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情景】延时服务结束后,班主任孙老师发现小王一个人坐在教室里,满脸是泪。孙老师赶紧问她怎么了。小王说不论自己考得好或不好都没法让父母满意,父母只希望小王按照他们的想法来:作息时间精确到每分钟,饮食精确到每个品种,交友也要听他们的。看着小王无助的样子,想想初三开学以来,小王的父母几乎每天都会焦虑地给他打电话,孙老师陷入了沉思……
【关键词】家校共育;家庭教育;亲子沟通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0-0060-02
美国作家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在《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一书中指出,我们应该处于配角地位,而不是主角,因为这出戏的舞台中心属于孩子。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关怀者、家庭教育外显状态的观察者,应适时介入、适当阐释、适切建议,指导父母从舞台中心退至后台,默默保护,关键时刻全力支持,给予孩子爱与力量。
一、理解,看清问题本源
第一,无处安放的“教育焦虑”。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充满高期待;另一方面,攀比心理及剧场效应使得家长无形中将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情景中,小王父母全身心投入对小王的教育,生怕错过每一个“启智黄金点”。他们全方位介入孩子的生活,担心孩子时间管理不当影响睡眠,担心孩子饮食不当影响身体健康,担心孩子交友不慎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众多“可能”因素,让他们在过度参与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需求。初三学生有社交需求、成长需求、归属感的需求。家长无意识地成长“阻断”,打压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容易使孩子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泥潭。
第二,复制粘贴的“清单育儿”。自媒体时代,育儿视频和教育经验分享层出不穷,成功的案例成了父母争相效仿的榜样。陷入育儿困境的父母试图将每一个“成功”的育儿模板折算成一张清单,并复制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从衣、食、住、行到学习、交友,竭尽所能为孩子提供周到细致的“照顾”,让孩子在自己设定好的蓝图中稳步前进。稍有偏差,这些家长就开始紧张。
二、对话,搭建沟通桥梁
1.学会“看见”
第一,“看见”孩子。父母在育儿过程中的“想当然”已无形中成为阻碍亲子沟通的一座高山。对一些家长而言,教育孩子更多是通过父辈教养方式迁移、同辈群体交流、网络媒介经验学习等途径获取的不够完整的认识。这些学习固然重要且必需,但更为重要的是需要通过互动、观察、反思来不断促进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对于情景中的情况,班主任可通过家访走进学生的家庭,肯定家长无条件付出的同时,引导家长关注小王个性化的发展及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与家长一起翻看小王的成长相册,引导家长关注小王身心发展的变化;询问小王成长趣事,引导家长关注小王悄无声息的改变;解读小王的情绪起伏,引导家长明白小王渴望的“情绪价值”本质是对“爱与接纳”的渴求。
第二,“看见”他人。班主任可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小王及同伴们的生活,通过家长之间的对话互动、家校之间的讲座交流、学生之间的内心独白等一系列活动,让家长意识到孩子的个体独立性,认识到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或已然形成,需要在尊重中对话、在平等中交流。当小王的父母听到其他家长的分享交流时,会发现换种视角看孩子、换种方式陪孩子、换种模式与孩子对话,效果远胜于现在。
2.保持分寸感
独特的孩子需要理性的家长,平凡的孩子需要宽容的家长,焦虑的孩子需要松弛的家长。不难想象,在家庭生活中,小王父母的“关怀备至”让小王压力倍增,班主任应保持和家长的互动,用专业知识引导家长和孩子开展良性沟通。
好的亲子关系一定要有分寸感。初中生的独立性和学习能力都在逐渐增强,他们更喜欢和教师、同伴平等友好地开展对话,喜欢独立地组织、开展一些活动。他们的自尊心增强,渴望获得来自成人的尊重与理解。显然,案例中的小王缺少这些“自由”成长的机会。在家庭生活中,班主任可引导小王的父母在具体的事例中尊重小王的隐私,把生活琐事交给小王自己安排。班主任应该及时提醒家长重视青春期孩子对自主管理的渴求,尝试相信孩子的选择,遇事多倾听、少建议。这样的亲子相处方式才能让爱循环起来,让亲子双方都得到滋养。
班主任的适时介入能够助力亲子关系更上一层楼,父母每一次的适当放手都会成为孩子成长起航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