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理论新篇章,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遵循。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经验和对文明演进规律的遵循。首先,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科学的态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最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场观点方法;“两个结合”
[中图分类号]A811[文章编号]1673-0186(2024)012-0006-01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19631/j.cnki.css.2024.012.001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党领导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15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是因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这些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深厚滋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能够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巩固了文化主体性,确保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文献回顾
当前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了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基本内容、发展历程、当代价值、经验研究。首先,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沈湘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和历史文化遗产,前三者正是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传统文化内容[2];冯刚、鲁力指出独特的思想理念和价值体系、丰富的治国理政历史经验、瀚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丰富的道德资源、敦煌文化和甲骨文、爱好和平的文化基因和传统科技和中医药,用八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内容[3]。其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李伟从历史维度出发,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动态演进和多元一体结构出发,以全局性、整体化、长时段视角,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来龙”与“去脉”、灿烂成就与鲜明特征[4];王易、秦玉娟从百年党史的视角出发,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使中华文化再次迸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5]。再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于文博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将其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的深沉积淀、中国式现代化的血脉源泉[6];林国标从力量之“源”、文化之“根”、涵养之“泉”、事业之“基”、治国之“鉴”六个方面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价值,为树立文化自信确立了价值坐标[7];冯刚、鲁力从个人、社会、国家和人类这四个不同层次的价值主体,揭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重大价值[3]。最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刘建武认为把坚持真理与不忘本来、取其精华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与推陈出新统一起来,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和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必由之路[8];陈志刚认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9];代玉启、姚乃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研究其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推动中国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10]。学者们从不同的切入点着手,对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具体内容、发展历程、价值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成果颇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但是系统性仍然略显薄弱,通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方法进行考察,回答了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怎么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全方位、多维度地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深厚底蕴,这亦是本文的着力之处,以期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做一些有益补充。
二、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甄别中华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人民大众立场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只有经过“科学的扬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转化为人民群众所需要的宝贵文化资源,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思想保障、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新时代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要坚守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甄别中华传统文化,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期待,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满足人民精神需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甄别中华传统文化的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规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基于“现实的人”,指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11]169,强调了人的发展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而文化的性质、内容和价值构成了人精神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这些文化因素以微妙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人的道德理性、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立足新时代,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发挥精神生产对人的培育作用,甄别中华传统文化,“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164。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主体自觉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主体的自觉精神和入世观念。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孟子提倡“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均强调人内心的磅礴力量,至大至刚。弘扬传统文化的中关怀社会实际问题的人文精神,目的在于将其精神内涵转化为推动人全面发展的动力,唤醒人的自觉精神,塑造了以自立、自尊、自强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并实现对“人”的关切向“人”自身的回归。“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3],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扬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增强了人民的文化积淀,丰富了人民的文化认知,拓宽了人民的文化视野,为广大人民提供心灵慰藉和情感寄托,实现了化解人生难题、指点人生困惑,并推动人自身的解放和发展。
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涵养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国家现代化治理的强大精神支撑。通过甄别中华传统文化来实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涵养,其关键在于对人文氛围的培育和塑造,利用这种氛围来熏陶人、感染人、化育人,最终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整体进步。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协调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为民、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以及“政通人和”“物阜民丰”的社会追求,和“天下大同”“四海升平”的博大情怀,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4]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因为教育使人摆脱了“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11]687。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承载着实现文化传播到文化传承的重大使命,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诸如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思想理念,弘扬的核心在于道德教育思想,融入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等各个方面,贯穿于立德树人的各个环节,融入人们日用不觉的价值观念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作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主阵地作用。
(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甄别中华传统文化的落脚点
《荀子·王制篇》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中国历史上,人民是载舟还是覆舟大都取决于统治者对待人民的态度,取决于统治者的治国理政是否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维护人民利益观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16]308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的政治立场,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以坚定文化自信、巩固全体人民的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共有精神家园,才能切实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首先,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以坚定文化自信。甄别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增强人民的文化自觉,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满足对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回应人民对现实文化诉求,推动人们创造的美好精神生活。“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底气之根”[17],中华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最肥沃的土壤,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标识,铸就了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和精神风貌,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之柱和文化之基。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根基”的传统文化,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立足于新时代的话语背景,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传承创新中增进中华文化主体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其次,甄别中华传统文化以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人民根本利益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神聚气、汇聚社会共识,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2]163-16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17]2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三种价值层面的倡行,呈现形式具有中华传统美学独特的“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创作手法,构建了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和文化底蕴深厚的话语体系。倡行的具体内容,立足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实践需要,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惟邦本”“忠君爱国”“以和为贵”“自强不息”“大同世界”等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华古代统治者、文人士大夫、社会精英和底层劳动人民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成为助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
最后,甄别中华传统文化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民族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体,它以共同的历史、文化、语言、地域为特征。民族认同作为文化认同的延伸,强化了个体与群体对本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深植于每个成员内心,它是民族认同的坚实基础。随着异化的文化扩张运动对全球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国家文化主体性构成的挑战,马克思曾经预言“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1],马克思指明了当民族文化原有价值和意义被削弱或曲解,最终招致不同地区间的民族文化个性丧失,在形式和内容上趋于一致,从而削弱了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因此,通过甄别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民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民族文化成果的坚定信念。不仅体现在成员对历史遗产的尊重和情感的依恋,而且增强成员对民族文化价值的理解和内化。它促使我们将这些历史的痕迹、情感的依托和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化解人生难题,指点人生困惑,推动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是甄别中华传统文化的着力点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二重性,决定了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要在“批判中继承”,甄别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中的积极内容,给予创造性解释,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根据文化建设的需要,给予创新性发展,成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利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生活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7]221总书记的讲话指明了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重视发掘“当代价值”,是甄别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首先,满足人民求真的认知生活需要。“求真”,即追求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中国古代先贤在求真过程中,培养了勤学好思、笃学不倦的学习风尚和锲而不舍、追根求源的严谨治学态度,蕴含着古人修身、为民、利国的思想,最终形成了笃学致用的求真精神。关于“求真”,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朱熹与其弟子问答:“为学先须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21]指明了立志与为学的时代价值,治学功夫重在立志。要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胸怀“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的崇高志气,把求真的追求聚焦于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
其次,满足人民向善的道德精神生活需要。“善”是人们基于对已被认识的必然性的承认,从而形成有益于社会整体和他人的意识和行为。“真”是“善”的基础,“善”又是“真”的价值表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向善的道德精神生活需要,蕴含信念伦理、规范伦理、美德伦理,引导人们树立理想信念、恪守行为规范、追求理想人格,形成向善向上的力量。《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蕴含的“亲民”“止于至善”是儒家道德精神生活所追求的目标,规定了个人道德修养日臻完善的追求,也强调了要“推己及人”,进而构建一个使民众亲善、使百姓安乐,治国平天下的大同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传统美德规范。如中国古代就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其中就有很多具有永恒价值的内容。”[19]181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甄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内容,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激活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之理、尊道德之风和守道德之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共筑向上向善的文化力量,满足人们道德精神生活的需要。
最后,满足人民尚美的体验精神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1]32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中的时代价值,人民对尚美的体验精神生活需要是在社会实践的沃土中孕育而生,不仅承载着对美好事物、高尚情操、幸福生活和崇高理想的向往与追寻,同时也体现了对丑恶、堕落和阴郁现象的拒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三个讲求”提炼了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22],指明在文学艺术领域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价值指向。中华美学精神的精髓涵盖了托物言志、寓理于情的诗性写意品格,言简意赅、凝练节制的创作手法,以及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审美追求。立足肥沃富饶、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其中的美学精髓,向人民群众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观点,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新时代,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以科学态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结合起来。
(一)坚持以永恒发展的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23]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运动、不断变化、持续发展中,这就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科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之问。马克思主义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科学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现代化转型的过程。正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24],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也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丰厚的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诞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的结果。从远古时期农耕文明下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到夏商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甲骨文的出现,中华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这一过程,是文化从无到有的萌芽阶段,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期,诸子百家竞相争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儒家倡导仁爱礼制,道家追求自然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法家强调法治权威……这些思想流派相互碰撞、融合,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更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治理智慧。百家争鸣,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华文化的成熟与繁荣。
进入唐代,中华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在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并流,相互借鉴、吸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道教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儒家思想的进一步阐释与弘扬,共同构建了唐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三教并流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部整合,也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使得唐代成为中华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时期。
宋明理学的兴起,标志着中华文化在思想领域的又一次深刻变革。理学家们致力于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强调天理与人欲、格物致知与心性修养的统一,将儒家的伦理道德提升至哲学的高度。宋明理学的出现,不仅深化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资源和道德标准,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进入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强势传播,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这一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努力探索中华文化的现代化之路。从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中国化,中华文化在挑战中实现了自我更新与重生。这一过程,虽然伴随着阵痛与牺牲,但最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为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勇于自我革新的过程。从百家争鸣的思想自由,到唐代三教并流的文化包容,再到宋明理学的思想深化,直至近代文化主体性的动摇与巩固,每一次转折都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深刻洗礼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25]系统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国的过去,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为基础的土壤。根植于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底蕴,我们方能深刻领会中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文化根脉及其独特优势。因此,我们坚持以永恒发展的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深厚底蕴,推动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文化力量。
(二)坚持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普遍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揭示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本身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坚持以普遍联系的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间的共识性、契合性、互鉴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励人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而奋斗。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观念上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共识性。
思想理念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骨架”,从根本上建构起中华儿女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禀赋,并根植于中华儿女的内心。以人与自然为例,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中孕育了“道法自然”“用之有节”“万物并育”的朴素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了万事万物的运行皆需遵守自然规律,反映出古代思想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见解。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严正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6]恩格斯正是以“报复论”来警醒人们改善生存环境的危机,建立“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27]604以社会愿景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理想层面主张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勾画了一个理想的大同世界,映射出人民对于逃离剥削与压迫、远离贫困与动乱、追求稳定与繁荣生活的深切愿望,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崇高理想。而马克思主义关于理想社会图景,是以实现人类解放为己任,追求“每个人之自由发展是一切人之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理想社会[28]。“自由人的联合体”正是对天下大同社会理想的科学诠释[27]118。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文精神上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契合性。人文精神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彰显着中华儿女的精神风貌。以民本思想为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为民、爱民、忧民、利民、惠民的思想,其中“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统治集团在遍历王朝兴衰后获得的政治智慧,因此,民本和政德始终被历代统治者推崇并付诸实践。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源泉。党始终坚持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和致力民生,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本思想是相契合的。以精神追求为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理想人格,是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刚毅坚韧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担当精神。从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神农尝百草等古代神话传说,再到历代贤臣为兴邦定国,殚精竭虑,先秦诸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为天下立心,范仲淹改革新政,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国家图强,中华文明孕育出无数心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高理想的仁人志士。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与中华民族崇尚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高度契合,马克思在青年时期豪言:“让高尚的人为我们的骨灰洒下热泪。”[29]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也表达了相似的理想追求,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为平庸无为而羞愧。将共产主义理想视为人生追求,并投身于人类的解放事业,在集体的熔炉中锻造个人价值,正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精髓所在。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规范上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互鉴性。道德规范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筋脉”,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对国家治理、社会建设、人际关系协调等发挥着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以交往之道为例,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了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协调。推崇“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以博大胸怀关切人类共同的未来。这种和平发展的理念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高度相统一。在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明之中,唯有通过坦诚的对话与和平的交流方式,才能有效预防和消弭彼此之间的误解、敌意以及可能的文明冲突,甚至于避免走向暴力对抗的极端场景。面对民族国家文明危机与人类文明应该去往何处的,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文明相处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16]524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多彩画卷的底色,更是推动人类不断向前迈进、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让不同文明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促进一个和平、包容的世界。
(三)坚持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因此,把握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强调发挥同一性的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首先,强调发挥同一性的作用,特别是非对抗性矛盾的同一性作用。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传播和发展过程中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文明之间交融、结合的基础。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初,马克思、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就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方法要实现传播和发展,必须穿上“民族的服装[30]”,融入本民族的文化语境、思想渊源和文化观念,只有这样“思想的闪电”才能彻底击中“人民园地”,进而创造出人类解放之条件。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即一方不存在,他方也不存在。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中,如果离开了一国具体的发展实际、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和传统观念,只会沦为空洞的教条,丧失其科学性和实践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产生于、服务于封建主义社会,属于封建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根本上是对立的,必然随社会形态的发展而中断。另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正如黑格尔所言,优秀的哲学思想需借由本民族的话语表达,方能充分展现其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西方学问,唯有融入中国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赋予其中国化内涵并采用中国独有的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被中国人民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想要在社会主义中国焕发生机与活力,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甄别、审视和赓续,才能展现出新的文化内蕴。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着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任何矛盾都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斗争。”[31]毛泽东也指出,矛盾双方的转化,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是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文化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上层建筑组成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变革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审视、甄别和赓续,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科学方法,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创新方式,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上的质变。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作用下,推动事物的变化发展。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对抗性矛盾,同样,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是对抗性矛盾。应该看到资本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是有对立关系,又具有同一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扬弃,其中包含了既继承、又克服。毛泽东强调“中国应该大量吸取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做得还很不够”[32],指出了用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待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6]352。”坚持“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规律,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焕发蓬勃生机。
四、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33]307“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从中国实践升华而来又厚植于中华文化沃土,为继续推进“两个结合”提供了系统的方法论指导,不仅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得到充分展现。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鲜明底色。“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33]194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这一重要指示深刻体现了对悠久历史文化的深切尊重与积极传承。他强调要以鲜明的时代精神为引领,激活传统文化的内在生命力,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战略构想,精妙地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展现了在尊重历史根基与文化脉络的同时,勇于拥抱时代变革、促进文化创新的高瞻远瞩。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把握必须坚持人民至上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关于“民为邦本”“政在养民”的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肯定“人民”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升华和凝练“民本”的科学内涵,同时把握时代话语的表达形式来诠释“民本”的重要地位和人文价值。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在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复锤炼和完善,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性的形式服务于人民对现实文化的诉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为最广大的人民所认可、所接受,才能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才能筑牢文化自信的根基。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坚持自信自立是党百年生动实践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中国民族从深厚的历史中孕育出“笃行信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之韵,具有超越时空的深远魅力,并融入了亿万华夏儿女的血液与骨骼,铸就了中国人的骨气和勇敢乐观的精气神,成为新时代涵养“自信自立”精神特质的文化基因。一方面,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党的百年实践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依靠自己的力量探索实践,逐步从深重的苦难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另一方面,坚持自信自立就是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与中国发展需要相适应,同时代发展规律相协调,同人民精神诉求相满足,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焕发生机,成为一种有益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品格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征和实践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4]16守正创新,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故鼎新”“笃守正道”,守正创新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观、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有机统一。一方面,“守正”就是要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坚持守正,就是坚持按照事物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想问题、办事情,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事物,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合规律性的正道上实现创新发展。“守正”就是要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就是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之脉,赓续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另一方面,“创”实际上是指解决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隐含着以否定性的思维去对待现存事物,意味着“创”就要抛弃现存事物中丧失了必然性的消极的、过时的因素,并且增加现存事物所没有的新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贯穿着创新思维,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科学的扬弃,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丰富表达新形式,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宝贵实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34]17问题导向原则既来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也汲取了中华文明中“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生存哲思。新时代立足于对“中国的问题”的解决,就是始终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问题的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问题的解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征程中问题的解决。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以传承千年的历史经验为借鉴,以众多伟大思想家的理论学说为给养,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方法,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进行创新发展,并运用到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去,探寻纾困之法与破局之策。迈向新的赶考之路,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新的、具体的要求,要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保持清醒的问题导向,真正践行“直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逻辑,解答好中国发展、民族复兴、人民满意的每一道“题目”,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征程的实践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才能谱写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方法
坚持系统观念是运用系统观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洞悉世界的科学思维模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33]301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维的继承和创新。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而不能静止、孤立、单一地考察事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地、人的相互关系,把宇宙、社会和人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观察,并得出了“天地合一”“万物并育”等整体观念,“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辩证智慧以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战略思维。因此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充分汲取智慧和养分,在思考问题时突出前瞻性,谋划未来时突出全局性,推进工作时突出整体性。新时代,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面临的复杂局面,运用系统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科学的思维模式推动各项事务的高质量发展。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格局
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格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中华文明深厚历史基础上,创造出开放、和平和包容的发展思想,蕴含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愿景,“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和平理念,这些思想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传承者,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胸怀天下”“美美与共”的思想精髓,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高度,充分尊重并挖掘不同文明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挥其时代价值,借鉴其智慧以促进共同进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也有利于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2]"沈湘平.深化对习近平关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总体性认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4(1):10-18.
[3]"冯刚,鲁力.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0.
[4]"李伟.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四个维度[J].民族论坛,2023(4):12-21.
[5]"王易,秦玉娟.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J].教学与研究,2023(2):5-16.
[6]"于文博.价值·要义·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J].思想教育研究,2024(1):16-22.
[7]"林国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与弘扬[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9-17.
[8]"刘建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必然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2):56-63.
[9]"陈志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6):56-64+156.
[10]"代玉启,姚乃文.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74-80.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92.
[1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7.
[15]"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3:420.
[16]"任初轩.怎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2
[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75.
[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6.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21]"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32.
[2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资料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88.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
[26]"海因里希·格姆科夫:马克思传[M].人民出版社2000:7.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M].人民出版社,2013:534.
[28]"列宁全集:第38卷[M].人民出版社,1986:697.
[29]"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M].人民出版社,1952:56.
[3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3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23:16.
ThePracticalRequirementsofCarryingForward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ntheNewEra
Abstract:Tocarryforward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nthenewera,weneedtheguidanceofMarxiststandpoint,viewpointandmethod.Marxismisascientificworldviewandmethodology;The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stherootandsouloftheChinesenation.AdheringtotheguidanceofMarxismandidentifying,examiningandcontinuingthe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ithascientificattitudeistheresultoftheroadofsoci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andtheobservanceofthelawofcivilizationevolution.Tocarryforwardthe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nthenewera,wemustfirstadheretothefundamentalpositionofMarxism,identifythefin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promoteitsinnovativ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educatepeoplethroughculture,meetthespiritualneedsofthepeople,safeguardthefundamentalinterestsofthepeople,andpromotetheirall-rounddevelopment.Secondly,wemustadheretothebasicviewpointofMarxismandexamine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withascientificattitudeinordertoaccuratelygrasptheessenceoftheessence.Finally,wemustadheretothescientificmethodofMarxismandcontinuethe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inordertoalwaysmaintainthevigorousvitalityandvigorousvitalityofMarxismandcreateanewbrilliantChineseculture.
KeyWords:Chineseexcellenttraditionalculture;Marxiststance,viewpointandmethodology;ThesecondUn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