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可以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从中发现并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文章分析教育戏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并且讨论教师借助引导学生编写戏剧导案、开展“暖身游戏”、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组织角色扮演活动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戏剧并逐步提升道德修养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戏剧;小学;道德与法治
作者简介葛国兴(1980—),男,江苏省盐城市串场河小学。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手段或者方式开展的教育活动。相较于教师采取传统教学策略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教育戏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多方面的明显优势。这样的课堂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还有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实践体验逐步提高道德修养。在融入教育戏剧时,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参与戏剧的程度,帮助学生从交流互动中发现知识,从体验中领略知识的内涵,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知识。为了将教育戏剧有效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编写戏剧导案,开展“暖身游戏”,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以及组织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内涵的理解,并逐步内化这些知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的价值
(一)增添课堂趣味性
小学阶段学生积累的社会经验较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而且受互联网环境影响较大。为了使学生重视、喜爱道德与法治课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将有趣的教育戏剧引入道德与法治课程,革新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演绎戏剧中的人物,展现生动有趣、富有深意的情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受到戏剧中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影响,自觉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道德品质。
(二)体现学生主体性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部分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更注重为学生讲解知识,并要求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然而这样做会削弱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导致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在分析角色、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生会对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行为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自然而然地内化与人物行为相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三)增强学生体验感
在参与教育戏剧时,学生需要全身心沉浸在戏剧情境中,用嘴表达、用眼观察、用耳聆听、用肢体展示。由此,学生不仅可以锻炼多方面能力,还会获得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教育戏剧的策略
(一)编写戏剧导案,明确课程学习目标
教师在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时,应该引导学生完成剧本编写和角色设计,并据此形成教育戏剧导案。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关键问题和主线任务,确保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目标。戏剧导案不仅要包含剧本的框架与核心内容,还要包含连接故事的重要串联情节。在编写戏剧导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可以得到发展,这有利于他们有序地完成学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教授这节内容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公共利益需要共享,并形成“维护和谐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的理念。随着年龄增长和自我意识发展,学生逐渐开始参与社会事务。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问题,以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念,使学生意识到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提炼出关键问题“如何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有序的公共生活”后,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提出一系列问题:“请问,你是否在生活中见过人们占据应急车道停车的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样做是否违反我国的法律规定?如果在生活中发现你的父母或亲戚出现类似的错误,你会怎样做?”在学生跟随教师的提示进行思考后,教师布置如下学习任务:第一,观看教师提供的影视资料,分析视频中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回顾自己在生活中是否见过类似现象;第二,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查阅法律法规,了解我国对于占据应急车道停车等行为的处罚措施;第三,分析占用应急通车停车的车主的心理,以及占用应急车道可能产生的危害;第四,讨论在生活中发现父母、亲戚出现此种情况,自己应怎样做;第五,整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上述思考、讨论内容,合作完成剧本编写和角色设计,并据此形成教育戏剧导案。在完成上述学习任务后,各小组学生得到了相对成形的戏剧导案。比如某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戏剧情节:“一位学生的父亲抱有侥幸心理,将车停在应急车道。这位学生发现父亲的行为后,及时向父亲说明这样做的危害以及相关法律条例。父亲意识到错误后,最终将车停在了正确的地方。”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关键问题和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课程主要内容,合作设计出完整的戏剧导案,并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由此,学生顺利地掌握了知识,并且灵活地应用了知识,内化了“维护和谐公共生活,人人有责”等观念。
(二)开展“暖身游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戏剧应当是充满趣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教育戏剧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确保学生在参与戏剧创作、表演时有丰富的灵感,教师可以开展“暖身游戏”。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的教学为例。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暖身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先组织“画画接力”游戏,向学生展示一袋大米并要求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想象农民伯伯种大米的情形,然后组成学习小组,接力画出来农民伯伯种植大米的过程。在某小组中,第一名学生画了农民伯伯在田地里开辟土地的画面,下一名学生则接下去画了农民伯伯在水田中弯腰插秧的场景。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不了解大米的培育方法和生长过程,这些学生无法画出下一个场景。教师提出问题:“你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呢?要怎样办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意识到游戏无法进行下去的原因自己不了解农民伯伯种大米的完整过程。教师顺势引入教学内容,结合视频和图片向学生讲解农民种大米的过程,以及种植其他农作物的流程,然后简要介绍我国的农业生产情况,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这方面知识。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暖身游戏”让学生放松身心,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学生探索教学内容,从而顺利掌握知识。
(三)鼓励小组讨论,培养多方面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同时,小组讨论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反思能力。总的来说,小组讨论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中获得成长。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的教学为例。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以下教学情境:“早上,小兰在上学的路上,穿过斑马线,到马路对面的小吃摊买了两个包子。接下来,小兰坐上公交车。在车上,小兰遇到一个老奶奶,小兰给老奶奶让座。下车后,小兰碰到好朋友小明,并且发现小明没带早饭,于是小兰分给他一个包子。在上课前,小兰按时交作业。在老师来到教室后,小兰及时与老师问好。在小兰的经历中,你发现什么法律元素了吗?”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讨论,并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分享意见后,教师整合学生的看法,总结相关法律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大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小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处处都有法律的身影”这句话。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情境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得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内化相关知识,并顺利发展了多方面能力。
(四)组织角色扮演活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角色扮演活动是一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比较常见的教学活动,这类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发展特点。教师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对角色扮演活动充满期待。在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需要进入情境、体会角色、感受情感、模仿生活,从而顺利地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展现人物的行为和内心活动。由此,学生的感知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父母多爱我”一课的教学为例。由于此前已经创设有关家庭生活的教学情境,并介绍了“妈妈喜欢吃鱼头”等信息,于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角色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你的孩子也喜欢吃鱼头,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在妈妈将鱼头端上餐桌后,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在学生思考问题时,教师顺势鼓励学生分别扮演妈妈和孩子两个角色,并进行互动。由此,学生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疼爱,了解到孩子可以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回报父母。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扮演角色,使学生顺利掌握相关知识、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以恰当的方式向家人表达爱意。
(五)实际参与戏剧表演,充分发挥教育戏剧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戏剧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扮演某一角色,让学生理解教育戏剧的有趣之处,从而愿意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活动。与此同时,这样做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的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扮成青花瓷的样子,和学生说:“同学们好,我是中国著名的瓷器品种青花瓷,非常高兴能与你们见面!我有很多好朋友,让我向你们依次介绍我的好朋友吧!”接下来,教师展示优秀的剪纸、年画作品,播放人们跳秧歌、表演皮影戏的视频,带领学生欣赏精美的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在学生对民间艺术有一定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民间艺术,并尝试为这一民间艺术编写一段台词。在这个活动中,一位学生扮成泥塑的样子,在讲台上一面做动作一面说:“我是中国人十分熟悉的民间艺术泥塑。我的身体是泥土构成的,艺术家的手将我捏成各种好看的样子。但是我很脆弱,大家以后遇见我,要温柔地对待我哦!”在学生表演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出激励性评价,并鼓励学生交流表演感想,帮助学生进一步改进、提升。最后,教师以青花瓷的身份与学生道别,使教学课堂更加完整、全面。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不再作为旁观者和指导者出现在课堂中,而是实际参与教育戏剧,引领学生通过教育戏剧学习、探究,推动师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将教育戏剧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让学生获得启发,逐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编写戏剧导案、开展“暖身游戏”、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实际参与戏剧表演等方式有效利用教育戏剧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生沉浸在教育戏剧中,从而顺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倪玉琴.教育戏剧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2023(12):36-38.
[2]韩春茂.教育戏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考试周刊,2019(A3):110-111.
[3]朱小培.教师运用教育戏剧技能的有效提升[J].文理导航(下旬),2023(7):85-87.
[4]余仁生.基于教育戏剧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实践探微[J].中小学德育,2022(12):40-43.
[5]倪玉琴.课堂有“戏”教学有效:教育戏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2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