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好生活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表征,是人类最永恒的总体目标。探寻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明了方向、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理念支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谱写了壮美画卷。在实践中取得了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宝贵经验。新时代新征程,创新发展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相关实践,仍要做到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顶层设计,坚持把个体美好生活愿望与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指引,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明确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推进路径,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异化劳动;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A811[文章编号]1673-0186(2024)012-0070-014
[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19631/j.cnki.css.2024.012.005
美好生活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和现实表征,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最永恒的总体目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学论证了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旨归,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并指出了通过劳动解放来积极扬弃人的自我异化,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从唯物史观角度,马克思揭示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是自然、社会和精神等综合统一体,作为现实的人必然存在自然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即追求美好生活是一个从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动态发展历程。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构成个人的美好生活观。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因历史条件、自然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有着独特的美好生活观念,包含着:精神安宁的生活,沉思的生活,快乐最大化的生活,安贫乐道的生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活[1-6]等等。以新时代美好生活实践为切入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推动实现美好生活”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极为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坚持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同当代中国实践相融合,创造性地提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围绕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扎实推进新时代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遵循和现实指引。
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夙愿,是党和国家伟大事业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指征。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百多年来所进行的伟大斗争和艰苦奋斗,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视角,人的需要经历了“生存性需要”到“发展性需要”再到“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性转变。基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内涵丰富发展和伟大实践,本文通过深入梳理、归纳、阐释和总结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实践经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通过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强化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理念支撑、价值引领、目标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推进路径,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基本意蕴,也更好发挥其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促进作用,进而引导人们奋发进取、积极追求美好生活。
一、研究述评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并没有专门提出“美好生活”的确定性概念,但马克思众多经典文献均内含着“什么是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等重大主题。不可否认,搭建人类美好生活的“理论大厦”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这一主题贯穿了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始终。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未来社会“超历史性”的构想中阐述道:“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而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8]充分展示了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类“美好生活”全新社会形态的决心与愿望。学界对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从广视角、深层次、多维度和宽领域来研究阐释。对学界相关研究整理如下:
其一,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构成要素研究。张懿从马克思生命观的视域来探析“美好生活”三重维度:从内涵维度上,“美好生活”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客观维度上,“美好生活”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从践行维度上,应和谐地处理好现代化过程中人与自然、社会、自身这三对矛盾,从而实现“美好生活”[9]。刘洋、穆艳杰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视角解释其含义,认为美好生活是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所拥有的自由[10]。刘雨亭从劳动解放理论的角度讨论“美好生活”,认为劳动解放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规律的论述[11]。于春玲、曾孟以马克思经典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视角,认为马克思从客观现实出发初步构建了人类社会的美好生活,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精神世界得到充分的慰藉[12]。
其二,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内涵阐释。李铭、汤书昆认为美好生活作为一种具有哲学意义的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中[13]。马俊峰指出,马克思认为的美好生活就是现实的人能够通过自身的感觉和知觉感受到的快乐和愉悦,它不是一种想象的思维性活动;人们的美好生活只能存在于真正的共同体之中,即共产主义[14]。杨丽京、林密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美好生活,并非只是人们脑中的唤醒,而是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15]。朱旭认为,全体人民是“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和享用主体;高水平的生产力是“美好生活”实现的前进动力;公平正义是“美好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为“美好生活”得以存续提供保障;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美好生活”的最终样态[16]。杨仁忠、李宗省认为,“美好生活”是不断实现的生活目标,是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生活方式[17]。
其三,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所追求的奋斗目标。学界在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内涵的研究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阐释马克思美好生活追求的最高目标。曲轩认为,美好生活囊括个人与共同体、物质与精神都达到统一的共产主义社会[18]。周锦章认为,个体、国家、民族和社会等共同体的协调发展与有机统一才是美好生活的真正诉求[19]。周梅玲认为,“美好生活”是指现实的人在生产力充分发展、社会交往普遍建立的基础上,利用自由时间进行自觉劳动,以实现个性的丰富和才能的全面发展,进而达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普遍状态[20]。王鹏、彭宇认为,当每个个体都积极努力构建“真正共同体”,美好生活才能真正实现[21]。尚娜娜认为,美好生活致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病灶的批判与超越[22]。宁琳琳认为,促进物质需要满足进路由物质依赖走向绿色重塑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基础要件,代表人类现代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23]。
其四,关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化研究。袁富民认为,美好生活的中国化需要有三重维度,即生产性维度、人民性维度、历史性维度[24]。周锦章认为,构建“中国式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同时要聚焦现实情况[19]。项久雨认为新时代美好生活以主体、矛盾、劳动为主题[25]。陈进华从公共服务角度,认为应遵循高质量公共服务与高效能公共治理双向奔赴的原则,助推建设最大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中国式公共服务事业[26]。王冬冬从构建生活型社会出发,认为城市建设实践要正视并重估人的生活资本,以人为中心、以生活为目的,确认幸福生活的多元化内容[27]。王晓莉从学校学生德育角度出发,认为美好生活的道德性、整体性和实践性内在地要求着实践智慧的生成和丰富。学校德育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行动能力为调整方向,以此涵养学生的伦理实践智慧,助力夯实人民幸福之本[28]。
此前,国内学者们对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幸福”这一主题,对“美好生活”系统性、深层次、多维度、时代性的研究相对滞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9]4之后,学界对“美好生活”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步跟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后,国内学界对“美好生活”的研究体现出空前热情,研究成果激增。而国外学者研究“Happiness”这一主题较多,以“Goodlife”为主题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较分散。基于对上述学界研究成果分析得知,国内学界对“美好生活”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但日渐丰富,对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实践和成效、发展进路方面的系列研究仍然较为缺乏。故本文拟以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以及发展进路为研究主题,尝试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推动了哪些伟大实践、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以及未来从哪些方面持续推进人民群众美好生活。
二、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与重要意蕴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是一部党带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史。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富内涵以及重要意蕴,对于新征程上扎实推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以及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并没有对美好生活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但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类理想中的美好社会,其美好生活科学内涵立足于人本身,立足于此岸世界的人,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的人。在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发展中,美好生活就体现在中国不同阶段的实践奋斗目标之中。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与中国具体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形成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独特内涵。
(一)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科学内涵
从词源角度看,“美好生活”是一个概念集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一词,出自《庄子·盗跖》:“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30]先哲阐释了“美好”的人或事物让人身心舒畅、见之则喜。“生活”一词最早出自于《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31]其含义丰富,泛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包括衣食住行、工作、学习、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等。虽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好生活思想与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在内涵、特征存在特殊性差异,但两者关于“美好生活”的相关思想都内在蕴含着既包括对“美好”的价值判断,也包括对“生活”的时代实践和现实实践。因此,要深刻把握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科学内涵,以深刻把握两者辩证结合的重要意蕴。
其一,马克思认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构成了人的需要结构,且生存需要、发展需要、美好生活需要构成了人的需求层次。“美好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满足人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人对自身存在和发展所必须具有的条件或事物的不可分离的属性,同时,生活还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与实现美好生活相对比,一般的物质需要只是最基本的,物质财富的充分保障和富足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条件。美好生活还必须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让人们不能仅仅把追求丰裕物质生活当作人生的目的,从而陷入拜物教的泥淖。马克思认为,美好生活的完满状态是人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把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体现分配正义中达至美好生活。
其二,马克思美好生活的实现方式是消灭异化劳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异化劳动,认为只要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存在,异化劳动就必然存在,人的自我异化也必然存在。在异化劳动背景下,无论是作为剥削者的资本家,还是作为被剥削者的劳动工人,都无法实现美好生活。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了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消灭了劳动异化和其他一切领域的异化,使人在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劳动中全面地占有人的类本质,才能真正实现人的美好生活[32]。
其三,美好生活追求的理想图景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压迫剥削,还是异化现象都是阻碍人类实现美好生活的桎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存在的形式必然是“共同体”,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具有虚假性、欺骗性、片面性,只存在于资产阶级内部,是以“国家”的名义压榨工人阶级、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共同体,并没有实质上为人类提供美好生活。马克思强调的“真正的共同体”,意味着“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33],意味着个体与共同体利益一致、追求一致,这里的共同体就是“自由人的联合体”,个体在联合中促进共同体的发展,而共同体也为个体追求和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条件,从而保障个体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实现美好生活是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史进程中最为核心的理论主题和历史使命。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为指导我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推动构建、完善、追求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价值指引,在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丰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多次着重强调“美好生活”,充分表达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关注与重视,体现出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共创美好生活的使命和担当。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好生活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其一,主体内在需要层面。美好生活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更高需求。当前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发生结构性变化,由基本生存型需求向发展型需求转变。让全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才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勾勒人民群众建设美好生活的理想图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期待和追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地期盼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人们的需求层次逐渐提升,从基础的物质生活需要向精神文化需要提升;从满足于解决温饱问题到产生为社会服务的精神需要。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诉求,越来越表现为向往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其二,主体生活理想层面。美好生活是中国人民对于整个时代的理想表述。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定义,进一步彰显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在推动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人民群众合力,助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在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同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新形态,体现了对“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系统性把握和对人民获得感的全面理解。
其三,生活样式层面。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人们现实需求与实践基础上所渴求的生活方式,社会所提供的基础越坚实,人民发展机会就越多,越有助于满足人民发展过程中的多元化需要,从而增加了趋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推动构建美好生活的样式不仅需要经济增长,也需要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匹配。人民普遍关注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党和国家一方面在发展指标中体现出人的尺度,力求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达成社会财富的累积;一方面擘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蓝图,努力促成人民有更多获得感,持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三)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蕴
其一,为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向指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转型,物质丰富程度和水平不断跃升,但精神需要曾一度被忽略,催生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和行为,精致的利己主义抹杀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感受,这在本质上与马克思所倡导的美好生活是好的、善的生活,是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满足的生活相违背、相背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分层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向上向善,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的尊严与意义,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构建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净水与思想动力。换言之,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为纠正社会催生的错误观念和行为提供了实践校对标准。因此,在新征程上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凝聚共筑美好生活的向心力。
其二,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时代理念支撑。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关乎着行动的成败。新发展理念生成于我国发展面临突出问题和调整之际,是新时代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这实际上在源头处便建立起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关联。新时代以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诉求更加强烈。若没有能深刻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理念作指引,美好生活的创造过程将无法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依据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客观现实所凝练出的重要发展理念,以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发展新样态、新格局。换言之,为了从根本上扭转社会的异化现象,改变社会中的无序与畸形状况,从而呈现出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密切相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
其三,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美好生活谱写了壮美画卷。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国人民的庄严宣示,充分体现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始终以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为着力点去解决我国的社会矛盾。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需求侧体现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就体现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在量上而且还在质上都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社会主要矛盾的供给侧体现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体现在人们对于公共服务均衡化、贫富差距合理化、公平正义常态化的社会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矛盾的解决是为了反哺群众,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全新局面,最终目标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真正美好的生活。
三、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
新时代美好生活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美好生活观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好生活理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现实体现,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作出的理论定位和现实回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我国民生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进路范式和宝贵经验。
(一)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的中国实践
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实现美好生活创造了空前的现实条件和更为充裕的现实基础,为人民群众通过实践实现自我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其一,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根本前提。美好生活是现实的个人的生产生活,必然是以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根本保障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中华大地上成功书写了脱贫攻坚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奇迹。但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充分、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问题,尤其是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和环境资源危机等。只有紧紧抓住“时”和“势”的发展与变革,牢固树立符合新时代的新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新时期的新战略,坚持不懈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将发展之路走稳走实走好,真正实现高质量有效率可持续的发展,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34]。新时代新征程上,为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新情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新的重要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新措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了新的蓝图。
其二,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可持续发展活力。绿色是新发展理念中的重要理念[35]。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就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即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社会与生态之间的矛盾就显得尤为紧迫。重新构建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进而实现人民群众能够在美好生活中探寻自由而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提出美丽中国是本世纪中叶建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其中一大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前后共同构成了“六个一”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转型规律的历史性认知的同时,也体现着将执政党的使命落实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问题上的实践自觉,更宣示着我国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主动担当起大国责任的庄严承诺。
其三,崇尚劳动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根本途径。美好的生活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也不是由他人施舍得来的,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劳动是人的本质,有尊严的劳动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劳动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种手段”[36]。从现实性来看,人与社会皆是劳动的产物,人因劳动而成其为人,并借此获得自由,从而实现美好生活。从需要来看,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就是要让劳动成为劳动者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人们向往和追求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积极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富足,全社会形成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崇尚劳动的这一生动范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37]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仍需全社会全体人民共同奋进,并把个人需要高度融入社会需要,以勤奋劳动、自由劳动、尊严劳动推动创造美好生活。
(二)马克思美好生活观独特的中国经验
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引领者,坚持党的领导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根本特征与巨大制度优势,保证了大是大非中的思想引领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领导力量,规避了无序之风险,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目标的确定性与永续性的根本保障。如面临新冠疫情的世纪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彰显出强大的治理能力和独特的治理优势,人民生命健康得到最大保障,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态势持续保持,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未走弯路。此外,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方位,提出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生活样式构想。在人类历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成为高层次、高追求、高品质生活样式的主体,处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核心地位。只有人民都拥有美好生活才算得上新时代美好生活,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初始规定,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当代表达。
其次,充分发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人们获得了较大进步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但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建基于资本主义国家这一虚幻共同体之上,劳动者所谓的独立和自由都是在资本逻辑控制之下并有附加条件的。与资本主义社会相区别,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能动性前所未有地增强,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认识和需求也在不断深化拓展。新发展阶段,中国人民作为发展、依靠和共享的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对生存状态、生活维度和社会状态进行重新界定,对个人生活前景和整体社会生活前景进行新的构想,并不断探索超越过去的全新美好生活样式和刷新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把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生活新途径。
再次,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其目的在于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社会福利最大化,突出了制度对民众的承诺,注重通过社会保障落实人的应有权利。一是兜底性保障,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具有基本的“兜底”属性,而且更加重视提高基本保障的成色和品质,人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得到实现。二是建设和谐社会,新时代中国所寻求的“和谐”并非一种理想,而是一种社会保障的实践。社会的变迁过程是复杂的,只有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并在实践中推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变为现实。三是以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实践的必然遵循。完善的社会保障内在包含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协同支撑。实现公平正义是法治建设的核心价值追求,以法治建设推动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确保社会系统有机体的健康有序运行。
最后,构建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表达出了古人的生态伦理意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深入推进,人民对宜居宜业的优美生态环境的愿望更加强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是中国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达成的共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贯穿于发展各个环节,才能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内生性发展的同时,实现美好生活[36]。从观念供给、制度供给、经济模式等方面不断作出调整以顺应人们的需求。在观念供给方面,提倡与坚持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中国不断朝着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道路前行。在制度供给方面,构建起生态文明体系并建立起一套符合宜居宜业生态环境需要的制度体系[38]。在经济模式方面,创新升级发展模式,以绿色产业和低碳经济为中国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着重点,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美好生活观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路径
站在新时代的全新起点,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朝着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迈进之际,坚持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美好生活观是必然选择。基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构建、完善和推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伟大实践和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解决时代问题为导向、以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为旨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索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顶层设计、将个体美好生活愿望与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在伟大事业进程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价值指引、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为抓手,推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总体目标。
(一)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顶层设计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两大奇迹”,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追寻美好生活方式的中国范式,开创了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范、中国气派的美好生活新道路,为未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关于如何实现美好生活的系统部署和重要规划:经济方面,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石。民主法治方面,以法治思维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提供法治保障。文化方面,加强文化强国建设,坚持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协调发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39]43-44。社会民生方面,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基础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保证人人平等,发展权利人人享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40]。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更加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使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成为常态[41]。总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党中央的顶层设计,在实现共建共享的过程中,让广大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美好生活”的具体途径[19]。
(二)坚持把个体美好生活愿望与党的奋斗目标相联系
追求美好生活,将个体的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是必由之路。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定的我国不同发展阶段奋斗目标来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提出“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要求;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提出“人民生活更为宽裕”的要求;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提出“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的要求[39]27-29。以上可以看出,党的发展目标指向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统一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42]在社会发展和变革过程中,将个人对美好生活的创造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价值的统一,是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总结我们党的百余年历史,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团结14亿多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三)在推进伟大事业进程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建立一个美好社会是以物质要素的变动为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与坚实基础的,其实质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变换所决定的,而其根本保障在于制度的健全和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分结合世情、国情、民情,以最符合中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制度形式呈现,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各领域得以充分体现并贯穿到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与国家治理始终。我国实施的是真正具备实现“公意”条件与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从制度的层面为美好社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在各方面制度变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取得显著成效[4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两个阶段性目标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奋斗愿景[43]进一步相互承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和制度完善的过程,同样也是美好生活得以实现的过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完善制度规则体系,确保各项事业有“制”可依、有“规”可循,成为在实现人民追求美好生活道路上努力奋斗目标的有力指引,这是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内在逻辑[44],实质性超越了“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空想社会主义制度。
(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构建价值指引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磨砺,是共同经历的艰苦奋斗、一起创造的美好家园、共同孕育的民族精神把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的,其中最重要的、始终贯穿其中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29]39,161。首先,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对一切将美好生活与功名利禄、享乐主义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进行批判与纠正,致力于实现全社会提倡敬业精神,树立只有爱岗敬业、勤奋劳动才能创造美好人生的价值理念。其次,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以制度来规范不诚信行为,让诚信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又不可违背的重要准则,形成不诚难行、无信不立的诚信世界。同时,褒扬友言善行,让真、善、美成为人间正道,从而文明、和谐、友爱的美好社会将在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中形成。最后,还要持续不断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主题教育,突出“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此外,推动全社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开展全民道德建设工程,促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全方位、系统性、层次性等提高,以良好社会生态环境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美好生活观[19]。
(五)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关键抓手
首先,新时代“需求—供给”成为推动实现美好生活实践需要着重解决的两个方面,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9]11。一方面,“美好生活”在“需求侧”的提出,为实现美好生活的理想与目标确立了切合实际的起点与发展取向;在另一方面,更平衡、更充分的社会供给,才是“美好生活”真正的归宿。其次,关注民生普惠性问题是更平衡的社会供给的重要前提,其目标是拓展美好生活的广度,建立覆盖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供给体系,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不断提高生活品质中迈向美好生活。由此得知,开展美好生活实践的思路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的逻辑是高度一致的,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也是实现个体的美好生活、创造美好生活样式的过程,这成为美好生活实践的推进过程。最后,个体生活样式与其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紧密联系在一起,后者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实践与全社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起来就成为必然。从整体上讲,我国尚未健全高质量供给体系且尚未达到高水准发展程度,但人们的需求趋势更加全面、丰富、高层次,二者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所以,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要旨意在化解新矛盾,实现宏观的社会供给和微观的个人需求达成基本均衡的状态,社会供给不是自然的、粗放的供给,理应是朝着精准的、有序的、高质量的供给方向发展[25]。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89-190.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05-311.
[3]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7-58.
[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荣振华,李金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6.
[5]"论语[M].陈晓芬,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68.
[6]"庄子[M].孙通海,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386.
[7]"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1).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3.
[9]"张懿.马克思生命观视域中理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1):42-46.
[10]"刘洋,穆艳杰.从马克思“现实的人”视角解读美好生活的真谛[J].广西社会科学,2020(3):85-90.
[11]"刘雨亭.“美好生活论”与马克思劳动解放理论的中国样态[J].社会主义研究,2020(1):37-44.
[12]"于春玲,曾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好生活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8-104.
[13]"李铭,汤书昆.马克思生活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方式”[J].学术界,2018(11):162-171.
[14]"马俊峰.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美好生活”[J].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8(4):53-62.
[15]"杨丽京,林密.《共产党宣言》中的美好生活观初探[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13-19.
[16]"朱旭.马克思恩格斯“美好生活”思想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4):33-34.
[17]"杨仁忠,李宗省.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理论内涵、逻辑依据及实践要求[J].理论探讨,2022(4):105-112.
[18]"曲轩.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37-43.
[19]"周锦章.马克思的美好生活观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4):51-56.
[20]"周梅玲.马克思“美好生活”观及其中国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4):64-70.
[21]"王鹏,彭宇.新时代美好生活观:理论之源、历史之脉与价值意蕴[J].重庆社会科学,2022(9):66-79.
[22]"尚娜娜.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主要依据、时代境遇与历史意义[J].重庆社会科学,2022(6):6-17.
[23]"宁琳琳.美好生活物质需要满足的绿色进路与中国实践——一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考察[J/OL].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8.[2024-12-0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2.1593.C.20241203.1431.004.html.
[24]"袁富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考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2):122-125.
[25]"项久雨.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样态变革及价值引领[J].中国社会科学,2019(11):4-24+204.
[26]"陈进华.公共服务赋能美好生活的场域伦理[J].道德与文明,2024(6):5-13.
[27]"王冬冬.从生活型社会构建出发: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市建设的内在逻辑[J].学习与探索,2024(8):50-58.
[28]"王晓莉.指向美好生活的道德教育转向:实践智慧的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4(7):83-89.
[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30]"庄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508
[31]"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269.
[32]"高延春.马克思幸福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86-87.
[3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34]"刘芳,王喜国.美好生活: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理性升华与实践自觉[J].观察与思考,2020(9):45-53.
[35]"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N].人民日报,2019-03-06(1).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5.
[37]"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向全国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N].人民日报,2023-05-01(1).
[38]"项久雨.论美好生活的马克思主义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7):5-14+159.
[3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
[41]"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9月3日,杭州)[N].光明日报,2016-09-04(3).
[42]"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二○一五年九月二十三日;西雅图)[N].光明日报,2015-09-24(2).
[43]"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N].人民日报,2019-11-06(5).
[44]"项久雨.美好社会: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展开与演化图景[J].中国社会科学,2020(6):4-25+204.
TheScientificConnotation,PracticalExperience,andDevelopmentPathoftheSinicizationofMarx'sConceptofaGoodLife
Abstract:Thepursuitofagoodlifeistheperennialoverarchinggoalofhumanity.ExploringthesinicizationofMarx'sconceptofagoodlifeprovidesdirectionforcultivatingandembodyingthecoresocialistvalues,offeringstrongideologicalsupportforpeople'spursuitofagoodlife,andcreatingamagnificentnarrativefortheCommunistPartyofChina'sleadershipinrealizingagoodlife.TheChinesepracticeofMarx'sconceptofagoodlifeincludes:asolidmaterialfoundationthatguaranteestherealizationofagoodlife,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thatprovidessustainabledevelopmentvitalityforagoodlife,andtheadvocacyoflabourasapowerfuldrivingforceforagoodlife.Inpractice,experienceshavebeengainedinconsistentlyupholdingtheParty'sleadership,advocatingrationalconsumptionpatterns,fullyharnessingthesubjectiveinitiativeofthepeople,providingsoundsocialsecurity,andpromotingabeautifulandlivableecologicalenvironment.Intheneweraandonanewjourney,thesinicizationofMarx'sconceptofagoodlifeneedstobefurtherdevelopedbyadheringtotheParty'sleadership,puttingthepeopleatthecentre,strengtheningthetop-leveldesignofthe\"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andgoodlife,\"linkingindividuals'pursuitofagoodlifewiththeCommunistPartyofChina'sgoalsandstruggles,adheringtoChina'ssocialistcharacteristicsasthenecessarychoiceforrealizingagoodlifeofthepeople,cultivatingandpracticingthecoresocialistvaluesasthevalueguidanceforconstructinga\"Chinese-stylemodernizationandgoodlife,\"andaddressingthestrategickeyofresolvingtheimbalanceandinadequacyofdevelopmentinordertoachieveagoodlifeforthepeople,whichisconducivetopromotingthehigh-qualitydevelopmentofthesinicizationofMarx'sconceptofagoodlife.
KeyWords:Marx'sconceptofagoodlife;alienatedlabor;top-level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