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黄明涛(1984- ),男,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法治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匀,558000);彭嫚丽(1986- ),女,惠州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哲学,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莫玉音,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中小学生财经素养评价指标研究”(EHA190493),主持人:莫玉音
摘 要 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和劳动育人的背景下,探寻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工具,对200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055篇有关劳动教育的核心文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从2009年起,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文献迅速增长,2017年至今,年均发文量超过60篇。美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发文量最高,英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巴西也是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国家。从发文期刊来看,《社会和行为科学》《教育经济学评论》《高等教育》和《应用经济学》等期刊发文量位居前列。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劳动教育课程与师资建设、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劳动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研究等方面。其中高被引论文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说明了学术研究的实践导向。基于此,我国继续深化劳动教育研究的方向是: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体系研究,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加强劳动课程体系和劳动师资问题的研究,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育人;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19-0073-0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1]。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同年教育部出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劳动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各地也因地制宜纷纷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劳动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国内学术界也积极展开对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探讨劳动教育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11月28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篇名为“劳动教育”的文献,检索到16672条结果。其中,2018年182条,2019年657条,2020年1951条,2021年3549条,2022年3810条,2023年3258条,共计13407条,占检索结果的80.41%。由此可见,2018年以来,有关劳动教育的文献迅速增长,劳动教育问题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国家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方针和政策调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检索结果显示,共有7篇文献涉及到劳动教育研究的回顾、总结与分析,其中6篇是从不同视角分析国内研究的基本情况,仅有1篇涉及到国内外劳动教育研究的比较分析,从数据选取和内容分析来看还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对2000年以来国际学术界有关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全面呈现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对该领域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其是当前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多学科学术文献文摘索引数据库,包含SCI-Expanded、SSCI、CPCI-S、Aamp;HCI、CPCI-SSH和BKCI-SSH等多个子库。通过以下检索方法获取基础数据:首先进入Web of Science页面,选择核心合集数据库,年份范围为2000-2023年,检索式为(TS=Labor education),选择文献类型(论文或会议录论文出版文献),根据这一检索式获得1055篇文献。本研究采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该软件具有操作简便、分析科学、可视化效果突出等特点,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输出年度发文数据、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研究机构共现、核心作者和热点关键词变化等可视化图表。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1055篇文献为基础,运用Citespace软件,输出发文国家与地区、关键词聚类、热点关键词等信息,呈现2000-2023年国际学术界有关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的知识版图和发展脉络。
二、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基本情况
(一)发文时间与发文量分布情况
2000-2023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各子库收录了1055篇题名含劳动教育的文献。其中,SSCI有539篇,占51.09%;ESCI有190篇,占18%;CPCI-SSH有170篇,占16.11%;BKCI-SSH有118篇,占11.18%;SCI-Expanded有77篇,占7.298%;CPCI-S有40篇,占3.79%;Aamp;HCI有37篇,占3.50%。根据图1所示,2000-2008年间发文量较少,最低发文量为7篇,最高发文量21篇,从2009年起发文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2017年至今年均发文量超过60篇,2019年发文97篇达到发文最高峰。从年度发文量可以推断,国际学术界对劳动教育问题日益关注,是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
(二)发文国家和地区分析
制作发文国家和地区的知识图谱,在Citespace操作界面进行参数设置,选择时间跨度为2000-2023年,时间切片为1年,选择每个切片中最常被引用或出现项目的前10%,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国家(Country)”,阈值(c、cc、ccc)选择系统默认参数,即(2,2,20)(4,3,20)(3,3,20),采取开拓者修剪模式(pathfinder),输出2000-2023年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国家和地区合作关系图,见图2。图2涵盖114个节点,100条关键路径,网络密度为0.023。环形圈和字号大小代表发文量和影响力,国家和地区间的连线代表合作关系。从图2中可以看出,美国字号最大,说明发文最多。英国、德国、中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巴西在图谱中也十分明显,说明其是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国家。图谱中国家之间的连线粗细不一,联系错综复杂,体现了劳动教育研究的跨国合作程度,连线越粗合作越紧密,如澳大利亚与中国、苏格兰与加拿大、美国与斯洛文尼亚、德国与波兰、瑞典与瑞士等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从量化关系进行分析,发文量排名前20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和英国发文超过100篇,中国发文72篇,排名第四,见表1。
(三)发文期刊和研究方向
国际劳动问题研究以社会科学研究为主,包括部分自然科学研究,发文期刊主要是教育类、社会学类和应用经济类期刊,其中《社会和行为科学》《教育经济学评论》《高等教育》和《应用经济学》等期刊发文较多,见表2。在基金资助方面,有少部分获得科研基金项目支持,排名前10位的资助机构分别是欧洲委员会(12篇),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理事会(ESRC,9篇),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UKRI,9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7篇),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7篇),尤尼斯·肯尼迪·施莱弗国立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6篇),澳大利亚政府(4篇),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4篇),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研究理事会(4篇),西班牙政府(4篇)。论文所属的研究方向情况,教育研究378篇,占35.82%;商业经济学342 篇,占32.41%;社会学80篇,占7.58%;社会科学其他课题67篇,占6.35%;公共行政39篇,占3.69%;政府法律39篇,占3.69%;发展研究38篇,占3.60%;区域研究32篇,占3.03%;心理学32篇,占3.03%;历史26篇,占2.46%;人口统计学25篇,占2.37%,可见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方向多元,涉及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
(四)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机构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科研院所,发文量排名前20的机构中美国占7家,英国有5家,加拿大、法国、德国、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各1家。世界银行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性组织,对劳动教育问题也较为关注,以世界银行为发文单位发表的论文有13篇,排名第四。除了17所高校外,还有3所研究机构,分别是德国伊扎劳动经济学研究所、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五)高被引论文情况
高被引论文是指被引用频次比较高的论文,高被引论文说明该篇文章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重大影响,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与认可,高被引论文同时也是评价研究人员及科研机构水平的重要指标,见表4。从高被引文献看,被引频次排名第一的是Hanushek等人2017年发表于《人力资源学报》(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冬季刊的《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整个生命周期的劳动力市场结果》(Gen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market Outcomes over the Lifecycle)一文,该文以11个国家的微观数据为基础,研究通识教育、职业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2]。被引频次排名第二的论文也是研究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问题,即引入时间分配模型来解释高中体育参与选择,以及这种选择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的影响[3]。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主要发表于2000-2009年间,在研究主题方面,有9篇是研究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高被引论文的源发期刊多为高水平期刊,如《人力资源学报》(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经济学与统计学综述》(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教育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牛津教育评论》(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教育经济学评论》(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应用经济学》(Applied economics)等,被引频次前十的论文有3篇原发自《人力资源学报》。
三、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内容版图
(一)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分析高频次关键词能够反映出研究重点与热点。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选择时间跨度为2000-2023年,时间切片为1年,选择每个切片中最常被引用或出现的项目的前10%,节点类型(Node Types)为“关键词(Keyword)”,阈值(c、cc、ccc)选择系统默认参数,即(2,2,20)(4,3,20)(3,3,20),采取开拓者修剪模式(pathfinder),输出关键词频次数据。从表5中可以看出,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关键词有收益(Earning)、劳动力市场(Labour market)、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回报(Return)、影响(Impact)、就业(employment)等。其中,有2个关键词的频次超过50,分别为收益和劳动力市场。
(二)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内容版图
根据图3可以看出,经过Citespace界面导出的数据,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有多个节点及其连线区域,并由此形成不同的热点,这些热点共有16个聚类,在分析16个聚类和解读相应文献的基础上,可以将国际劳动教育研究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劳动教育理念及其相关政策,第二部分是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第三部分是劳动教育课程与师资建设,第四部分是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第五部分是劳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三)基于聚类标识和主要关键词的研究热点解读
1.劳动教育理念及相关政策
劳动教育理念主要是不同国家和学术流派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世界各国在劳动教育领域的不同认识导致了相关政策的差异。Susanto等人研究了教育、生产力和产业绩效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发展的成败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劳动教育培养熟练劳动力紧密相关,完善教育政策是培养更多熟练劳动力发展战略的核心[4]。Du等人研究了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问题,指出尊重劳动者、实干兴国、创造伟大已成为劳动教育的主题,并从劳动观念、目标定位、目标确立、原则确定、内容设置、路径选择和保障确立等方面阐述新时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新内涵[5]。Esenina等人研究了18世纪至20世纪初德国专业教育学中发展优先次序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德国劳动学校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德国科学家的理论和德国所接受的教育实践来确定的。德国进行劳动教育培训的主要方向是慈善主义、手工主义、专业主义和行动主义,德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体现了以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延续性[6]。
2.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
劳动教育价值的最直接体现是对受教育者个人意志的锻炼、吃苦耐劳品质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提高,为个体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国际劳动教育研究注重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关系的挖掘和分析。有学者指出,劳动是孩子的自然财产,城市农场的发展在纷乱的城市中创造了良好的人工自然空间,城市农场也为孩子的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场所[7]。Cossen等人以哈特福德教区劳工研究所(Hartford’s Diocesan Labor Institute)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20世纪中期天主教会和工人之间联系中心的劳动学校的角色。研究认为,女性越来越多地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及天主教工人被认为在阶级阶梯上向上爬,共同促成了康涅狄格州和美国天主教劳动教育的兴起和衰落[8]。Fernandez-Rodriguez等人研究了智障者的劳动教育问题,认为作为智障者劳动教育的实质维度,在心理层面上对认知、情感和动机要素等存在不足,并对围绕人格方面的认识对智障者劳动教育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9]。Huang等人研究了古巴的劳动教育,认为古巴的劳动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一种工具。劳动思想道德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智育教育、劳动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劳动创造教育和审美教育,它们的协调发展是古巴人才全面创造的基本保证[10]。Cismas等人调查了学生在商务活动中使用的技能和英语资源的情况,调查范围包括管理沟通、商业对话、销售技巧、会议和谈判的应用等,研究认为,将学生培养成为面向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未来专业人士,需要培养足够的技能[11]。
3.劳动教育课程与师资建设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离不开教育公共政策支持,也离不开教育师资建设和劳动课程的设计等内容。国际劳动教育研究对劳动教育的师资建设与课程设计给予了关注。Nohaya等人认为,随着技术发展和新型教育的发展,劳动教育学科对新教师的需求在当前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劳动教育教授的工作及其社会使命,探寻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12]。Mergeani等人研究罗马尼亚劳动教育与高等教育质量问题,认为与20年前相比,罗马尼亚的高等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整个教育制度存在许多漏洞,其长期影响将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失衡。在现行教育制度下,应当结合社会现实激励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通过互动课程提高技能水平[13]。Nahhas等人认为,关联数据技术有可能通过将教育与诸如劳动力等能力领域联系起来,帮助教育更倾向于能力的教育(CBE)。这需要教育课程根据劳动者的需求进行更新,并通过终身学习使个人跟上新兴的能力和技术[14]。开放课件(OCW)、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和开放教育资源(OERs)等新兴教育方式通过提供劳动教育所需的内容,为CBE的更新发挥了作用。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能力的课程模型,该模型旨在提供在课程水平之外的能力水平,通过将模型应用于教育系统(如LMS),可以增加教育和劳动之间的联系[15]。Dougherty等人认为,大多数关于高中参加职业和技术教育(CTE)的影响研究都只关注劳动力市场的结果,而忽略了潜在的教育效益。他们利用阿肯色州行政数据和该州高中毕业要求的变化,了解CTE的增加如何影响高中毕业、上大学和劳动力市场结果。研究发现,在高中参加更多的CTE课程对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果有积极影响[16]。
4.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
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价值观念,更是社会实践的客观要求,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注重年轻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国际学术界围绕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展开了深入研究。德国国家教育小组研究青年学生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的过渡问题,认为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需要适应经济中不断增长的技能要求,以及应对产生低技能青年的“下层阶级”的危险[17]。Magalhaes等人通过对2014/2015学年和2015/2016学年都柏林大学管理学位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实习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分析高等教育途径向劳动力市场过渡的有效性[18]。Okolie等人针对许多高等教育毕业生不具备就业技能而被雇主拒绝雇佣的情形,研究了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实际需求,以及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如何能被尼日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满足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有能力的教师能够为学生传授技术和软技能,并对高等教育机构在技能教育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19]。Blazic等人根据欧洲网络安全能力中心和欧洲网络安全组织收集的调查数据,探讨欧洲劳动力市场网络安全技能的缺乏问题,以及为满足确定的需求而采取的提高网络安全教育的行动[20]。Valdebenito等人对2011-2016年在智利完成中等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的1011名年轻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普遍存在的向劳动力市场的非线性和非结构性转变。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研究领域的毕业生在完成课程后经历了更实质性的教育整合和劳动联系,因为他们的培训与工业部门生产需求之间的结合程度更高[21]。
5.劳动教育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劳动教育与个人成长紧密相关,一个国家的劳动教育制度、政策和体系对其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Vassiliadis等人认为,劳动力仍然是使创新成为可能并使产品畅销的重要因素。熟练劳动力的创新影响十分显著,雇主和工会在教育培训方面的共同责任可以作为解决新技术对劳动力可能造成威胁的办法[22]。Roberts等人研究加勒比海劳动学院教育与劳工运动问题,认为过去50多年来劳动学院在培养对劳动研究感兴趣的工会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3]。Kwon等人认为,许多教育者忽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排除在成人教育之外,他们研究了韩国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影响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认为劳动教育的发展不仅受到工人需求的驱动,而且受到国家提高生产力的政策的驱动[24]。有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数据和调查结果出发研究劳动教育在中国数字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并分析数字经济与劳动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认为,人类的自由发展是数字经济和劳动教育的共同价值。劳动教育可以培养竞争和合作的能力,同时形成合适的数字经济价值观,这是对冲数字经济对劳动就业负面影响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的繁荣和对劳动教育的重新关注,将使中国能够在这个高度不确定的世界中,以更加多样化和灵活的方式应对不断上升的风险和挑战[25]。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通过对1055篇国际劳动教育文献进行实证分析,全面呈现2000年以来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总体而言,国际劳动教育研究不断深化,研究机构主要以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部分科研机构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深入,研究主题主要包括劳动教育理念、劳动教育政策、劳动教育与个体成长、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师资建设、劳动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劳动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关系等。这些研究领域不仅涵盖了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形式,也涉及到劳动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体现了国际学术界对劳动教育问题研究的全面性。
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采用了包括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在内的多种研究方法,展现了研究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尤其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采取假设论证、数据建模与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对劳动教育问题进行量化或质性分析,揭示劳动教育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研究结果客观科学。在案例分析方面,学者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劳动教育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为劳动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启示。
国际劳动教育研究的主题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服务于社会建设,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劳动教育问题的全面认识和理解,也为教育实践和政策制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在实践方面,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可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政策制定者可以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劳动教育政策,推动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研究启示
1.加强劳动教育的政策体系研究
劳动教育作为党和国家重要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必须要有相应的公共政策确保其落地实施。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后,大多数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部分地区颁布了大中小学校劳动教育实施细则,有的印发了劳动教育项目清单,部分地区甚至编列专门的劳动教育专项资金,各个地区根据自身实际,不断完善劳动教育政策体系,改善劳动教育的硬件设施和师资条件,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学术界应该密切关注地方出台的劳动教育配套政策体系,研究政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其进一步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2.加强对劳动教育实施效果和劳动力市场问题的研究
中国国情复杂,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各地区推行劳动教育的效果。劳动教育实施的效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劳动教育政策、劳动教育师资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劳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政策执行层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政策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科学研究进行解释和发现,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调整和完善。研究劳动教育,还要关注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合作,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需求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师资问题的研究
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劳动教育,首先面临的是师资问题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问题,劳动教育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的学生需要开设何种程度的劳动课程,如何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劳动教育师资是否建立培养体系等,都是亟须研究的课题。另外,加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研究,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如何加强劳动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教师能够胜任劳动教育的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社区等社会力量加强合作,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和资源,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这些都是当前亟须研究的问题。
4.加强劳动教育的实证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劳动教育问题的研究多采取规范研究方法,对理论问题关注较多,既有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劳动教育价值、理念、特点、实施路径的探讨上,采取实证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理论研究多依赖于逻辑推演和经验观察,对现实观照不足,有时不能全面反映现实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6]实证研究可以客观反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对不同地区和不同学习阶段的劳动教育采取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对比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对某些在劳动教育方面取得重要成就的教育部门进行深入挖掘,从中获取和发现劳动教育实施的真实面向。强化实证研究是未来劳动教育研究的重要方向。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2018-09-11(1).
[2]HANUSHEK, EA, SCHWERDT, G, Zhang, L. Gener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market outcomes over the Lifecycle[J].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s, 2017,52(1):48-87.
[3]BARRON, JM; EWING, BT, WADDELL, GR. The effects of high school athletic participation on education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C].6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Southern-Economic-Association,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82 (3) ,Aug 2000:409-421.
[4]SUSANTO, J, PURWIYANTA. Education, labour productivity and industrial performance: evidence of Indonesia[C].LEAN HH; LIM ES; KHOO SL; MOHD 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economics issues 2014: stimulating economics growth, improving quality of life amp; enhancing youth involvement,2014:119-126.
[5]DU, LN, NIE, ZS. A study on the new connot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C].KUEK M; RUIMEI Z.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9:131-135.
[6]ESENINA, EY, KURTEEVA, LN, OSADCHEVA, SA et al. Labou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in germany: a brief historical review[J].Obrazovanie I nauka-education and science,2018,20(9):56-74.
[7]MA, DF.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arms promoting children’s Labor education[C].LIU L, ZHAO D.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2016,60:39-41.
[8]COSSEN, WS. Education in the name of the Lord: the rise and dcline of the catholic labor schools[J].Catholic Historical Review, 2018,104(3):475-498.
[9]FERNANDEZ-RODRIGUEZ, Y; OROZCO-FERNANDEZ, II. The dynamics of the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motor relationships in the labor education of the students with mental disability[J].LUZ,2019,18(4):34-48.
[10]HUANG, NT. Function of cuba's labor education in talents cultivation[C].HU QM.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 (ESME 2011), Vols 1-5:1295-1299.
[11]CISMAS, SC. Education catering for professionals' communication needs on the global labour market[C].SANDU A; CIULEI T; FRUNZA A.European Proceedings of Social and Behavioural Sciences,2016,15:202-207.
[12]NOHAYA, SRC; JOVA, EB; CORTES, MDT. The work of the laboring education professor in the" community[J].Revista conrado,2018,14(63):221-225.
[13]MERGEANI, N. Linking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labour market, unemployment reduction target among yong graduates of higher education [C].CINGULA M, VLAHOV RD, Dobrinic D,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nference o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2016:20-27.
[14]NAHHAS, S, BAMASAG, O, KHEMAKHEM, M, BAJNAID, N. Leveraging linked data to propel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 based on labour skills[C].IEEE.2019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mp; Information security (ICCAIS),2019.
[15]NAHHAS, S, BAMASAG, O, KHEMAKHEM, M, BAJNAAID, N. Bridging education and labor skills by a novel competency-based course linked-data model[J].IEEE ACCESS,2019,7:119087-119098.
[16]DOUGHERTY, SM, GOTTFRIED, MA, SUBLETT, C. Does increas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coursework in high school boos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labor market outcomes?[J].Journal of Education Finance 2019,44(4):423-447.
[17]LUDWIG-MAYERHOFER, W, SOLGA, H, LEUZE, K et 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transitions into the labor market[J].Zeitschrift fur erziehungswissenschaft,2011,14(14):251-266.
[18]MAGALHAES, M; MORAIS, P; LOPES, F; FREITAS, I; FERNANDES, S; LOBO, CC. Transitions from higher education to labour market: observatory of internships in business organizations[C].CHOVA LG; MARTINEZ AL; Torres IC.INTED Proceedings2017:6451-6459.
[19]OKOLIE, UC, NWOSU, HE, MLANGA, S. Graduate employability How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can meet the demand of the labour market[J].Higher Education Skills And Work-Based Learning, 2019(4):620-636.
[20]BLAZIC, BJ. The cybersecurity labour shortage in Europe: moving to a new concept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J].Technology in Society,2021,67:1-13.
[21]VALDEBENITO, MJ, SEPULVEDA, L. New configurations of labour insertion processes. The case of secondar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tudents in Chil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AUG 2021.
[22]VASSILIADIS, M, HILPERT, YM. Labor-based innovation: the advantage of skills and education[J].Ucjc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2020,(65):66-83.
[23]ROBERTS, D, MARSH, L. Labor Education in the caribbean: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barbados, jamaica and trinidad[J].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2016,90:186-195.
[24]KWON, Y. The developmental history of labor education in South Korea from a socio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2011,31(5):524-531.
[25]LI, YK. Association between China's digital economy and labor education in post-pandemic of COVID-19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Journal of Intellgent amp; Fuzzy Systems,2020,39(6):8839-8845.
[26]董芸,邱小健.知识图谱镜像中的我国劳动教育研究——基于2010-2020年CNKI文献的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18):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