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主题设计原则、开发路径与项目实施流程

2024-12-24 00:00:00陈新宇
教育界·A 2024年36期
关键词:开发路径项目化学习

摘要:项目化学习模式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综合性,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以加强对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指导。文章阐述设计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主题的三方面原则,结合案例详细介绍开发项目化学习主题的两条路径,并借助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分析组织这类教学活动的科学流程。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主题设计;开发路径;实施流程

作者简介:陈新宇(1978—),男,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学建议:“探究和实践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要加强对探究和实践活动的研究与指导,整合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体验式和项目式等各种教与学方式的基本要求,设计并实施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思维型探究和实践。”项目化学习模式是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模式,其包含大量师生、生生互动,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系统性。在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合理引入项目化学习模式,以加强对学生探究和实践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核心素养。

一、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主题设计原则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顺利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教师需要先确定合适的项目主题。教师设计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应当聚焦现实世界中的真问题,同时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较强的整合性。根据实践经验,笔者认为教师在确定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主题时,应当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坚持真实性原则,指教师在确定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主题时应该立足生活、基于事实,即教师不能从胡编乱造的假问题出发设计项目化学习活动,应当从现实世界中的真问题出发提炼项目化学习主题。在这样的情况下,项目化学习活动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真事件、真现象背后的科学知识,对问题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顺利地基于项目化学习主题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实践,而不是让学生在抽象的虚构情境中分析、思考问题。

(二)挑战性原则

坚持挑战性原则,指教师确定的项目化学习主题需要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和挑战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更顺利地设计出难度适中的项目任务和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由此,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锻炼。

(三)整合性原则

小学科学教师确定的项目化学习主题还应当具有整合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更好地根据项目化学习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将对学生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具有整合性的项目化学习主题,能够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并提示学生学习教材以外的拓展知识,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有系统性、结构性,还有拓展性、延伸性。

二、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开发路径

小学科学教师可以从以下两种路径确定项目化学习主题:一是从课程内容中开发,即分析学科知识、重构教材内容后,从中提炼具有概括性的主题;二是从生活中挖掘,即用科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世界后,分析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问题,并由此提炼适合探究的主题。

(一)整合教材内容,提炼主题

在整合教材内容时,教师不需要按照教材的编排内容教学,仅需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改编设计,形成一个项目化学习主题。当然,教师也可以仅将教材同一单元内的知识进行重新设计,然后由此提炼项目化学习主题。除了可以适当融入科学教材的内容,教师还可以整合其他学科教材的内容,即以科学概念、原理为中心,融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得到一个具有较强延展性、包容性的学习主题。

譬如,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单元第6课“蛋壳与薄壳结构”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一是研究蛋壳的形状特点;二是研究蛋壳的精妙之处;三是研究蛋壳与拱形的相似之处;四是展示薄壳结构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整合教材内容后,笔者围绕教材中对此平桥与拱桥承载力的实验,开发以“桥”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依次完成“赏桥”“说桥”“画桥”“造桥”等任务,围绕桥的历史、文化含义、种类、特征、结构等内容进行探索。通过以“桥”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有效锻炼了知识应用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综合实践能力。

(二)挖掘生活素材,提炼主题

人们的日常生活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教学资源。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善于从生活中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科学教学素材,并提炼出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得出生活化主题后,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生活现象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具有真实性的情境中探究,或者回到生活中探究。

学生的生活范围包括校园、家庭以及社区等。在开发项目化学习主题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生活场域确定不同主题,比如围绕学生的社会生活开发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笔者发现学生喜欢在课间玩“踩影子”游戏后,开发了以“影子”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辨析“光源”“光的传播”“影子”等概念,探究“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在太阳下影子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等科学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设计手影戏、皮影戏。除此之外,笔者还将数学知识融入以“影子”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完成“测量旗杆的高度”等学习任务,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项目实施流程

组织项目化学习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了解项目、猜想假设、制订计划、实践探究、改进提升的顺序学习。文章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为例,讨论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项目实施流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项目

教师提出项目内容,是引导学生开展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的第一步。教师提出项目内容的常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说出项目主题和项目要求,但是这种方式比较单调和突兀,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种方式是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展开探究。显而易见,后一种方式不仅比较自然,而且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创设了过河的情境:“王大伯家门前有一条河,隔开了王大伯和他家的农田。每次王大伯去照料农田都要绕很远的路。还有一部分村民的日常出行,也被这条河挡住了。村民委员会在讨论之后,决定在王大伯家门前的河上造一座桥。”教师长舌情境后,展示了几组桥的照片,引导学生认识多种类型、结构的桥,欣赏这些兼具实用性和美感的建筑。此后,教师趁机提出任务:“大家刚才欣赏了各种各样的桥,请你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帮助村民委员会,在王大伯家门前的河上造一座桥。在大家给出设计方案后,我们再来比一比,谁是最佳设计师!”

(二)联系经验,猜想假设

猜想是思维延伸的起点,是探索真理的开始。在引导学生开展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给出理性猜想,对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测。理性猜想是有依据的猜想,是根据已有知识、方法、经验作出的猜想,而不是毫无根据的想象,也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在引导学生猜想、假设的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此前创设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情境中的问题,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并积极地参与讨论,以找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

在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提出“造桥”任务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桥的认识讨论“准备造什么桥”以及“为什么造这种桥”两个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后,有学生主动表示:“我觉得村民委员会应该造一座平板桥,因为平板桥的桥面平坦,便于人和车通行。”也有学生表示:“我觉得村民委员会应该造一座拱桥,因为拱桥有较大承载力,即便很重的车辆在桥上行驶,也不会导致桥断裂。”还有学生说:“我觉得村民委员会应该造一座斜拉桥,这种桥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坚固、承载力大。”听了学生的想法,教师一面称赞学生的发言,一面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同学们的想法真多,而且大家也提出了造桥的理由。不过,在这么多种桥中,你们觉得哪种桥的承载力最大呢?”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积极地开展讨论。讨论过后,大多数学生猜测拱桥的承载力最大,平板桥承载力最小。也有一部分学生猜测斜拉桥的承载力最大,平板桥承载力最小。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进入验证猜想的环节:“那么,我们到底怎么知道哪种桥的承载力最大呢?”

(三)小组合作,制订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好的计划可以为后续的行动导航,从而提高行动的成功率。在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猜想之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精心制订实验计划,认真设计实验方案。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实验计划的制订者常常是教师,学生只是实验计划的执行者。然而这种方式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发展。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应当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计划。

在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没有在提出操作建议后,立刻把材料发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先组成学习小组,讨论实验计划。为了方便学生制订实验计划,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造哪种桥”“造桥需要哪些材料”“怎样造桥”“如何分工”等问题展开讨论,并画出桥梁设计图稿,写出简要的造桥步骤。在学生汇报桥梁设计与建造计划后,教师才让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动手制作。

(四)留出空间,实践探究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原则,确保学生有机会经历实践探究的全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扎实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充分发展科学核心素养。

在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学生顺利制订实验计划之后,给学生提供了纸板、棉线等材料,让学生动手探究不同类型桥的承载力。在学生制作桥梁模型的过程中,教师在班级内来回走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操作,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既有机会锻炼实践能力,又能顺利完成任务。

(五)展示测评,改进提升

学生的探究实践可能不会一次成功。教师要接受学生做出的粗糙作品,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完善作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展示作品、分享经验,然后邀请学生评价彼此的作品,最后帮助学生根据他人的评价意见进行反思,找到合适的路径完善作品、提升自我。

在以“我是桥梁设计师”为主题的小学科学项目化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学习任务后,组织了展示交流活动,并带领学生测试各个小组制造的桥梁模型的承载力,评估这些桥梁模型的质量。通过测试,学生得到答案:斜拉桥的承载力最大,拱桥的承载力居中,平板桥的承载力最小。教学没有到此结束,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反思与改进、优化和创新。在这一研讨环节,学生最终得出结论:王大伯家门前那条河的河面跨度较小,村民委员会没有必要造斜拉桥,可以选择承载力居中的拱桥,为了方便车辆行驶,村民委员会可以建设上方平整、下方为拱形的桥,方便车辆通行,同时增大桥面的承载力。

参考文献:

[1]高潇怡,喻娅妮.关注项目式学习中的驱动性问题[J].中国教师,2020(7):51-53.

[2]曾祥琼,蒲秀秀.大概念统整下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策略:以《确定位置》一课为例[J].教育视界,2021(11):12-16.

猜你喜欢
开发路径项目化学习
STEM教育视野下信息技术学科项目化活动设计与思考
数学“项目化学习”与“STEAM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社会资本视角下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路径探析
“卓越校”建设背景下高职大学生非专业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江苏教育(2017年1期)2017-03-10 19:25:34
现代化背景下壮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研究
武术研究(2016年9期)2016-12-15 22:07:29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考试周刊(2016年55期)2016-07-18 07:12:48
城乡统筹背景下旅游产业集群式开发路径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0期)2016-07-18 05:22:39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