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完善的启示

2016-12-07 23:02黄玉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35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马克思大学生

黄玉兰

摘 要: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理论基础,就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中异化劳动的存在形式和表现进行简析,并简要分析大学生就业理念出现异化的原因,进而提出异化劳动视角下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 大学生 就业机制完善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早年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 ),对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从 1841年至 1844年进行了深化记录,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手稿》对异化劳动的表现及其根源进行了系统化分析,《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一)异化与异化劳动概念

“异化”有转移、分离、疏远和受异己力量支配等含义。“异化”的原意是关系的疏远、权利的转让和精神的错乱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用异化的概念来体现了人的权利转让的意义,每个人自愿订立契约,把于生俱有的自由权利的部分转让给一个处理公共事务的组织(国家)。黑格尔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异化的具体含义是指:作为主体的绝对观念(精神)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异化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进而又在发展中扬弃异化,回归“绝对观念”自身。可知,黑格尔的异化是指绝对精神的异化。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中,研究对象是人和自然。他讲的异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是人丢失了自己的本质,认为上帝是自身的化身,崇拜上帝且受其支配。只有消灭宗教,让人的本质返回人自身,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马克思管制的焦点不是精神和人的本质的异化,而是劳动的异化。劳动异化是指劳动者的劳动产品控制、奴役、反对劳动者的劳动形态。马克思认为,劳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区别动物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却发生了异化。

(二)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即劳动产品本应是劳动者占有的,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劳动者没有占有劳动产品,反而在产品中丧失自己的本质。由此表明,劳动产品的增值同劳动者自身的贬值是成正比的,劳动者被物化的过程就是劳动产品异化的过程。

第二,劳动者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活动是人的本质,但在此时劳动不再属于自己本质的东西,而是成为了外在的东西,劳动变成了一种强制性活动,劳动者无法自由自觉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其次,劳动只是满足劳动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这是对劳动者的一种折磨和牺牲。昀后,这种劳动是别人的,而不是他自己的。

第三,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能自由自觉地进行劳动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人类在实践活动中改造客观世界,使自己的类本质对象化。就是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才得以证明了自身是类存在物。而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基本活动变为仅仅维持自己物质生存的手段,即人丧失了类本质的人,这是劳动异化的深层次表现。

第四,人和人相异化。由于人与自身的劳动产品、自身的劳动活动、自身的类本质的异化,其直接结果是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相异化。当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劳动活动与自己相对立时,这些东西必然属于生产资料所有者,即资本家,这就表现为人与他人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也异化了。因此,资本家同他的对立者劳动者之间也异化了,同时他们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个基本内容,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身心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以及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中异化劳动的存在形式和表现

(一)优先考虑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高经济增长模式,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了工人劳动(也包括大学生)的异化,工人(劳动者)逐渐忘记了自己人的本质属性,只记得努力工作,一方面是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另一反面是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为国家和人民献出自己的力量。这种贡献并不是出于劳动者自己,而是在国家经济政策下的结果。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影响,例如村官、西部志愿者等,而被执行的大学生就业者(劳动者)就得依照国家政策的强制干预来把自己变成异化劳动的工具。

(二)当前的企业管理制度。我国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许多是受到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管理制度的影响。在西方私有制的驱动下,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已将人的异化看作一种正常的社会存在形式。在西方的人力资源里,就把人的劳动力看成一种商品、一种资源,这违背了人的自然社会性。换言之,人是生产商品的工具和资源,人不是因为自己的全面发展而劳动,而是为了生产商品而劳动。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为企业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的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就使得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劳动是一种负担,除了是生存手段,劳动什么都不是。

(三)大学生的就业理念逐渐异化。近几年来,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也被扭曲成了:高薪+轻松=好工作。首先,大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薄弱。大学生受到了当前经济的影响,他们的就业观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许多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倾向于功利化,而对于服务社会的意识在不断下降,忽视社会与国家的需求。例如,有些大学生去偏远地区工作,他们把这次机会当成一个自己职业生涯的跳板,只是进行机械劳动,没有劳动的热情,更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成果。其次,许多大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没有自己的目标,有的甚至盲目模仿别人,更甚者产生了消极堕落的心态。由于缺乏对自身的全面了解,因而无法制订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当然,许多大学生也不会把劳动当成自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是机械的劳动,为的是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与资源。

三、马克思异化劳动视野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机制完善的措施

(一)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大学生自主就业。由于受到我国文化与经济的影响,我国劳动者普遍缺乏自主就业的意识,很多就业者(当然包括大学生)就受“铁饭碗”的意识形态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无法辨清劳动的真正价值,单是为了创造更多的产品与资源,而仅是为了生存,并不把劳动过程当成是享受劳动的过程。大学生自主就业机制主要是针对高校毕业生,政府应该大力度投入资金和政策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此外,高校也应积极探索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新思想,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融入就业指导课。努力实现大学生在就业与个人的全面发展上和谐共进。

(二)建立个性化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第一,加强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助于市场机制在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决定作用,让大学生享有均等的创业就业的服务待遇。第二,加强完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努力提升大学生适应人才市场需要的能力与适应新职业变化的能力,增强就业创业的稳定性。第三,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不全面、不精细、不及时等问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与判断就业信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择业;提醒他们关注及时就业信息,不要错过机会。此外,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营造公正、公平、公开的就业环境,从而促进公平就业。同时,政府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责任制度。维护劳动者就业的各种权益。让劳动者自主择业创业,让劳动者把劳动当成自己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是生存的手段。

(三)大学生的自我转变调整。要做到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就要让大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就业观问题,对自己的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还要全面分析把握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树立积极的职业流动观念,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首先,须正确自我认识。要客观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要综合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其次,要正确认识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工作职位岗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确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昀后,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管选择从事什么行业,都应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相结合,努力做到事业与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面对人才市场,实现职业生涯的步步上升。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M]. 人民出版社,1979:461.

[2]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3]潘聪.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和谐劳动构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于善波,朱虹.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保障制度面临的难题与建设方向研究[J].中国市场 2015年第22期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马克思大学生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