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0-0088-03
一、教育背景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八年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逐步增强,对于新鲜事物和未知领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能让青少年增强文化自信、拓宽视野、培养创造力。通过非遗文化的传承,青少年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情感方面: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行为方面:激励学生用实际行动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奋斗。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准备图文素材,制作相关视频及PPT,准备便签。
学生方面:查找“扬州非遗文化”的资料,准备剪刀或刻刀。
四、实施过程
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积淀和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是我们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扬州成功地举办了第23届旅游节。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感受扬州之美,找一找里面的文化遗产元素。
看一看:扬州城市宣传片《烟花三月》。
(一)我眼中的扬州非遗
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成的,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文化遗产的概念。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非遗文化。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课前搜集的扬州非遗项目吧,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交流展示。
预设1:扬州的漆器……
预设2:扬州的灯彩……
预设3:扬州的雕版印刷……
预设4:扬州的剪纸……
教师小结:不论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还是栩栩如生的扬州刺绣等,与流淌千年的古运河一道,汇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动人画卷,构成了扬州特有的人文底蕴和城市个性。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开幕式上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直观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课前的小调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了解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容,明确传承的内容。
(二)我和非遗零距离
教师:扬州有省级非遗项目300多个,国家级非遗项目20个,世界级非遗项目4个。
PPT出示扬州四大世界非遗项目:扬州古琴、扬州雕版印刷、扬州剪纸和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学生交流前三项技艺入选世界级非遗名录的理由。
预设1:古琴音乐所追求的和谐,体现了广陵派琴家崇尚“清微淡远”的同时又追求“洒脱畅扬”的情趣。
预设2: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预设3:剪纸与生活紧密相连,线条清新流畅,构图精巧雅致,有很强的审美趣味。
教师:一个小小的包子又是以什么样的价值征服世界的呢?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下面的视频中找到答案。
播放富春茶点制作视频。
学生交流。
教师:传统的面肥发酵技术、面点成形技术、制馅技术,惟妙惟肖的筵席点心,包子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做一做:手工剪纸。
学生讨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观看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非遗传承的意义;现场剪纸拉近学生和非遗文化的距离;课堂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为什么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传承文化寻榜样
PPT展示:扬州昆曲传承人“85后”陆广飞,清曲传承人“95后”范文焘,通草花传承人“95后”王蕴玉的传承故事。
唱一唱:学生演唱《杨柳青》。
悟一悟:从这些传承人身上,你懂得了什么?
听一听:现场聆听彭月姐姐表演评话《武松打虎》。
PPT展示:彭月,2007年出生,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2023届毕业生。10岁开始跟随老师学习扬州评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评话传承人。她的评话很受观众喜欢,在累计近500场展示中,她全力以赴,担负起传播非遗文化的责任。
出示任务卡:扬州是我们的家乡,为了让扬州非遗文化被更多人知晓,我们该怎么做呢?
学生交流。
师生同倡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为了使文化遗产与时代同行,为了实现民族复兴、文化复兴的共同愿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传承非遗,弘扬传统。
倡议人:×××
【设计意图】德育过程中一定要将“知情意”落实到“行”这一环节,通过青年非遗传承榜样的事迹,让学生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把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小结: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让我们手牵手,共同保护文化遗产,心连心,共创美好家园。
五、活动延伸
参观非遗博物馆,零距离接触非遗文化。
出一期非遗文化主题手抄报。
六、班会反思
主题班会课应遵循立德树人的总体目标,摒弃孤立的学科意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达成教育目标。本节班会以学生为主体,在听说做唱中让学生领悟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一,主题突出小而实。一节班会的时间有限,小而实的主题更容易实现教育意图。本节班会课的教育关键词是非遗、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这个话题较大,处理不好会很空洞,所以我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口,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第二,内容丰富多元化。本节班会通过看一看、做一做、唱一唱、听一听等环节,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设计过程中,看视频、讲故事、动手体验等形式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第三,学生参与度高。能让学生参与整个活动过程,就能达到“自我教育”的最佳效果,从“我眼中的非遗”到“我和非遗零距离”再到“人人争做传承人”,学生全员参与。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都在思考、讨论、交流,在活动体验中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自信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节课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做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做文化宣传的传承人。在今后的教育中,我还会进一步和学生剖析与探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将本次班会的目标继续巩固、延伸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