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汉字文化;文化自信;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0-0084-04
一、教育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汉字是文化自信中不能缺少的教育内容,是中华文明传承的物证,也是中国文化最基础、最直接的载体。学习和了解汉字文化,可以帮助学生传承并弘扬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汉字书写基础。然而,由于手机、电脑的普及,部分学生认为汉字书写没有必要,对于汉字文化缺少正确认识。我班部分学生升入六年级后,书写质量明显下降,多数学生难以做到“提笔即练字”。基于此,我组织并召开本节主题班会,为学生“提笔即练字”注入动力,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中的中国力量。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让学生了解汉字蕴含的文化、内核及创新之美。
情感方面:引导学生感受汉字中的中国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行为方面:引导学生从当下出发,写好汉字,主动承担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准备信封、汉字卡片,制作PPT。
学生方面:准备书法创作、书签制作的工具等。
四、实施过程
(一)体悟汉字中的中国审美
1.方正之间的文化之美
议一议:教师出示一封手写信,引导学生围绕字迹展开讨论。
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就“坚持练字”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析统计结果。
访一访:根据统计结果,寻找不能坚持“提笔即练字”的原因。
教师:写好汉字究竟重不重要,我们到底要不要写好汉字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来看看汉字究竟有多美。
(1)萃图成字,感起源之美
教师播放汉字起源动画视频。
学生分享感受到的汉字之美。
学生赏析同学的手绘甲骨文画作,采访作者的创作意图。
(2)源远流长,感演变之美
情境展示。班级小书法迷展示汉字的演变过程。
作品欣赏。展示一组书法作品,并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汉字是唯一形成书法艺术的文字,也是绵延千年而从未中断的历史,更承载着方正之间的文化之美。
2.方正之间的内核之美
(1)议一议
教师引导学生看汉字卡片,议一议“孝”字的内核之美。
学生1:“孝”字上面是一个“老”字,下面是一个“子”字,就像一个孩子在搀扶着老人。
学生2:“孝”字看着像两个人在互相搀扶。小时候,老人搀扶着孩子;长大后,孩子搀扶着老人。
(2)唱一唱
学生拼一拼信封内的汉字,发现老师所给的汉字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
学生齐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歌,进一步感受汉字的内核之美。
教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这就是方正之间的内核之美。
3.方正之间的创新之美
教师出示江苏13个大市的汉字名片,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汉字名片及原因,感受汉字的创新之美。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汉字独一无二的表意性使它能根据地方特色及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展现汉字的创新之美。汉字的创新之美不仅体现于此,还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一种新的潮流,深受大家的喜爱。生活中,你发现这种汉字时尚了吗?
学生从衣、食、住、行4个方面分享汉字新时尚。
教师小结:汉字之美亘古不变,美在文化,美在内核,美在创新,亦美在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设计意图】以同伴手绘创作、情境展示、议一议、唱一唱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分别从汉字的文化、内核、创新三个维度,让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感受汉字中的中国审美,激发学生对中国审美的认同,增强其文化自信。
(二)感叹汉字中的中国力量
1.汉字中的中国力量
信息技术教师讲述汉字小故事:第一台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信息革命。于是,一批中国科学家和语言学家开始专攻汉字信息处理技术。1985年,由中国科学家王选领衔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大获成功,被誉为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古老的方块汉字在中国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在信息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学生交流感受。
教师小结:汉字中的中国力量令人赞叹,汉字就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2.汉字向世界传递中国力量
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有关汉字部分的视频。
学生分享感受。
学生1:听到美国电视台转播员评论“难以置信”时,我感到非常骄傲、自豪。
学生2:开幕式中选择了用汉字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说明汉字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学生3:视频中反复出现“和”字,说明“和”就是我们向世界传递的中国力量。
教师:你知道“和”字之中蕴藏着怎样的中国力量吗?
学生讨论。
教师:同学们,从北京奥运会到冬奥会,再到杭州亚运会,我国承办了这么多次盛大的赛事,这就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每当此刻,我都会想到一个人——刘长春(第一位正式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
学生朗读刘长春先生的话。
教师:你对“和”字有没有新的感悟?你在最近哪些热点新闻中,见过哪些传递“和”的力量的汉字。
学生1: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几个汉字,说明我们现在强大了,可以举办这样的赛事,同时我们也欢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
学生2:我想到我们看的天宫课堂。天宫是中国人建的空间站,在此之前的国际空间站是不允许中国人进入的。国际空间站即将退休,但我们并没有不让其他国家的宇航员来我们的空间站。不过,他们进来都要先学中文,因为天宫中所有按键都是中文。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和”的力量,是自身强大,是和谐共进。
教师小结:和,一个简简单单的汉字背后是无数中华儿女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向世界传递的中国力量。
3.汉字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教师出示“昆仑、玄武、麒麟、盘古、鸿蒙、北斗、灵犀”等汉字,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些汉字的认识。
学生交流。
教师讲述“鸿蒙”系统背后的研发故事。
学生1:“鸿蒙”是开天辟地的意思。我觉得华为用鸿蒙命名也代表这一系统的开发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
学生2:“鸿蒙”有大家一起团结合作,突破困局的意思。
学生3:“鸿蒙”就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教师小结:鸿蒙意为开天辟地,华为意为中华有为。这些简简单单的汉字背后,是国家的支持,是企业家们的精神,更是中国力量的体现。
【设计意图】通过讲故事、情境诵读、观看有冲击力的热点新闻,层层递进,让学生感悟汉字背后的中国力量,引发学生对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国文化产生深切的自豪感。
(三)担当汉字背后的中国责任
1.遇见汉字,知大国担当
导入:汉字的背后不仅有中国力量,还有大国担当。
教师结合视频、图片等介绍“一带一路”“碳达峰”“中国援助”等汉字中蕴含的中国责任。
学生谈感悟。
教师提问: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你认为自己能为这份责任与担当做些什么?
第1组:我觉得汉字不仅外形美,内涵更美。我想为班级、学校设计汉字名片。以后,我一定会写好每一个汉字。
第2组:我觉得每一个汉字背后都很有力量,所以我必须要写好汉字。
第3组:这些汉字让我了解到汉字背后的大国担当。我也要承担起这份责任,练好书法。
教师小结: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汉字中有中国责任。作为中国人,必须写好汉字!
2.多元活动,表白我的国
情境导入:一撇一捺,泱泱华夏,唯我中华,如此博大。一提一按,方为有法,万里丹青,留在笔下。马上就要到国庆了,你想用什么方式来为祖国母亲庆生?
学生交流。
学生现场体验创作书法扇面、剪纸、制作书签等活动,用作品向祖国母亲表白。学生利用课堂上制成的作品布置教室,为祖国母亲庆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汉字的中国审美,见证了汉字背后的中国力量,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更要承担起汉字背后这份沉甸甸的中国责任,不断开拓创新、奋发图强。
【设计意图】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通过让学生畅聊感悟,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承担起中国责任。同时,让学生用课堂上创作的作品布置教室,可以发挥环境育人力量,以无声力量浸润有形成长,延展班会育人效果。
五、活动延伸
“翰墨飘香”21天打卡活动。
“汉字推广大使”评选活动:每月进行班级评选,并通过班级公众号推送,讲述“我与汉字的故事”。
“书香家庭”创建活动:布置一个家庭汉字文化角;观看一部汉字类纪录片,如《“字”从遇见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参观一次汉字书画展或博物馆等。
六、活动反思
1.以汉字溯文脉之源
本节班会课的主题为“弘扬文化自信”,我以学生熟悉的“汉字”为切口,设置了“体悟汉字中的中国审美”“感叹汉字背后的中国力量”“担当汉字背后的中国责任”三个环节,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立意高远。
2.以汉字通自信之路
主题班会是全班的活动,是全班学生锻炼、成长的舞台。在本节班会中,我在每个环节中都设置了不同形式的小组讨论,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实现了思维的碰撞、能力的提升。同时,我坚持儿童立场,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班会中,我创设了多元活动渠道,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向祖国表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以汉字践自强之志
本节班会的三个环节从学生的身边事展开,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感悟汉字中的中国审美、中国力量及中国责任,从而增强其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自强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