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具有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等特点。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跨界属性、时代属性,使得职业教育能够在新型劳动者培育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培育新型劳动者是新阶段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应有之义。要通过强化要素创新性配置、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加强制度化顶层设计、开展新样态劳动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 职业教育;新型劳动者;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2-0033-06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理论的创新,是对生产力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丰富,在实践中展现出了对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力与推动力。在理论研究层面,新质生产力得到了经济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24年3月1日,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指出,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打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激发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就是要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遵循科技发展规律、产业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等,以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人才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并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什么是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者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劳动者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回答好这些问题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适应性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者队伍的建设和能力的提升,从新型工资劳动者、新型城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劳动者大军”,劳动者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拓展。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到实践,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提供了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充实了我国劳动者队伍、优化了我国劳动者结构。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要尽快从理念和路径上转变,为培育一支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者队伍贡献力量。
一、新型劳动者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型劳动者的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劳动者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生产力基本形态的三大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活动中,能够创造并使用劳动资料,将个人的知识、技术、能力等外化于劳动对象的个体,一般来讲,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作为最活跃且最具创造性的要素,劳动者凭借其主观能动性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随着生产力质态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如新型工资劳动者、新型城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型工资劳动者是指“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在产业比较利益和地区比较利益的驱动下,从传统农业转移出来的从事非农产业并以工资收入为基本生活来源的劳动者”[1];新型城镇劳动者是指“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由农村进入城镇务工,已经转化或即将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从事二、三产业中技术含量较低的职业”[2];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是指在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出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场景工作的劳动者,如快递员、外卖员等[3]。
无论是新型工资劳动者,还是新型城镇劳动者,抑或者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是相对于传统劳动者而言的新型劳动者,体现了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为了适应不断进步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劳动者必须展现出超强的“适应性”与“可塑性”,在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迅速更新,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生产力质态和新的生产关系。2015年劳动节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给出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新型劳动者”的画像。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形成是由劳动者“自身的自然力”和“蕴藏着的潜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生产工具劳动资料使用能力以及外在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方式决定的[4]。从此意义上讲,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高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型劳动者。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劳动者尚未有明确的定义,基于已有对新型工资劳动者、新型城镇劳动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研究,本文认为,新型劳动者是指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能够创造并使用新型劳动资料,改造、重塑劳动对象,具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综合知识和复合能力的劳动者。新型劳动者在本质上,是作为与新质生产力高度匹配的“新型生产要素”,能够创新性地配置土地、资本、管理、知识等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新型劳动者的特征
1.新型劳动者“新”在能够适应先进生产力质态
所谓“质态”是指当生产要素组成一个系统时,在物质、技术等属性上需要相互适应,这种相互适应的状态便是“质态”。不同发展程度和水平的生产力呈现出不同的“质态”,比如,传统的生产力质态以“固定”“实体”等为主要特征,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多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而新质生产力的质态则以“信息”“虚拟”等为主要特征,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超越了传统物理的限制。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作为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优化组合的跃升”则需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非实体劳动资料,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不断扩大劳动对象,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新型劳动者“新”在具有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构
新型劳动者不仅对劳动者个体素质和能力等提出新要求,对劳动者结构也提出新诉求。当前,我国劳动者队伍的结构不尽合理,主要体现在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者数量超过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者数量,此外,劳动者队伍还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根据联合国人口报告的数据,中国20~64岁人口在2015年达到顶点9.34亿后,便进入长期下降态势。而且在2030年之后下降速度加快,至2050年时仅为7.7亿人。这种劳动结构难以匹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一方面,要通过技术革命来革新第二产业的工作条件,吸引更多新型劳动者;另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赋能来倍增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红利,应对劳动者“老龄化”问题。基于此,新型劳动者队伍必须具备科学合理的结构,至少要包括两类:一是能够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的战略人才,如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具备多维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的应用型人才,如工程技术人才。两类人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新型劳动者“新”在可善于使用新型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马克思曾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6],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产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工具。在表现形式上,生产工具分为实体形态、非实体形态两种。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迭代,孕育出一大批更智能、更高效、更低碳、更安全的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这些新型生产工具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能够极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新型劳动者要熟练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匹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2024年5月,人社部公示了新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等19个新职业,新职业紧贴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对劳动者的数字化素养和数字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4.新型劳动者“新”在具备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新型劳动者作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要素,其核心素养和能力也应该是“创新”。创新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敢于突破已有“知识圈”进行创新性设计与创新性实践[7],突破已有“知识圈”的束缚就是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的多维知识和复合技能。正如陈亮等人所说,“当代知识生产更关注解决社会提出的紧迫或长远问题,为此,须动员多学科或跨学科的专家来共同研究,需要更多具有跨学科意识与知识、掌握跨学科研究方法与能力的复合型研究者”[8]。对于新型劳动者而言,既需要掌握专业知识也需要具备通识知识,既要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更要具备转化知识的能力。在技能方面,要熟练掌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可迁移能力,能够满足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职业教育助力新型劳动者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源于其三个属性:类型属性、跨界属性和时代属性。
(一)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决定其具有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重任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时强调,“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确定”到“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主要体现在为国家战略提供了不可缺少、不同类型的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战略人才凝练为七类: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其中,大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均是职业教育要培养的“类型化”人才。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主要体现在优化人才结构、丰富人才类型方面,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累计为各行各业培养输送61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学校毕业生。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对于优化新型劳动者队伍,培养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工人等发挥重要作用。
(二)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决定其具有适应支撑产业发展的优势
跨界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职业教育是一个平衡、开放的有机系统。一个不与外界环境进行任何联系的孤立系统,由于不能适时地输入能量,而内部要素相互作用不断消耗物质和能量,则必然导致该系统逐渐衰退直至瓦解、失去平衡[9]。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最主要的跨界就是与产业对接,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由产业发展规律、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正是基于此,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出,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并多次提出要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围绕重要产业行业整合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现代产业学院、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型企业等正是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融合的实体化组织。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在于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由于其天然的跨界属性,将会主动适应并支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方式就是通过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对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打破生产要素在主体、区域等方面的界限,切实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职业教育的时代属性,决定其具有迫切提升发展质量的需要
所谓时代性,是指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承担着不同的使命。例如,在19世纪60年代,以实业学校为代表的第一个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出现,其使命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职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重工业、国防等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主要是中等技术人员;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职业教育的使命主要是优化教育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的使命主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10]。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曾对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2022年5月1日,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新法中重申了职业教育的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职业教育要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培养新型劳动者等任务中找到新的时代坐标,以提高自身的质量和适应性。
三、职业教育助力新型劳动者队伍培育的实践路径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中的作用,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一)强化要素创新性配置,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教育、科技、人才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创新动能的释放很大程度上依赖教育、科技、人才,而创新动能释放程度,直接决定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质量”[11]。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关键是要通过健全制度、搭建平台等方式,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个领域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一是健全制度。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顶层制度设计,打破教育主管部门、科技主管部门、人才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其是等体制机制性障碍,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中央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管理,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互动、协调互促和衔接发展中更好地发挥“集成”功能。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制度,在制度上为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打通脉络。二是搭建平台。要素的汇聚与融合离不开实体化的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出台“两体”建设标准、运行标准、评价标准,为“两体”的实体化、高标准、可持续运行提供指南。职业教育要主动参与前沿科学中心、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高等研究院等高端平台的搭建,提高职业教育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动态化调整机制,促进产业、专业、职业高度适配
职业教育适应并支撑产业发展的介质是专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也是专业,只有使专业高度匹配产业,才能培养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是要紧密关注产业发展动态。职业教育要增强“产业嗅觉”,将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建在产业链上。职业院校要成立产业教研室,组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与专业教师,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围绕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开展产业政策、产业趋势、产业创新、产业人才等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专业优化、课程设置等微观层面。二是要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涵盖19个专业大类、1347个专业,但是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迭代,部分专业的建设出现了滞后性。例如,新质生产力作为绿色生产力,迫切需要碳管理、碳投资、碳核算等人才,但是职业教育尚未设置相应专业。职业教育要对接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场景,增设、调整专业。三是要对接新职业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适应性。随着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推进,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数据安全等数字领域新职业不断涌现。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首次标注了97个数字职业;2024年,人社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行业企业、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要对照新职业有关政策和国家标准,联合开发一批基本职业培训包、教材课程等,全面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懂产业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三)构建工程师培养体系,推进知识、技术、技能一体衔接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同样是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12]。工程技术人才是新型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就目前来讲,工程师主要分为卓越工程师和现场工程师,其中,卓越工程师的培育主体是普通高等院校,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发明创造等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职业教育要聚焦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以“培养拥有现场解决复杂问题的技术能力的技术人才,有效改变以往人们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认识,从而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可”[13]为定位,推进知识、技术、技能一体化衔接。一是加强教育主管部门、职业院校管理者、教师等主体对于职业教育缺乏知识体系问题的意识,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开足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基础核心课程,补齐基础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短板,重构职业教育知识体系。二是以教材建设为抓手,紧跟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的步伐,高度重视与数字技术密切相关、新场景应用迫切需要的知识内容,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基础核心课教材和专业核心课教材,使其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三是一体化设计中高职知识体系和技术技能体系,实现不同学段在知识、技术和技能方面的紧密衔接。
(四)加强制度化顶层设计,优化理论、政策、资源供给配置
一要强化理论研究。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丰富,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新型劳动者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的发展,要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是新型劳动者及其与传统劳动者的区别,并通过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国外劳动者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演进的经验和启示,为培育新型劳动者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二要深化政策支持。要配套新型劳动者培育的“政策包”,制定完善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等,破除制约新型劳动者培育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制约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有利于新型劳动者培育的制度环境和生态。三要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大职教”思想,通过公平的制度体系来改变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状况,教育行政部门具有良好的棋局观,建立多元化的资源供给机制,实现教育资源跨时空、跨行业、跨文化的供给与整合[14]。探索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投入新机制,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按照公益性原则,支持职业教育重大建设和改革项目。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实现专业、教材、课程等资源共享,为新型劳动者培育提供无边界、终身化的教育和学习资源。
(五)开展新样态劳动教育,发挥课堂、实践、社会倍增效应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5]。新型劳动者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必须具备昂扬的劳动精神面貌、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和全面的劳动技能水平。要创新劳动教育样态,充分发挥课堂、实践、社会的育人功能和综合效应。一是发挥劳动教育课堂主阵地作用。要全面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课程作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必修课。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工匠精神教育等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创新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提升劳动教育实效。二是丰富劳动教育实践。推进劳动教育“三教”改革,探索项目化、模块化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参与劳动、体验劳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手脑并用解决实际问题、体悟劳动乐趣、培养劳动品质。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根据院校特色、专业特点,开展各种日常生活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活动,进行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劳动出彩机会,使其在劳动中体会获得感[16]。三是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等,鼓励各类人才深入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结合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参 考 文 献
[1]彭恒军.一个新的阶层:新型工资劳动者[J].工会理论与实践,2002(6):57-61.
[2]秦素青,陈永享,廖景平,等.新型城镇劳动者的环境素养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11):17-20.
[3]谢建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关系认知及其权益保障[J].学术研究,2023(3):62-67.
[4]罗建文.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J].学术交流,2024(4):5-20.
[5]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03-01(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7]王传中.浅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9):23-25.
[8]陈亮,徐林.跨学科组织融合:知识创造价值的理性诉求[J].现代大学教育,2022(4):72-82.
[9]张翌鸣,张园园.论职业教育的开放及跨界属性[J].职教论坛,2015(16):15-19.
[10]陈嵩.建党10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历程[J].中国民族教育,2021(6):41-42.
[11]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9):15-23.
[12]史少杰,周蕾.建设教育强国的现代化基本路径之职业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31-38.
[13]邱亮晶,来文静,雷前虎.论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四重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23(11):43-48.
[14]吴婷琳.边界消弭与多元合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8(1):104-107.
[15]葛海.“三高四新\"战略践行中湖南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实样态和实施进路[J].教育与职业,2023(2):47-51.
[16]李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出发点、难点与突破点[J].职教通讯,2022(7):64-70.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and Practical Path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Help Cultivate the New Type Labors
Jiang Wei
Abstract" The new type labors are key factor to develop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ing to the advanced quality of productive forces, being good at using new production tools, and possessing multi-dimensional knowledge and composite skills and so on. The type attributes, cross-border attributes and times attributes enable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ype labo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ype labors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adapt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stage. It is necessary to provide solid talent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by strengthening the innovative allocation of factors, establishing a dynamic adjustment mechanism, building an engineer training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ized top-level design, and carrying out new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type labor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uthor" Jiang Wei,PhD candidate at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lectur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Center of Shandong Water Conservancy Vocational College(Rizhao 276812)
作者简介
姜威(1989- ),男,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水利职业学院职业教育和产业研究中心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日照,276812)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项目“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及其与普通教育‘双轨制’‘双通制’体系构建研究”(VJA200003),主持人:孙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