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模式、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

2024-12-31 00:00:00高明 丁洪宾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19期
关键词:共生理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

高明(1982- ),男,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沈阳,110136);丁洪宾(1997- ),男,辽宁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

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4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沈阳市现代化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研究”(2024lsljdybkt-019),主持人:高明

摘 要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市域产教联合体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主要共生单元;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模式存在多种类型,对称性互惠共生和一体化共生是最理想的模式;共生环境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市域产教联合体面临着共生单元协作不畅、共生模式不够理想、共生环境建设薄弱等挑战,应通过发挥多主体引导力量、提高各主体协作质量、提升社会认同和支持等举措统筹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关键词 产教融合;市域产教联合体;共生理论;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9-0042-06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重要抓手[1]。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中“一体两翼”的重要一翼[2],其本质是构建城市、产业和教育的共生关系。共生理论视角,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路径。

一、共生理论与市域产教联合体

(一)共生理论

共生理论(Symbiosis Theory)是一种研究不同物种相互依存的生态学理论。“共生”(symbiosis)最初由德国植物学家海因里希·安东·德·巴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在1879年将其定义为“不同生物体的共同生活”。他认为共生是一种自组织现象,生物体之间出于生存的需要必然按照某种方式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美国生物学家马古利斯(Lynn Margulis,1938-2011)等人在“盖娅假说”的基础上提出共生理论,是指关于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自然联系的理论。随着共生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共生理论的应用逐步由生物学向社会科学领域渗透,并受到了广泛关注。柯勒瑞(Ceaullery) 与刘维斯(Leweils)在德·巴里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共生的形成与作用机理,提出了互惠共生等多种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是共生理论中的关键要素,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关系是核心,共生环境是条件[3]。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城市或城市群的行政区划内,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为实现产教深度融合、产学深度合作,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市域产教联合体充分发挥政府、产业、企业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服务产业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功能,通过搭建联合体人才供需信息平台,建设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产教融合的共享型实习实训基地,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4]。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牵头单位包括市级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带动其他相关主体等多方参与;建设目标是打造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建设内容包括联合体的运行机制、共建共享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形成区域特色等;建设手段包括金融、财政、税费、土地、信用、就业和收入分配等政策措施;建设目的是在市域内建设城市、产业和教育的命运共同体,为市域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三)共生理论与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适切性

共生理论强调利益互惠、和谐共生,与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初衷即打造“多方协同的命运共同体”相契合。共生理论揭示了不同群体、组织之间的自然联系和互惠互利关系,注重多主体的协调发展,为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合作与资源整合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原则。市域产教联合体是一个多要素组成的系统,共生模式可以用来研究系统内特定的内在关联和各要素的力量均衡情况,优化系统的运行。市域产教联合体既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也要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共生理论中的“主动适应和改造环境”的思想,将有助于营造有利于产教联合体发展的环境条件,也将指导市域产教联合体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技术服务平台。

20世纪50年代,共生理论开始被运用于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中,从自然科学延伸到人文科学,如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研究等;在教育学中也得到了创新性应用,如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高校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等[5]。运用共生理论的相关研究丰富了研究对象,完善了共生理论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为共生理论应用于市域产教联合体提供了可行性。共生理论对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共生现象和共生机制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案例。例如,细胞内共生研究的协调性、互补性和稳定性,为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不同主体之间的协调与互补提供了借鉴;社会共生研究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协作性,为市域产教联合体中不同类型、层次、领域的职业教育资源和需求的整合与满足提供了借鉴。

二、共生理论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模式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单元是构成联合体的各个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职业院校等。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多种发展模式,在利益分配上最理想的是对称性互惠共生,在共生的紧密程度上最理想的是一体化共生。共生环境为市域产教联合体面对的所在市域的内外部条件。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单元

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能够生产和交换能量的基本单元,是共生体存在的物质基础。共生单元有多种形式,比如生物、组织、机构、系统等,通过一定的共生方式相互传递物质、信息和能量,达到共同的目标或利益。不同的共生关系,共生单元显示出不同的性质和特征,主要体现在质参量和象参量两个方面。质参量是共生单元内在性质的指标系,决定了共生单元的内部特征;质参量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具有动态性,某个时间节点起主导作用的是主质参量,质参量的变化决定了共生能量的状态和变化。象参量是共生单元的外部性质的指标系,从不同角度反映共生单元的外部特征,象参量也具有动态性[6]。质参量和象参量之间相互作用反映了不同的共生关系。反映共生单元特征的主要有共生度、共生系数、亲近度、同质度、关联度、共生密度和共生维度等六个指标。对于市域产教联合体而言,共生单元包括地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异质共生单元。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或园区管委会要发挥主导作用,省级政府应配合地方政府做好联合体的建设。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物流产业园区以及产业新城、科技新城等,以政府主导型为主。职业院校包括高中层次的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技师学院、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和具有专业学位授权点的普通本科高校。

(二)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模式

共生模式是指不同的共生单元之间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流和互换关系,以及各共生单元之间作用的强度。联合体内共生单元对共生新能量的分配对称性反映了共生行为的差异。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行为方式,共生关系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对称性互惠四种模式。寄生模式不产生新的能量,能量在共生单元之间单向流动,一方获益而另一方受到损害。偏利共生模式产生新的能量,能量在共生单元间双向流动,仅一方获益,另一方无得失。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通过分工产生新的能量,所有共生单元都分配到新能量,但分配不平均,存在主动和随动的现象。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通过分工合作产生新能量,所有共生单元都分配到能量,且分配较为均衡[7]。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最理想模式是促进联合体内部各共生单元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市域产教联合体通过跨组织的互补合作所产生的知识、技术和资源,在政府、产业园区、企业、职业院校等共生单元中按需分配,即所有的共生单元需求均得到有效满足。根据共生单元之间的组织程度,共生关系可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点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只在某一时刻或地点发生联系,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共生关系非常不稳定。间歇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联系间歇性地发生,共生关系不够稳定,没有形成常态。连续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较长时间或空间范围内持续地发生联系,共生关系比较稳定,具有常态性。一体化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的交互关系和作用持续不断地发生,形成长期紧密结合的共生体,共生关系非常稳定[8]。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较为理想的组织共生模式是连续共生模式和一体化共生模式,最理想的组织共生模式是一体化共生模式。

(三)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共生环境

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构成了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发生的基础条件。共生环境通过物质、信息、能量影响共生单元,共生单元对共生环境具有反作用。共生环境对于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具有较强的外部性、持续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具体包括省/市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产业体系等。任何共生关系的形成都与共生环境密切相关,按照影响效果,共生环境可分为有利环境和不利环境;按照影响方式,共生环境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程度,共生环境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只有营造积极、正向、有利的共生环境,才能促进共同单元形成良性的可持续的共生关系。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打造离不开共生环境的支持,如政治、经济、政策、法律、产业、文化、自然等环境。比较重要且较为直接的环境有三项。一是法律环境。市域产教联合体受省级特别是市级相关法律法规的影响,也即对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法律规定会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同时,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也会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规模和水平。二是政策环境。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离不开中央政府部门宏观政策文件的指引,更需要省级和市级更加具体的政策予以引导、协调、激励和约束。三是文化环境。文化环境主要体现为社会大众对于职业教育认可、对技术技能的理解和追求程度以及企业持有的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共生单元的参与态度和方式,进而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

三、共生理论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现实挑战

从共生理论和我国发展现实来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打造与应然状态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方面都存着诸多挑战。

(一)共生单元:利益诉求差异导致协作不畅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形成,需要各共生单元依据自身的能量水平参与其中,合理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促进共生关系的平衡。一是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与财力有限。政府部门与其他共生单元在市域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的地位不平等,各方协商参与建设的格局尚未有效建立。在产教融合的政策供给上,政府部门作为核心,基于行政权力进行政策设计并加以执行,仍有明显的权威式管理倾向,较少基于市场主体意愿和需求考虑,容易重走“形式化”联合的老路。同时,受人口老龄化、新冠疫情等影响,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卫生健康的支出比重持续上升,而税收收入和土地收入缩减导致地方财政收支缺口持续扩大。因此,通过举债来维持开支成为部分地方政府的“生存模式”。2023年1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7018亿元[9]。地方政府能为产教融合共同体提供多大的资金支持还是未知数。二是产业园区的身份模糊和发展差异。当前产教融合规范性文件并未在制度层面就产业园区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主体地位加以明确,存在主体定位不清的问题,如产业园区以何种身份参与产教融合、采取何种方式推进产教融合、参与产教融合的权责界限等问题。同时,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呈现出地域性差异,中西部多以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加工产业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初步建立了新兴产业的集聚群。但多数产业园处于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结构层次低、科技含量不足。随着我国人力资本、工业地价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产业园面临着能否实现转型升级的压力。三是职业院校的意愿和能力问题。当前公办职业院校的收入以“财政拨款+项目经费”为主,争取国家或省的专项计划和专项经费,相对于与企业合作,会带来更多的合法合规“收益”。同时,职业院校的专业结构、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否满足产业园区企业的需要还有待检验。

(二)共生模式:多元主体共生关系不理想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理想共生模式是在组织上实现一体化共生,在行为上实现对称性互惠共生。但从我国产教融合实践来看,距离市域产教联合体共生模式的理想状态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在组织共生方面。理事会是共生组织的重要载体,但理事会的职能和权力、权利和责任还不明确,多方参与是否能实体化运作,还需要多主体的集体智慧。部分职业院校为了应付考核或完成任务进行形式化合作;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政府补贴或解决短期用工问题进行表面化合作,都属于点共生。较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时间不连续,偶然性与随机性较大,稳定性较差,属于间歇共生。少数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在较长时间内进行了交流合作,但是合作只停留在表面或者局部领域,并未深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没有共同价值导向或者共同愿景,属于连续共生,未实现一体化共生。部分职业院校建立了现代产业学院,但在制度体系、治理结构、独立发展、规模效益等方面存在问题,能否支撑市域产教联合体的一体化共生有待检验。二是在行为共生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推进,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形成了共生的雏形,但由于共生单元的价值取向难以协调、自身能力不足、资源供需错位等原因,导致个别共生单元需求得不到满足,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成为大量存在的模式。招聘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专业技术服务支持、开展员工培训是企业希望得到职业学校支持的前三位。但由于职业院校订单培养中学生意向在最后就业选择中的变更,自身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专业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造成企业的需求未能得到较好满足。产教融合长期处于非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影响市域产教联合体向对称性互惠共生模式演进。

(三)共生环境:缺乏制度文化的有力保障

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离不开良好的共生环境。目前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在中观层面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存在偏差,制约了联合体内各单元共生关系的建立。一是缺乏省级和市级层面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于202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但各省市对于职业教育以及校企合作的立法还相对滞后。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很强的地方性,专门的产教融合法规还处于空白。由于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共生单元更多以自愿的方式进行,共生的效果和预期可能出现偏差。二是相关政策不完备。虽然明确要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但缺少具体可执行的实施细则,如何操作、如何推进等缺少权威性依据[10]。缺少评价和考核等相关的辅助政策监督和激励其发展。各省市大都制定了贯彻中央关于产教融合政策的文件,但在落实上会结合自身实际有所选择,也缺少体现地方特色的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地方性文件。三是对于职业教育认同的偏差。当前社会存在“崇尚学历而非技能”的偏见,尽管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还未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风尚。同时,产业园区的外企、国内大中型企业相对于职业院校,更愿意与研究型高校或综合性高校进行合作。四是共生单元的文化冲突。市域产教联合体中各共生单元的隶属关系、经费渠道、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缺少实现同频共振的保障机制,可能为文化冲突埋下隐患,出现理念分歧、行动不一致、利益冲突等问题,造成“联而不合”,降低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效率。

四、共生理论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策略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与发展将向着一体化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迈进。从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个方面,采取扎实有效的推进举措,构建一套推进策略体系,探索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有效路径。

(一)协调共生单元,发挥多主体的引导力量

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在省市政府统筹领导下,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等多主体参与,依托产业园区等经济体,采取实体化运作的区域性产教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市域产教联合体需要整体设计、系统部署、协同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必不可少。政府应发挥基本的规制作用,履行好规划、指导、协同、监管等职能,但应减少行政化与权威化倾向,将重点放在联合体协议有效落实、参与主体权益保障以及政策对接和支持等方面,宏观调控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11]。要给予行业企业和职业学校更多的参与权力和空间。给予行业组织发展更多的政策支持,壮大行业组织力量,完善行业组织自律、中介协调等职能。探索以行业为主体的产教融合项目推介、联系、管理与评价机制,赋予行业协会等中间性组织以组织、管理、评价等职权,充分发挥其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协调作用。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不断促进地方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与企业等主体间的沟通与合作,为在产教融合中获得实质性利益创造条件和机会。企业应在产教融合相关政策修订、出台与完善中,积极与地方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沟通,主动表达自身利益诉求,就相关政策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职业院校要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实现学校与产业、专业与企业、教师与岗位、课程与技能、校园活动与企业文化对接;结合产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发展趋势,超前布局相关的专业或专业群;广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开展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专业+产业+就业”培养模式。

理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需要各主体的积极参与,以正确的姿态参与生态系统建设,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共生局面。各共生单元在不同阶段,引领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在聚集阶段,依托政府主导的产业园区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政府要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织形式、运行模式、评价体系等,对联合体内部各主体的地位进行明晰,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执行主体和责任分担,加强引导与组织协调,形成关于市域产教联合体目标共识和协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利益协调、风险防范等机制,搭建便捷的服务平台,提供咨询服务[12]。完善各项工作的组织安排,进行整体设计、系统部署、协同推进,促进专业园区与当地的教育、科技、人才布局对接。针对市域的特殊性,实行差别化支持策略。在产业主导阶段,产业园区内的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上下游产业链逐渐完备,扩大了市场规模,加快了技术、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促进了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的发展和充分利用,提高了市域内整体的就业水平,产业园在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中将处于引领地位。在创新突破阶段,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以内力为主,文化创新聚集了各共生单元,通过高素质人才、较好的信息、技术及其他高新产业配套服务,支持产业向研发转型,职业院校可能成为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引领者。在现代科技都市阶段,在空间上、城市、产业、科技、人才和教育融为一体,市域产教联合体成为现代化综合城市的功能区、产业的聚集地、文化的扩散区和资本的融通区,各共生单元以平等的身份共同治理。

(二)完善共生模式,提高各主体的合作质量

市域产教联合体生态的完善,应把优化各主体的共生关系作为核心环节,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共生模式的行为方式和组织程度向理想化方向迈进。针对行为共生,应努力避免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性互惠共生等模式,追求对称性互惠共生。根据市域的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确定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愿景,形成统一的战略规划和行动指南。推动联合体建立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明确的共同目标和市场利益纽带形成紧密合作关系,统筹推进平台团队建设、科技项目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孵化、社会职业培训、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协同育人等工作。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产生新的知识、技术、产品和服务,并在各共生单元间平等共享,激发各主体共同参与的热情和创新动力,促进各主体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寻求与其他主体的持续性、高水平合作。

针对组织程度,应认识到点共生、间歇共生的不足,持续加强连续共生,增强各主体合作的密切程度,以实现一体化共生。赋予市域产教联合体理事会相应的职权,发挥其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指导、检查督办等职能。通过定期召开会议,交流信息,协调资源,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形成共识和协调方案,增强合作的紧密程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内建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网站,及时发布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最新动态、政策、项目、活动等信息,方便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13]。组织多形式的沟通活动,增进各主体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各主体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多层次扩大合作的项目,强化合作的密切程度,实现长期的一体化共生。

(三)改善共生环境,提升社会的认同和支持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应积极营造正向的共生环境。一是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性质、目标、功能等,确定其法律主体性和法律地位,规范其组织治理机制和运行规则,增强其执行效力。省级和市级政府部门出台产教融合促进办法、校企合作条例等弥补相应法律空白,完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创新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运行机制[14]。二是加强各级政府部门的协同。国家、省、市应建立委员会协调制度,以委员会会议形式协调教育、人社、财政、税务、国土资源等部门,形成促进市域产教联合体的政策体系[15]。各省市应制定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规划和标准以及详细的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提供统一的指导和规范,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发展目标、规划路径,联合相关部门出台辅助政策。收集和分析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影响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的内容和要求,建立监督机制进行及时反馈和评估。加强与各产业园区、园区内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沟通协作,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制定适应不同情况的灵活政策,提高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工商注册或事业法人登记、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改革、产业学院、中国特色学徒制等模式探索、校企人员双向聘任双向兼职、技术成果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性政策。三是营造利于市域产教联合体发展的氛围。稳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特别是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建设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职业教育学历和学位体系;同时,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公平就业环境,相关单位招录、招聘技术技能岗位人员时,应将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录用、聘用的重要条件。强化针对职业教育和产教融合的宣传机制,强化“技能改变命运”“技能成就人生”正面报道,加大深度产教融合案例的宣传[16]。积极宣传和推广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的重要性及价值。按照市域产业布局优化区域内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布局,使产教联合体真正建在产业园、服务产业园、助力市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动职普协调发展有关情况[EB/OL].(2023-03-23)[2024-05-12].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167/sfcl/202303/t20230323_1052201.html.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Z].中办发[2022]65号,2022-12-21.

[3]王雪梅.共生理论视阈下的生态治理方式研究[J].理论月刊,2018(3):159-165.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23]15号,2023-04-18.

[5]邵文琪,王刚,刘晓.共生理论视角下职业启蒙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21(7):5-11.

[6]张元宝,杨国兴,毛防华.应用型高校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内涵、困境与路径——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江苏高教,2023(7):52-53.

[7]高明.共生理论:区域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新思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20.

[8]周益斌,肖纲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共生体的发展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基于共生理论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2):80-87.

[9]财政部.2023年1月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债务余额情况[EB/OL].(2023-02-28)[2024-06-10].https://www.ndrc.gov.cn/fggz/cjxy/gzdt03/202302/t20230228_1350238_ext.html.

[10]冉云芳,周芷莹,徐灵波.组织间网络理论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内涵与形成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23(25):20-27.

[11]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专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EB/OL].(2023-02-15)[2024-05-18].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2023/2023_zt05/zjsy/202305/t20230511_1059244.html.

[12]冯海芬.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涵特征、价值意蕴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5):17-18.

[13]郭媛媛,王帅.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内在机理、实然困境和应然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23(22):41-49.

[14]郭苗苗.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45-46.

[15]王彦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变革、困境及深化策略[J].常州工学院学报,2021(5):82-87.

[16]许本洲,温贻芳,张慧波等.产教融合联合体与共同体建设:路径选择与院校作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8):5-11.

猜你喜欢
共生理论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产业结构与用地效益互动机理探究
价值工程(2016年35期)2017-01-23 20:35:07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基于共生视角的财务战略拓展及实践路径研究
商业经济(2016年3期)2016-12-23 14:21:27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