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月辉+金朝霞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运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伴随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大型体育赛事导致城市生态环境异化具体体现在筹办期间对生态资源无节制的占用及造成的重担以及赛后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异化的成因在于赛事价值的异化,对赛事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以及盲目关注赛事的社会效益。因此,要治理生态环境异化需进行严格的赛事制度监管,树立和谐共生的赛事价值观,力求合理的赛事经济功效,同时发挥理性的赛事社会效益力度,以维持生态环境与大型体育赛事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型体育赛事;生态环境;马克思;异化劳动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5-0009-05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and fieldwork,and using 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it made a research of China's cities in hosting major sports events with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governance.Study found that major sports events lead to alien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embodied in the preparation period of ecological resources without control of occupation and caused heavy burden and after the gam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tinued to destroy,the cause of the alienation is the alien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event,the excessive pursuit of economic interests of events,and a blind attention event social benefits.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lienation of governance environment the need for strict supervision of the event system,event values to establish a harmonious,strive for rational economic effect in the event,also play a rational events social benefit efforts,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major sports event.
Key words:major sports events;ecological environment;Marx;alienation of labor
1.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3;2.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Panjin 124000,China 国务院2014年10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创新体制机制,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随着政策的开放,规范了赛事审批的管理制度与透明度,进一步开放了中国现有的体育产业,让更多的企业有机会投身到举办体育赛事的大潮之中。尽管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它的多种功能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更是如此。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目的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继承和弘扬体育精神文化,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型体育赛事所蕴藏的商业契机,将其利益置于城市生态环境之上,争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使赛事并不为其自身的发展服务而产生异化,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异化,并成为发展中的异己力量,若不消除或克服城市生态环境的异化,这种异己的力量将随着人们日趋增长的物质需求而无限扩大,而成为当前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本研究运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来分析大型体育赛事在发展中的各种生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我国体育赛事与城市生态的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理论基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的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提炼出来的,包括四个内容:劳动者的劳动同劳动品相异化;同劳动行为本身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的异化[1],核心是: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劳动产品和劳动对象成为其维持生存的异己的力量[2]53。马克思在阐述异化劳动理论中也论述了人类、劳动与自然三者的关系,认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而异化劳动将自然界作为自身的表现形式,在向自然界摄取劳动对象的同时也在改造着自然界,反而获取的生活资料却越少,揭示出正是异化的出现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强调了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异化劳动”的思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中,将“劳动”延伸至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泛指社会发展中人类一切实践活动,体育是人类特殊的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大形体育赛事更是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的集中体现。大型体育赛事是指具有全国范围以上的赛事规模,竞技水平高,媒体关注度高,在此推动下,为举办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力的体育赛事[1],能有效发挥体育的多元化功能。本研究所指的大型体育赛事一般指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夏季和冬季大学生运动会、洲际运动会、全国运动会等,这些大型体育赛事在规模和水平上都是具有代表性的,然而在为承办大型体育赛事而改造城市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各种生态环境问题,且在利益的驱使下,这种现象日趋严重,造成生态环境的异化。异化的本质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及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阻碍,生态环境异化已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发展中的阻碍,因而将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迁移到体育领域,能有效的揭示在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中造成的城市生态问题的根源,克服和避免生态环境的异化,甚至消除异化,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的效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维持人与自然系统的共生。
2.1 筹办期间对生态资源的占用及重担
筹备期间对于生态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用以修建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以及一些附带的生活设施。例如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共动用38个比赛场馆,其中16个新建,14个改扩建还有8个临建的比赛场[5],这些场馆的快速修建,使得城市的地质地貌遭到破坏,自然绿化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原始生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越来越多的人工生态系统取代了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体系等级由高级向较低级别衰退,而大量体育场馆的修建也为赛后对于场馆的循环使用带来了隐患,同时施工过程中的噪音、废气、尘土、废水、渣土余泥以及剩余废物料也将给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延至举办期间,由于短时间内人口急剧增加包括数以万计的观众、媒体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有关官员等,例如2011年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人员7 865人,而志愿者的总人数却达到了127万员[6],不仅造成交通拥挤,也给城市资源特别是水资源施加重大的负担,各种生产生活和场馆用水将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增加城市污水的排放量,若不及时处理,将污染城市的地下水源;其次,城市固体废弃物的骤增。由于人口的增多而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包括运动员、观众、裁判员、教练员等使用的废包装物、废纸、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垃圾以及场馆内外的各餐厅产生的不可回收的餐饮垃圾;再者,场馆的辅助设施对自然因素的影响。体育场馆采光装备的大量使用将影响体育场馆周围湿度、温度等自然因素,加之繁忙的交通,如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以及摩托艇、航空模型等运动的开展,不仅仅增加城市因燃料燃烧而产生的废气的排放量,同时高音喇叭与观众的喧嚣也将引起噪音污染,正如悉尼的第 27届奥运会,当地有12.5%的居民因无法忍受奥运会带来的喧闹的生活环境而选择离开这个城市[7]。
2.2 赛后对生态环境的持续破坏
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随着比赛的结束而终止,而具有延续性。赛前由于赛事的需要而修建的各种体育场馆和基础设施,因比赛结束而闲置,引起收支失衡问题,且因场馆的建设而占用的土地资源已经无法变成耕地,施工而破坏的自然植被无法复原,这些无论对资源还是环境都是双重的破坏;其次,在比赛期间造成的固体废弃物,在赛后成为城市环境管理部门的一道难题,对于堆砌成山的垃圾,无论是焚烧还是掩埋都将造成环境污染,燃烧垃圾产生的浓烟和有害气体会影响市民健康,造成空气污染;若将其进行掩埋处理,垃圾并不能马上降解,如掩埋位置不合理则会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居民生活用水,后果严重,如果掩埋不彻底则会随降雨或大风翻出,继续污染城市环境;再者,随着赛事的发展而越发繁荣的体育旅游业,为吸引游客,开发商过度的开发各种各样的体育旅游景点,修建更多辅助设施(如酒店、餐厅、公路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加之旅游地人满为患,使得资源、交通、住宿等基础设施的压力都普遍增大,甚至超过体育旅游景点的生态承载范围,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日益严重,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旅游需求与旅游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已日渐突出。
3 城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导致生态环境异化的成因
3.1 赛事价值观的异化
体育从最简单的生产方式逐渐发展到复杂的各种体育赛事,目的并不是要破坏生态坏境,例如奥运会的宗旨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其中也包括人与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愈发的想要征服和改造世界,努力摆脱人类的自然属性,试图脱离自然这个“人类无机的身体”[8]。根据异化劳动的本质,当人类背离生态环境的规律而过度的掠夺资源,所引发的城市生态危机已成为大型体育赛事发展中异己的力量,阻碍了赛事的发展;从异化的角度看,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而究其根源是在“人本主义”的社会文化冲击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到自身价值和潜能的开发,致使体育主体的体育行为异化,而此时一种自我本位的价值观得到巩固,体育价值观发生异化,表现在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方将自然视为一种客体存在,力图通过有计划的预谋和计算来实现主体——人类和体育发展的需求,人成为了自然的主宰。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危及人类生存时,人类仍认为是自然的主人,能主宰自然的一切,不断的从自然界掠夺自然资源以满足体育赛事举办的需要。
3.2 过度追求赛事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功能越来越突出,大型体育赛事在吸收大量社会经济投入为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也通过自身所具有的经济功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扭转了奥运会承办的亏损局面后,对大型体育赛事经济功效的追求成为了承办的主要目的。或许法国人永远不会忘记第16届冬奥会,法国毁掉了30多公顷森林只为赛事的顺利举行,而这种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效益的体育赛事,大大加重了法国的生态环境问题,造成了生态危机[8],正如异化劳动理论揭示的,异化的出现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自然资源进行掠夺式开采,对经济最大化的过度追求,导致劳动者与自然、社会关系失衡,然而即便如此,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始终贯穿于大型体育赛事承办中的一条主线。在当今大型体育赛事中,利益主体已上升至国家和民族主体层面,且无法回避赛事的伟大影响力和对经济强大的拉动功效,致使开始挖空心思采取各种手段和“合乎情理”的措施构建以赛事为平台的民族发展契机,体育赛事承办的目的再不是只为体育精神的传承,亦成为满足个人、企业或国家无效膨胀的经济效益的工具,使人类同其创造的社会实践活动产品——大型体育赛事形成某种对立的关系而并不为其自身的发展服务,发生异化,人类已然成为了“物”的奴隶,在物欲的驱使下,不断从自然界掠夺自己所需的一切,致使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失衡,引发城市生态危机。
3.3 盲目关注赛事的社会效益
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城市纷纷投身于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潮流中,而盲目的关注大型体育赛事产生的社会效益。城市规划启动更多的资金来“装修”城市的各个角落,以此提高对城市的关注度,扩大社会效益,诸如广州亚运会,广州政府投入了732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9]。城市规划包括市民广场、游园的改造,以及老城添绿工程的完善,城市风景区、绿化带建设等城市设施的各个方面,然而赛事承办主体系统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人工改造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城市就越失去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源[2]53,此刻的“劳动”并不是为了大型体育赛事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只是宣传城市形象的手段,带来的结果就是人类同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这一“劳动”本身形成对立关系。人工生态系统并没有本质上改变生态问题,短期的社会效益换不回原生态的生活环境,也无法提升城市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动用更多的人员参与赛事组织工作,借此而提高劳动就业率。然而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的不仅仅是商业契机以及就业率的上升,也使得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活资源重新分配甚至另寻资源。事实是大部分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工作人员只是暂时的就业,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主要来自于北京市的不同单位,以及志愿者参与协助工作,赛事结束后就将回归原来单位[10],因此,短暂的高社会劳动就业率无法维持城市社会效益的持续影响。
4 大型体育赛事中城市生态环境异化的治理
4.1 实行严格的赛事制度监管
马克思在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劳动现象时,也表明异化具有历史合理性,是社会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必然要克服异化,消除异化[11],大型体育赛事承办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发展中的阻碍即异化,要获得发展也必须要克服或消除生态环境异化,从宏观上进行控制,实行严格的制度监管。其一,控制赛事的数量。政策的开放极大的刺激了赛事数量的增长,在带动了产业发展的同时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必须控制赛事举办数量的持续上升,审视赛事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品牌赛事和精品赛事;其二,准确衡量赛事是否具有高水平。包括是否具有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是否具有高水平的裁判人员的工作人员,媒体关注程度以及对社会和国际上的影响力;其三,对场馆建设用地的科学规划和严格审批。场馆的建设对于环境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其投入也是巨大的,且体育场馆设施自身并没有生产价值,因此,要在充分考虑其赛后使用率,避免赛后场馆的闲置的情况下,对场馆建设用地进行严格的审批,在土地资源日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维持赛事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其四,加强赛事场馆的生活建筑物的开发和审批,赛事的举办带来的不仅仅是体育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刺激了各行业的发展,过度的开发将影响人们的正常的生活,造成赛事场馆周边的交通拥挤和资源短缺,因此,相关部门在办手续时将严格审视并且监督;其五,本着“精兵简政”的原则录用赛事工作人员。为激励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可适当提高工作待遇,同时合理控制志愿者的人数,要杜绝出现志愿者闲置的情况,人员的“精兵简政”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人口数量过多而带来各种自然资源供给的压力。
4.2 树立和谐的赛事价值观
人类思维模式的转变往往与价值观的改变紧密相关,认识体育赛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自然界对体育赛事发展的价值,以及体育赛事的内在价值,这是人类体育价值观基本的理论要求,同时,为促进人类与生态环境形成共生的局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人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解决的核心[12]。因此,人类要想实现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与自然界的真正和谐,克服生态环境异化,消除阻碍,就必须首先要转变人类的思维模式,人类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主宰自然界的一切,在思想上树立和谐共生的理念。首先,要明确大型体育赛事的本质。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展在本质上是竞技体育的竞争,是提供一个让运动员体现自己的价值的舞台,以及一个体育最新资源交流的平台,而在这一切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是人,他必须生存于自然环境中,因此在这关系中,正题是“城市生态环境”,反题是“大型体育赛事”,合题是“生存于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大型体育赛事”。其次,要明确人的自然属性,异化劳动揭示了“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56,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的身体,大型体育赛事的所有有机参与者,都必须明白,“人是双重属性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13],因此,人们不能否定和抹杀自己的自然属性,在体育赛事的承办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否则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4.3 力求合理的赛事经济功效
经济效益的合理化是在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经济效益是赛事所追求的目标,但却不是唯一的目标,例如,NFL声称1999年的“超级碗”联赛能为南弗罗里达州增加6.7亿美元的销售额,而实际上却只有0.37美元的销售额[14];我国张孝德教授对北京奥运会做出评价:奥运会对于中国经济的直接拉动力功效,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10],可见,包括奥运会在内的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经济的影响都十分有限,同时异化劳动理论也指出:当自然界不能为劳动提供加工的对象时,劳动就不存在[2]53,因此,要实现城市生态资源的可持续供给,促进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就必然要从“最大化”转向“合理化”。首先,打造专业的经济团队,从理论到实践,从预测到赛后评估,将每一分投入都精算在内,以最有效的投入获得最合理的经济效益;其次,在赛前合理评估城市现有的涉及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的基本条件,包括住宿、交通、餐饮、旅游和比赛所需的场馆,若城市在有些方面与办赛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时,就不能强行申办赛事,否则赛事在生态环境上施加的力越大,城市生态危机——异己力量的对抗性就越强大,对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弊无利;再者,对于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应本着高质量和高利用率的原则,其中最直接受益的方法就是将比赛场馆建在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以提高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同时也可从小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4.4 发挥理性的赛事社会效益力度
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应并驾齐驱,社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优劣,例如,在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将环境保护列为国际奥委会的基本任务之一,且1991年以后,国际奥委会对申办城市增加了环保方面的要求,城市必须满足环境标准和规定[15],可见城市生态环境对于一场大型体育赛事的重要性,马克思也曾在异化劳动理论中指出:人类为维持其生存则必须与自然界处于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中[2]56。因此,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需发挥理性的社会效益力度。首先,减少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人工改造,只靠人工改造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仅失去了城市的原生态美,且由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替代性也增加了城市的社会问题,社会效益不增反减;其次,利用社会学的评价模型理性预测和评估社会影响力。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并不能解决社会的所有问题,诸如就业,国外学者Matheso和Baade通过事后评定研究指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仅仅增加了35 000至42 000个就业岗位,远远低于预期的77 000个[14],可见,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的重建或是社会的发展仅仅是一种催化剂,而非引擎,城市的发展与转型依旧取决于自身长期的发展规划,为了盲目追求城市社会效益而破坏城市的生态环境,引发生态危机也是得不偿失的举措,人类作为具有自然属性的存在物,在向自然界获取劳动加工的对象时,也应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因此,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发挥体育的独特功能,突出体育赛事的体育特色,这应当是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这样才能对举办城市产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影响。
5 结语
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不仅有效的继承和弘扬了体育精神文化,也为承办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以及综合效益。但随着社会对于物质生活的欲望,使得现阶段的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往往以牺牲城市生态环境为代价,赛事的承办并不为其自身的发展服务,而是成为承办方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工具,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异化,成为发展中的异己的力量。因此,要使大型体育赛事更好的发展就必然要克服异化,消除异化,抑制和消除异己的力量,对赛事的筹备和举办进行严格的制度监管,在树立和谐的价值观的同时,深刻理解承办方追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是赛事举办出发点和归宿,人类并非自然的主宰,因赛事举办而实施在生态环境上的力也不是越多越好,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共生才能实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申丽萍,王跃.大型体育赛事经济效益评估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07(3):94-96.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李健,谢鸿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01):12-16.
[4]徐成立,刘买如,刘聪,田静.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发展的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04):36-41.
[5]北京奥运财务收支和场馆建设项目审计结果出炉[EB/OL].http://news.sznews.com/content/2009-06/19/content3856824.htm,2009-06-19.
[6]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683316.htm,2011-11-30.
[7]杨裴.论大型体育赛事承办中生态环境的保护[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4):151-154.
[8]张楠.体育赛事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理论思考[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16.
[9]何颖思,等.广州否认负债2100亿办亚运2103年公布账本[EB/OL].http://news.163.com/11/0303/03/6U6KGRP200011
24J.html,2011-03-03.
[10]董杰.中国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12,33(3):42-51.
[11]王传军.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2:15.
[12]滕兆梅,周航青.马克思劳动异化视野下的生态环境保护[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3):5-11.
[13]穆艳杰.马克思实践观变革——三种实践观比较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126.
[14]谭艺,王广进,胡晓庆,祝建波.西方国家对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国家)研究述评[J].体育与科学,2012,33(1):70-82.
[15]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66-370.第31卷第5期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