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境教学重视教学过程,强调师生平等,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经验,感知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简介:陈傅(1991—),男,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张謇第一小学。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发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推动学生心理机能发展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模式早在西方古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就已经出现。其中,苏格拉底采用的“产婆术”被后人称为“苏格拉底法”,柏拉图受到苏格拉底的影响创立了“对话模式”,即在对话的形式中教学。这是情境教学法的萌芽。
在我国,情境教学法是由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提出来的。她通过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吸取了中国古代的“意境说”和心理学方面的科学理论知识,经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三个发展阶段,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情境教学理论体系与实践案例。在《李吉林文集(卷二)》第七讲《阅读的情境教学》中,李吉林提出阅读的基本过程为初读—细读—精读。在这三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情境教学“形真”“情切”“意远”“理寓其中”的特点,依据“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理情境”等情境类型,结合所教课文,创设相应的情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情境教学法的优势
相较于传统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抽象理念为具体感知形象等作用。在情境教学法运用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应的教学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体来说,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有如下三个。
(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学生则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将课本中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形成初步的印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进行联想,能够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对文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更直观的感受和全面的理解,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课文内容,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对话、想象入境等方式开展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策略
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丰富、文体多样。因此,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教师需要根据文章的内容、体裁来创设相应的情境。下面,笔者从古诗、童话、寓言三种文体来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古诗阅读
古诗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且语言凝练,韵律和谐,节奏感强,适合反复吟诵、品味。由于古诗距离现代久远,古诗中很多字、词的概括性很强,且部分字词的含义还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诗境,了解诗意,领悟诗的韵味,从而深切体会诗情。
1.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古诗内容来采取不同的情境教学方法。耳熟能详的名诗《静夜思》写的是夜晚思乡的场景,诗中出现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如“床”“明月”“霜”等。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片来创设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以下是该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呢?
生:月亮有时圆圆的,有时弯弯的。我觉得月亮像个饼。
师:那你们知道圆圆的月亮在古人心中代表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圆圆的月亮在古人心中代表着团圆,同时也表达一种思乡的心情。现在,请你们来看这四幅图。(将四个句子分别以图画形式呈现,并让学生说出图中所示之景)
师:假如你是诗人,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首先采用对话的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主题,为创设情境做铺垫。其次,教师出示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最后,教师让学生假设自己是诗人,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内容。相较于教师直接讲解古诗,教师利用图片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经验去解读古诗,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2.回顾旧知识,接受新知识
教师可在教授新诗之前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了解诗意。以《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设计为例。首先,教师播放视频,直观展现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引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教师提出“庐山不仅云雾很美,它的瀑布也很美。你们猜猜这瀑布应该是什么样的”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云雾的情境过渡到瀑布的情境中,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背景音乐,示范朗读《望庐山瀑布》,带领学生进入整首诗的情境。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先调动学生已有的感知经验,创设情境;再依据云雾和瀑布“美”的共同特点,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最后进行示范朗读,将学生正式带入本诗的情境中,深化学生的感知,促使学生接受新的知识。
3.反复吟诵,进入诗境
古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进入诗境。通过反复吟诵,学生是能够进入诗境的。在进入诗境之前,教师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来划分停顿处,让学生读得更流畅。例如,在教授《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出示标注了停顿处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来反复吟诵,并配上背景音乐。在此过程中,教师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最后,教师让全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诗,体会诗境。
(二)童话阅读
童话充满了幻想,以虚构的形象、虚拟的故事情节展现在儿童面前,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幻想性。因此,在童话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学生形象感知能力强、抽象思维能力弱的特点,通过角色扮演、想象性拓展等形式创设情境,生动形象地呈现童话内容,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1.角色扮演,进入情境
童话故事大多以动物、植物和卡通人物为主角,且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鲜明的特点。例如,《三个小伙伴》中介绍了三只小动物利用各自的本领种树的故事。教师根据本篇童话故事对话内容较多的特点,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征,引导学生分小组扮演三只小动物,模仿小动物说话的语气和肢体动作。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积极参与其中,自然而然地进入童话情境中。表演完毕后,教师让表演及观看的学生表达真实的看法。学生从这一童话故事中总结出一个道理:大家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困难。在这篇童话故事的教学中,教师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代入童话的主角,领悟其中的道理,接受思想教育。
2.奇思妙想,深入情境
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教师可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深入情境。《小松鼠找花生》这一童话揭示了花生的果实生长在地下的特征。在教学中,教师可出示两种情况,一种是蚯蚓告诉小松鼠花生的果实在地下,另一种是蚯蚓没有提醒小松鼠花生的果实在地下,让学生从这两种情况中选择一种,展开想象,思考小松鼠会怎么做。由此,学生会深入情境,有效表达自己的看法。
3.综合训练,拓展情境
每一篇童话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为了让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变人称,复述童话,或增添角色,续编童话;也可以让学生评价童话故事中的角色的行为。例如,在《蘑菇该奖给谁》中,教师可让学生评判兔妈妈将最大的蘑菇奖励给小白兔的行为,向学生提问:“兔妈妈的做法对吗?请你说说为什么。如果你是小黑兔的朋友,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发散思维,感悟童话故事的哲理。
(三)寓言阅读
相较于童话,寓言篇幅短小,生动形象,语言简明准确,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给人以深刻的教训,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因此,在寓言阅读教学中,教师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揭开寓言的深刻寓意。
1.实物演示,再现情境
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没有童话故事明显,而是比较隐晦。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读懂故事的前提下,领悟其中的寓意。例如,《乌鸦喝水》这则寓言叙述了乌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语言平实无华,但并没有直接揭示深层的寓意。此时,教师可以根据寓言内容,准备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再现寓言的情境,让学生学习乌鸦善于观察和思考的精神。以下是《乌鸦喝水》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乌鸦口渴了,想要喝水,它发现了一个装着半瓶水的瓶子,它能喝到水吗?为什么?(将实物放在桌面上)
生:不能。因为瓶口小,乌鸦的嘴伸不进去。
师:那么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呢?
生:它看到了旁边的小石子,然后把石头放进瓶子里。
师:它是看到旁边的石子想出来的,这说明它是一只什么样的乌鸦?
生: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
师:假如你们是那只乌鸦,试着把石子放到瓶子里,看看会发生什么。谁到前面来试试?(学生积极举手,教师选择一名学生来演示)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实物演示,与学生进行交流,再现寓言的情境,让学生逐步揭开寓言蕴含的寓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感受到乌鸦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同时形象地体验了乌鸦将石子叼到瓶子里,使水逐渐上升的过程,加深了对寓言的印象。
2.抓住寓体,推理情境
寓体是寓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抓住寓体,依据寓言情节的发展,推理情境,进而让学生领悟寓言的寓意。例如,在《揠苗助长》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农夫的形象,依据情节的发展顺序出示四幅图,分别为农夫望苗焦急图、农夫拔苗疲惫图、农夫回家得意图、农夫儿子望枯苗无奈图。教师指导学生依次观察四幅图,从图中形象感知寓言情节,并进行概述,形成逻辑思维。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农夫的这种方法能帮助禾苗生长吗?”学生很快回答:“这样做禾苗并不会长得更快,反而会枯死。”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现在,请你帮助这名农夫,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禾苗并不会长得更快,反而会枯死。”由此,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寓言情境中,分析出寓言蕴含的道理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3.改编寓言剧本,再创情境
寓言字数有限,但所叙之事简单而富有深意。因此,教师可开展寓言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改编寓言。《滥竽充数》这篇寓言中没有任何对话,只是简单叙述了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排寓言剧,增添人物之间的对话、动作和面部表情。学生在编排的过程中,会自觉进入寓言情境中,亲身体验事件的发展过程,领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营造贴合文本情感和氛围的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蔡飞燕.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课程,2021(43):120.
[2]黄凤珠.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名师在线,2022(14):34-36.
[3]焉李辉.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2(6):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