在脱贫阶段成长起来的乡村产业,品牌脆弱、特色尚未形成,产业链尚未完整,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乡村产业还面临着同质化发展带来的恶性竞争、产能过剩等问题。
乡村经济发展需要产业支撑,产业兴旺需要人才支撑。职业教育在输送产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带动乡村教育资源和职业院校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职业教育的功能发挥有待加强。相关报告显示,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方面,只有57.22%的专业能与当地的产业结构相匹配,且毕业生的就业“留地率”有80%以上的专业不到1/4[26]。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职业院校未能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的新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专业布局。同时,第一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但其在职业本科的专业布局中仅占10%[27]。此外,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依赖于高新技术的发展,而作为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未能较好地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技术创新迭代频率高的现实变化。
4.乡村振兴的区域差异大,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既要稳步提升乡村振兴的整体水平,也要兼顾缩小区域间的差距。我国乡村振兴整体发展水平呈现出逐步递增态势,但区域间的差异较大。就四大区域而言,首先,东部的乡村振兴水平远高于其他区域,尤其是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的乡村振兴水平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乡村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28]。其次,中部与东北处在中间层级,虽存在不足但有先天优势,乡村振兴的能力有较大提升空间。最后,西部地区由于受地缘的影响,其乡村振兴水平相对落后,与东部、中部、东北地区相比,乡村振兴水平仍有较大差距[29]。从教育资源来看,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偏远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有限,呈现出“东部高值集聚、中部随机分布、西部低值集聚”的空间分布不均衡特征。依据“胡焕庸线”的均衡指数,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东西部经济、人口等因素的差异,出现偏高的不均衡状况。同时,由于东部资源聚集带动产业发展,技术技能人才与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被进一步激发,从而出现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30]。此外,城乡之间职业教育资源的分布也存在差异,推动教育资源协调配置,缓解城乡资源匹配性的失衡问题势在必行。教育资源的配置关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职业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需要正视并合理调控职业教育的资源差异,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实现。
三、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展望
(一)构建“权责匹配”的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在实现乡村善治上“着力”
我国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职业教育管理“政出多头”的现状制约着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职业教育内部的“善治”,需要一套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体系作为基底。为贯彻落实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的精神,需要进一步厘清职业教育涉及不同部门的边界和不同主体的权责清单。如教育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整体布局,统筹规划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劳动人事部门会同各行业部门,在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加强条件保障和政策支持,承担职业培训工作,制订行业标准,组织实施考核、考试及发证等[31];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配合教育部门,开展需求预测、信息咨询、人才服务等工作,形成良好运作的共同体。同时,完善职业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畅通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激发部门工作积极性,将组织权责清单落到实处,确保工作高效有序开展。为此,应定期开展工作成效的考核,按高、中、低设立相应的等级考核标准,将工作内容进行分解,形成量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只有从职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源头上破除阻碍,才能将其教育性、职业性、技术性等优势,更好地在净化乡风、助力“三农”现代化上发挥作用,从而夯实乡村善治的社会基础。
(二)构建“以农为本”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在激发乡村动力上“聚力”
第一,职业院校应准确定位办学方向。为提升自身服务国家战略实施的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认识到“为农而教”的价值内涵,坚守“为农而教”的价值取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主动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从兴农出发,因地制宜,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办学风格,将传统农业与特色农业相融相促,切实承担起培育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乡村振兴建设者的使命。
第二,职业院校应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乡村人才培育以专业设置为基础,并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调整。在乡村全面振兴与“三农”现代化的背景下,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应充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区域特色,适时调整与乡村振兴相匹配的涉农专业。2022年9月,教育部在《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中新增生物育种科学、生物育种技术、土地科学与技术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32],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农业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第三,职业院校应明晰人才培育类型。人力资本的培育是职业教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直接途径,也是其使命所在。职业院校应明晰乡村振兴所需的人才类型,为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图景,精准输送农村实用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产业经营人才和农村管理复合型人才[33],为乡村全面振兴输送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为激发乡村农业产业发展活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构建“三链耦合”的职业教育联动体系,在促进乡村致富上“出力”
当前,职业教育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中,功效发挥不足,对接程度不高。对此,需要遵循专业群组群原则,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中,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联动体系,以实现产业的迭代升级,在提高乡村增收致富能力上“出力”。
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的设置,主要以知识体系为依据,构成专业内部组群;而区域经济的产业发展,以职业需求为纽带,构成专业群的外部组群。这种内部组群与外部组群的联动,构成了职业院校的专业组群生态。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院校专业群布局,既能完善课程教学、教育资源等内部体系,又能适应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新态势,遵循农村地区产业绿色化发展的新路径,紧跟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字乡村”等新业态形成的新需求,丰富乡村产业的类型,提升乡村的经济价值。因此,应在教育链上实现职业教育知识与乡村产业技术的联动,开展新型农业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成果转化;在人才链上将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乡村产业人才需求对接,培养农技推广、全域旅游、直播电商等人才,实现乡村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精准供给;在产业链上实现职业教育功效与乡村产业链升级的高度适配,探索具有乡村特色的“农业养殖—农产品加工—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产业链新模式,实现产业链条的延伸,为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职业教育与乡村产业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上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职业教育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相向而行、交互赋能。
(四)构建“分级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共生体系,在缩小乡村差距上“发力”
我国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不平衡,不同区域的乡村振兴水平和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存在差异。依据我国区域产业空间布局、未来产业结构变化趋势、乡村人才供需状况等,结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科学谋划与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做到需求导向与供给导向适配、资源配置与当地实际适配、帮扶与长远发展适配,在缩小乡村差距上“发力”。
一方面,加强共生单元主体间的协作。例如,在东西协作上,中西部作为职业教育资源弱势地区,应充分发挥城市群的带动与协同效应,依托市域、周边区域或者东部职业教育资源,实现跨区域协同合作。在城乡对接上,在组建统筹协调区域性职业教育发展集群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地域发展特征,创建共育技术技能人才、共创技能积累成果的合作机制。无论是在东西协作还是在城乡对接上,既要考虑支援方的资源优势,也要考虑受援方的现实需要,通过以支援方带动受援方、以受援方反哺支援方实现职业教育共生单元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疏通共生单元的资源整合通道,即建立并优化共生界面。共生界面的功能包括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传递与交换功能。而传递与交换是否畅通,将影响职业教育资源能否科学、合理、及时地输送。因此,应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共生界面,一是建立健全共生主体间的联动机制,如借助互联网技术搭建资源整合平台,不断优化监督机制、信息反馈机制、教学研发机制等;二是充分利用中介组织,通过调研座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方式,保障区域间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的畅通。总之,应构建起“分级优化”的职业教育资源共生体系,提高职业教育资源要素的空间互补性,使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形成集聚效应,从而缩小乡村职业教育资源水平的差距。
参 考 文 献
[1]白永秀,宁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提出、研究进展及深化研究的重点[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5-14.
[2][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24-05-11].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eqid=e476063c0002c52600000004645c9322.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2021-01-04)[2024-05-1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591401.htm?ivk_sa=1024320u.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0-12-16)[2024-05-11].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3/22/content_5594969.htm.
[6]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4-05-11].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7]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2021-05-14)[2024-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2105/t20210514_531434.html?from=timelineamp;isappinstalled=0.
[8]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04-20)[2024-05-11].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zcfg_jyfl/202204/t20220421_620064.html.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2023-01-02)[2024-05-11].https://www.gov.cn/zhengce/2023- 02/13/content_5741370.htm.
[10]朱德全.乡村“五大振兴”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J].民族教育研究,2020(3):10.
[11][18]陈亮,陈章,沈军.组织振兴:职业教育的“应为”与“何为”[J].民族教育研究,2020(3):31-34.
[12]许祖华.陕西启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EB/OL].(2020-08-02)[2024-05-21].https://www.gov.cn/xinwen/2020-08/02/content_5532001.htm.
[13]教育部.湖南职业教育以“四个深化”助力乡村振兴[EB/OL].(2022-10-27)[2024-05-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jyzt_2022/2022_zt04/dongtai/difang/202210/t20221027_672697.html.
[14]杨红荃,陈燕妮.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等职业教育育人功能的纵向延伸[J].职业技术教育,2022(34):38-43.
[15]刘燕,戴晓慧,王剑锋.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与参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基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47-55.
[16]王俊,路克利.共同富裕背景下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机制构建与路径选择[J].理论月刊,2022(11):59-70.
[17]黄承伟.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三重逻辑及演进展望[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9.
[18]高强,曾恒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J].改革,2022(4):99-109.
[20]石丹淅.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5-11.
[21]吕玉曼,徐国庆.从强化到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确立的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2(2):111-118.
[22]邓文勇.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共生发展:问题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50-56.
[23]田真平,高鹏.职业教育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困境和服务模式[J].教育与职业,2021(9):5-10.
[24]王扬,乐晶.技能资本:农村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行动逻辑[J].中国电化教育,2022(5):66-74.
[25]韩广富,叶光宇.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特色优势产业的战略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136-143.
[26]王湘蓉,孙智明,王楠,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大型问卷调查报告[J].教育家,2021(17):7-23.
[27]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2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J].考试与招生,2023(Z1):168.
[28]芦风英,庞智强,邓光耀.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及形成机理[J].经济问题探索,2022(4):19-36.
[29]张旺,白永秀.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2):84-102.
[30]曾浩淼,张学敏,任启琳,等.职业教育资源分布影响因素及空间均衡性研究[J].地理学报,2022(12):3180-3193.
[31]李鹏.嵌入性变革: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历史、问题与反思[J].江苏高教,2021(1):110-115.
[3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的通知[EB/OL].(2022-09-19)[2024-05-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3/202209/t20220919_662666.html.
[33]王柱国,尹向毅.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类型、定位与模式创新:基于农村职业教育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57-61.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Consolidation and Expans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chievement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ic Pattern and Prospects
Xie Dexin, Huang Chunyu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 is in the historical convergence period and policy superposition period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block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he poor and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to enable rur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continue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hollowing out of rural population, difficulties in upgrading rural industries, and imbalance in regional revitalization level in the process of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ource symbiosis system should be optimized to realize the “focus” of good governance in rural areas, stimulate the “cohesion” of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s in rural areas, promote the “output” of rural prosperity, and narrow the rural gap, so as to help consolidate and expand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eradi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make du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ommon prosperity
Author" Xie Dexi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Huang Chunyu, postgraduat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谢德新(1984- ),男,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广州,510665);黄春雨(1996- ),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院2022年度职业教育重点课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效果测度研究”(SZ22B13),主持人:谢德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青年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及政策支持研究”(GD23YJY13),主持人:谢德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学科共建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战略联盟的运行机制与绩效评估研究”(GD22XJY15),主持人:汤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