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7-09-04 06:34屈陆彭晓琳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屈陆+彭晓琳

摘 要:“基础课”是与大学生活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两个结合”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师队伍与学工系统辅导员教师队伍相结合,积极推进课内实践教学改革,开展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课外日常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自我成长汇报与自评互评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完善课内外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育人效果。推进改革的发展,需要理顺改革运行机制,增强师生对改革的心理认同,以制度规范改革过程各具体环节,保证“两个结合”有效落实。

关键词:“两个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3.014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3-0075-0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与大学生活和学生的成长成才紧密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资源不仅体现于课堂内,也体现于校内各类团学活动和校外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长期以来,高校的“基础课”实践教学资源较为分散,存在整合力度不够的问题,使课堂内的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学工系统实践工作队伍相分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更好地推进“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2013年下半年起,成都大学在全校大学一年级本科新生中开展了基于“两个结合”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在不断修订中更加完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育人成效。

一、教学改革的基本思想

有效融合“基础课”课程教学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系统联动作用,实现“两个结合”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师队伍与学工系统辅导员教师队伍的结合,构建立德树人、全面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目标:

1.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一新生活,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基础课”是一门面向大学一年级新生、具有很强综合性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该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本次改革以我校自制的学生课内外思想道德培养综合测评体系为依据,关注学生成长成才需求,贴近学生大学生活,通过加强课内实践教学改革和课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并将两者有机融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学习与道德践履的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解决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困惑,培养大一新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2.整合“主渠道”与“主阵地”,将“基础课”课程学习与大学生日常思想道德践履相结合

一般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两个紧密相关的领域,即以理论提升为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域和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领域。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两方面相互依存、相互补充,指向共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常常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两方面工作各自为阵,分兵作战,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通过改革“基础课”课程教学和大一新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有效搭建“主渠道”与“主阵地”的交互平台,实现两者在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深度融合,既可有效激活学生工作领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可进一步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教育成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3.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支力量,实现教育合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两支重要力量,分属不同的工作管理系统,具有各自独立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关注点和工作内容也各有侧重,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方面各有优势。一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长于理论教学和相关理论研究,但对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和大学生群体的具体思想状况了解不足。而学工系统辅导员老师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学生事务管理,但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在实际工作中,两支队伍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完整性。本次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有效整合两支队伍的力量,建立互动机制,使两支队伍相互协调,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学工系统辅导员教师的实践专长,从而有效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与成效

1.积极挖掘教学中的实践因素,推进课内实践教学改革

“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不仅包括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还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内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1]在本次改革中,我们结合不同类别学生(艺术类与非艺术类、文科与理工科)的专业特点,努力挖掘教学中的实践因素,探索课程内开展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一方面,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深入挖掘大学生活和学生成长中的典型事例,以学生非常贴近的方式有效融入课内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自我反思中升华道德境界,实现精神成长。另一方面,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紧紧围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从理论高度帮助学生解疑释惑,提高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能力。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充分考虑学生专业特点并结合教学需要,以分组研讨、主题辩论、影视观摩、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体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及时做好学生互动参与情况记录,作为过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为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形成浓厚的研讨氛围,我们重点开展了“研究性學习”活动。[2]选取若干与大学生活和人生理想、价值、道德、法治建设等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适时公布,由学生自由选择,以班内团队招标的方式,进行针对招标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实施,以小组为单位评定成绩。由学生根据任务自由组合成5人左右的小组,合作开展相关的文献资料收集、实证调研、分析研讨,最后形成调查报告,并辅助PPT课件或视频资料向全班进行汇报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参与小组的学生不仅学会了合作,锻炼了能力,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达到了提升自我,升华认识的目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与带动作用。

改革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调研表明,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收获很大”和“收获较大”的比例分别达到19.02%和39.47%,两者和达到59.51%。认为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生活“结合很紧密”和“结合比较紧密”的肯定评价比例的总和达到71.07%。学生普遍认为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态度认真、结合大学生实际”,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基础课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真心喜欢、重视这一科目”,对“基础课”的态度“由轻视到比较重视”。学生到课率和課堂参与度明显提高,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质量明显提升。30.9%的学生认为改革对自己成长“促进作用非常明显”,43.2%的学生认为“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不少学生认为“受到启发和思考”,“思想觉悟有明显提高”,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发展目标。

2.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开展课外日常主题教育活动

“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与大学生活紧密相关,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联系密切的特点。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非常充足的时间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课外日常主题教育活动为实践教学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次改革中,我们鼓励各班级结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大一新生的思想实际设计教育主题,以主题班(团)会、演讲赛、辩论赛、热点问题报告、志愿服务等形式,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活动过程中,适时邀请“基础课”任课教师作为嘉宾参与其中,不仅巩固了理论课教学效果,将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理论知识付诸行为实践,又可以使日常教育管理活动在理论教学的支撑下提升理论水平,深化教育效果。[3]为更好地加强对大一年级新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政治学院和学生处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学习、研讨“基础课”教材,结合各个专业的不同特点,分析理论课教师与学工系统辅导员老师有效融合的思路与办法,对各章节的重点、教学目标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结合的一些具体细节问题进行讨论,共商具有专业个性特点的实践方案,指导各学院“基础课”的课内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践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

改革对班风学风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从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的访谈看,改革的成效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标规划、课外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参与、班级凝聚力及个人品行修养等各个方面,利于班级形成和谐、友爱的氛围。调研表明,不少学生认为“同学之间更加团结”,“学习风气更加浓厚”,“班级凝聚力得以增强”。对学工系统老师的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很多学生给予充分肯定,用“认真”、“严格”、“抓的紧”、“关心”等词语描述。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情况,33.5%的学生认为“经常沟通”,38.3%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沟通”。总体来说,不同班级学生对问卷中问题的倾向性比较明显,表现出任课教师和学工系统教师工作情况的个体差异和学生专业特点对教育教学效果的不同影响。

3.开展大学生自我成长汇报与自评互评,促进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要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活动中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理论,更要激发大学生对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思考,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对照中,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和发展自我。为此,在“基础课”课程学习结束的学期末,我们利用教学计划中的最后四节课,组织所有学生以小班为单位开展自我成长汇报。要求每个学生按照测评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和具体维度要求,形成成长汇报的文字稿,结合PPT展示,分享本学期以来学习“基础”课程、参加相关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收获和感受,促使学生较为全面的反思自我,认知自我。具体安排上,与理论课教学60—90人的合班教学不同,成长汇报以30人的行政小班为单位,统筹安排“基础课”任课教师、班主任或辅导员老师分别负责不同的小班。每个学生汇报时间为5分钟,以PPT或视频辅助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对自我成长问题的思考。在个人汇报后,进行1-2分钟互动交流,由其他学生和老师就汇报内容提问,最后由跟班参与的教师给以点评。汇报的同时,全班每个学生按照考核标准,从认真程度、材料准备、思考深度、汇报效果等多个方面,就他人汇报情况给出评价成绩。加权汇总后的考评结果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为体现专业的差异性,各学院可根据具体专业设置情况,调整测评体系中的指标内容和具体维度,以利于学生汇报时结合专业特点展开。

对成长汇报这一形式,绝大多数师生给予了充分肯定。由于是全员参与,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了同学们相互的了解,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带来了正向的改变。老师们也通过这一方式,看到了同学们丰富的个性,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同学们通过认真地梳理自己上大学一学期以来的成长足迹,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

4.完善课内外实践教学考评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考试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评价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基础课”的课程考核存在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弱化了对学生实践层面的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仅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学习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践履的情况。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也存在脱节的问题,难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大学生思想状况和教育效果。本次改革中,我们既强化对实践教学活动中硬性量化指标的考核,又注重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性质,凸显整体性和方向性,[4]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思想道德综合表现考核的过程管理。首先,制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自身特长,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形成适合自身教学和学生专业特点的评价观测点。凸显以过程考核为手段,加强过程教学管理的思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其次,规范学生课外思想道德综合表现评价体系和成长汇报评价标准。制定涵盖“明德”与“守法”两大板块内容的学生课外思想道德培养与综合表现评价体系框架,从自我定位、理想及实现准备、学习目标达成、身心和谐发展、规则意识及遵守等几个方面展开。同时制定成长汇报环节的基本评价框架。由各学院学工系统根据专业设置的实际,细化形成符合学生专业实际的评价观测点,以加强对日常教育过程和成长汇报环节的考核。再次,调整“基础课”的成绩评价构成。注重评价要素的多元化,综合考虑知识学习与课内外实践两个方面,体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的统一。具体来说,课程总成绩由学生“课堂知识期末考试”(占30%)和学生“平时思想道德表现”(占50%)和成长汇报(占20%)三方面构成。在“平时思想道德表现”成绩中,学生课堂综合表现(任课教师考评)和学生课外思想道德综合表现(辅导员或班主任考评)权重各占50%。为鼓励学生将思想政治道德的提升与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有以下情况,经本人向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经认定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可适当加分。主要包括:有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各类校内外各类先进事迹;有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文章在公开发行的期刊或报纸上发表;课程学习的学期内,获得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实践类活动校级及以上奖励。相反,如学生出现课程考试(包括其他课程)作弊现象或有受到校级处分的情况,课程考核成绩为不及格。多元的成绩构成和考核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效。

5.延伸成果,扩大影响

每学期改革推进完成后,我们将精选的学生优秀成长汇报编印成册,结集出版,积极宣传,扩大影响。不仅给下一届的同学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参照模板,而且优秀成长汇报所体现出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与教育效果。同时,将专任教师和学工系统教师的相关教学改革论文、相關工作案例结集出版,提升了老师们的科研水平,浓厚了科研氛围,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交流学习作用。在“基础课”课程学习过程中,学校学生处与政治学院结合“基础课”基本理论中有关理想、价值、道德、法治等方面的相关选题,联合开展精品主题班会活动,对优秀主题班会活动和学工辅导员老师、该班“基础课”任课老师评奖评优,予以展示表彰,大力宣传,极大地激励了学工辅导员老师、任课教师和广大学生的改革热情,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三、推进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两个结合”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教学管理与学生工作、课内与课外、专任教师与学工系统教师等多个不同工作领域与实施主体。要保证改革的深入推进,需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

1.理顺改革运行机制,保证实践教学有效开展

实践教学改革得以实施,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机制,以增强实践教学改革的协调性和针对性。一是需要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推进改革发展。在学校层面,成立“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领导和教务处、学生处、政治学院、各改革学院的相关领导和部分“基础课”任课教师、学工系统辅导员骨干老师组成。实践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制订实践教学课程大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框架、课外思想道德综合表现评价体系和成长汇报评价框架,研究解决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二级学院层面,成立实践教学改革工作小组,由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老师和任教该学院的“基础课”任课教师构成,研究细化评价体系指南中符合学生专业实际的学院评价观测点,制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和成长汇报环节的的具体工作安排等。二是建立“基础”课任课教师队伍与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沟通交流机制。从改革的动员到制定符合学生实际和专业发展特点的课外考评体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开展,从学生成长汇报的组织、成长汇报PPT培训,到班级评议活动和成长汇报最后环节的开展,在具体实施办法、时间安排、人员分工等方面需要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加强两支队伍之间定期的对口沟通与交流,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保证实践活动持续、有序、有效地开展。

2.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对改革的心理认同

“两个结合”的改革涉及课堂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细节的很多方面,事实上打破了以往教学管理体系和学生管理体系各自运行的惯性规律。无论对任课教师还是学工系统教师,“基础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课外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都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和协调工作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得到任课教师和学工系统教师的认同与支持。另一方面,学生对改革的认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最终效果。只有学生对改革推进基本思路和评价体系具体内容深入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改革举措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才能确立明确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加活动,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以成长汇报环节为例,在改革推进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参与态度是积极的,成长汇报准备也是认真、充分的。但由于实施面涉及全体大一新生,尽管班主任们通过班会等各种渠道深入解读相关制度和要求,仍有少部分学生或对改革的要求不很清楚,个别同学感到不理解,觉得麻烦,有抱怨。真正激发学生对大学生活和人生成长深入的思考,是这一环节取得很好教育效果的关键。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对改革的心理认同,显得尤为必要。

3.构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保证“两个结合”有效落实

健全的制度是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的有效保证。“两个结合”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整合作为“主渠道”的课内理论教育和作为“主阵地”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整合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工系统实践工作队伍,搭建平台,建立机制,以多种方式加强任课教师与学工系统教师的沟通交流,建立课堂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机联系。只有形成严格细化的管理体系,全面规范实践教学从计划、实施到评价的全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完善涉及实践教学计划、综合测评体系、“研究性学习”实践规范、成长汇报流程与标准、课外相关主题活动实施细则、考核评价制度等内容的系列文件,才能使各个环节形成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5]明确实践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避免松散化和随意性,使改革推进过程始终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参考文献

[1] 秦彪生,李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堂实践教学的设计与运用[J].北京教育,2013(11):49-51.

[2] 马建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82-84.

[3] 周博文,赵俊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交互机制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8):102-105.

[4] 钱惠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与机制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55-57.

[5] 王晓华,赵明媚,孙英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管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75-77.

[责任编辑:张俊华]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