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路径探讨

2024-12-02 00:00:00蒋燕王兵寇尚乾唐雪峰刘婕
高教学刊 2024年36期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摘"要: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产教融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需要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驱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起点创新;构建长效机制,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标准建设;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改革实践教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效率育人;夯实师资队伍,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实施。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路径;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02-04

Abstract:Appli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aimtocultivatehigh-qualityappliedtalents,andtheintegrationofindustryandeducationisthemainchannelfortrainingappliedtalents.Inviewoftheexistingpracticalproblems,asappli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weneedtofurtherimprovethetop-leveldesigntodrivethehigh-levelinnovation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school-enterprise.Weshouldbuildalong-termmechanismtosupportthehigh-standardconstruction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Andweshouldimprovethecurriculumsystemtopromotethehighdevelopment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Finally,weshouldreformpracticalteachingtopushforthehigh-efficiencytalentcultivation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reformpracticalteachingtopushforthehigh-efficiencytalentcultivation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school-entercooperation.Weshouldalsostrengthentheteacherteamtoensurethehigh-levelimplementationof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and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Keywords:applied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dustry-educationintegratio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path;mechanism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导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产业与高校的双向互动与合作,是高校与产业实现共赢的重要举措。产教融合从宏观层面上讲,是实现教育与其他产业结合,从中观层面上讲是实现校企多元主体合作,从微观层面上讲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短板和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拓展视野、放大格局,统筹政府、高校、专业、企业和师资“五位一体”,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塑造成为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地方能力的强劲推动力。

一"完善顶层设计,驱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起点创新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涉及面广、利益关联大,是具有全局性的协同育人与创新体系,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学校内部各单位(部门)需要协调一致。因此,完善质量标准、制度体系和考核指标体系,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根本前提。

(一)"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质量标准

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线,使之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方面,作为有机整体,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统筹协调各方,一体化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考核、教学管理、实习实训与实践能力培养等环节。当前,各高校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无据可依、操作无序,缺乏的是“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规范化参考指标,因此,要科学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环节的质量标准,重点在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建设等环节制定基于产教融合的具体指标,并将其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标准体系之中,形成上下一体、纵横贯通、逻辑分明、层次清晰和能够有效实施的质量标准体系,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重要参照。

(二)"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地方政府、高校、行业产业企业各方责任明确、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当前的政策性文件比较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一些高校在产教融合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刚性的制度性的支持,各方配合不力,由此形成产教融合高校“一头热”的现象,行业产业企业的动力不足。因此,要推动地方立法细化产教融合[1],根据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性文件,完善地方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细则,制定和优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性文件的形式,厘清校地企各方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做到职责分明、推进顺畅和互相促进。在政府层面出台宏观的制度性文件的基础上,学校和行业产业企业应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细化目标任务举措,明确推进路径、评价考核办法及激励措施,为顺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保障。校内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要完善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做到分工明确,协调一致,互相促进,有序推进。

(三)"优化现代产业学院的评价与考核指标

现代产业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纽带和桥梁,现代产业学院承上启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必要中介和有效衔接。要充分发挥好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一是优化课程学分置换办法。现代产业学院主要设置实践类课程,应对接好人才培养目标,做好专业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明确实践类课程的学分置换,为学生提供合理可行的选课方案,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二是优化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办法。将教师在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工作量进行合理评估与折算,切实做到客观公正评价,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推动现代产业学院高效运行。三是优化教育资源整合与使用。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整合学科专业、产业行业企业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布局优化体系,做好资源模块之间的有效衔接,提高资源开发力度与使用效率。四是优化教学运行。加强行业产业企业与各专业之间的对接与协调,完善对现代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规范与管理,明确各环节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教学评价与考核的导向作用,切实做到提质增效。

二"构建长效机制,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标准建设

顺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关键在于通过构建校地企之间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地方政府、学校、行业产业企业等相关主体之间的有机互动,从而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办学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机制方面的改革与建设。

(一)"构建协同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不协调的问题

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主体应通力合作,共同构建开放、协同、共享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2],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合理匹配校企合作的层次。一个行业中,既有骨干企业,也有中小微创新型企业,同样,高校也是如此,有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也有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作为应用型高校,应按照优势专业对应区域龙头企业、特色专业对应特色产业、一般专业对应中小微企业的格局推进校企合作,同时,应按照由区域向周边逐步辐射的顺序依次推进。二是要科学设计校企合作的内涵。政府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实施产教融合的直接动因莫过于新常态下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3]。围绕“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用型高校要充分协调好校地企三方利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任务,针对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企业对人才、技术和服务的需求,加强与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精准对接双方需求,明确校企合作的方向、路径、举措,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具体内容,全面加强资源整合与优化,拓展办学资源,提升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的能力。三是要全面驱动校企合作的实施。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一纸合同上,关键在协同推进。校企双方要加强参与和互动,在合作的方向、目标、任务、内容、形式、举措和手段等方面不断加强沟通,不断寻求新的契合点,将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科技研发结合起来,将企业的生产效益与办学效益结合起来,实现校企联合共建实践育人体系与科研基地(实验室),共同推进人才培养、科技研发。

(二)"构建联动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不充分的问题

一是学校、企业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并建立常态化的信息沟通机制。校企双方均应设立专门机构——校地合作处,作为负责校企合作的专门性管理机构,统筹校企合作有关事宜,双方定期进行有关合作的交流和沟通,保障双方的信息共享及合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学校、行业产业企业需要加强对话并建立动态化的需求交流机制,确保双方的供给平衡和合作的适时调整。行业产业企业应及时地将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情况向学校发布,学校应对接行业产业企业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科技研发导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三是学校、企业需要联合参与并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共育机制,确保双方的资源共享和合作的效果效率。学校和行业产业企业应共同拟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企业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联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师资队伍,共同推进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提高校企合作的高产出、高效益、高水平。

(三)"构建共赢机制,解决校企合作不主动的问题

深入推进产教融融合校企合作,需要健全产教融合制度,保障各方主体利益[4]。推动产教融合各主体在利益达成方面实现共赢,从而激发各方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一是针对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为企业注入“获得感”。行业产业企业动力不足,不愿意投入资金,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制约校企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此,学校需要重点关注行业产业企业的真实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卡脖子”技术进行改革创新,真正做到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为企业解难题、破思维、促发展,以真实、高效和便捷、一流的服务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明确校企合作的利益分配原则,做到客观、公正地进行利益分配,提升合作双方的满意度。切实让企业从根本上享有“获得感”,从而使企业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合作的主动性和参与率,主动增加投入。二是针对教学单位激励不足的问题,为教学单位注入“实惠感”。教学单位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单元,教学单位积极性的发挥与否,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针对教学单位主动性不够的突出问题,学校应重点加强对教学单位的引领和激励,在资源、经费、政策方面向校企合作倾斜,鼓励教学单位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推进校企合作。要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审、教师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推动广大教师献计献策,积极主动参与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科技研发融入行业产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提高教师的参与度、融入度、契合度。

三"完善课程体系,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质量发展

课程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和纽带,是影响和制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产教融合课程系统性与协调性不够的突出问题,聚焦高质量发展,产教融合应解决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需求脱节问题[5],实现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需求的互相融合与促进,构建与完善“能力型”“实践型”课程体系,提升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一)"完善“能力型”课程体系

突出专业能力和应用能力,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能力型”课程体系。一是简化课程结构。针对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弱化普适性、理论性课程的教学,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将过多的、繁琐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合理优化,提炼专业能力,以专业能力为导向、以专业应用为主线,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构建内容简化、结构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二是优化课程布局。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任务,将专业能力培养置于重要地位,按照“四新”建设和“T”字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体现文理渗透与专业互补,整合课程资源,构建多层次立体化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多层次、立体化设置,促进产教融合模式创新实施[6],打破传统单一化、平面化、封闭性,以单纯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和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提高课程在“能力型”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夯实“能力型”课程的教学、评价与考核。

(二)"完善“实践型”课程体系

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提升实践能力为侧重的“实践型”课程体系。一是将专业课程向产业延伸。加强校企联合开发与共建课程,吸引行业产业企业参与专业课程建设,将产业知识、能力和技术融入课程内涵、深挖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践育人元素,拓展课程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理顺实习实训实验环节,做到前后衔接与互相促进,提升实践教学育人质量。二是将专业课程向应用聚焦。紧跟行业产业发展趋势,根据产业升级与数字化转型新要求,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发展情况,适时调整课程体系、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工作进度与工作内容,适当调整理论教学计划,为学生进入企业实践教学提供便利。将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成绩作为实践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实现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自生产实践和行业产业企业技术需求,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

四"改进实践教学,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效率育人

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开拓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重要桥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线和目标在于提高实践教学育人质量和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着力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需要的产教融合一体化教学模式,及时调整实践教学方案、促进学科之间互融发展[7]。应以行业产业企业制定的岗位标准为参照,改变传统“重学术、轻实践”的观念,重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体系,与行业产业企业共同制定基于实践能力的培训方案,让学生参与到行业产业企业的生产线、岗位工作之中,培养务实创新、服务基层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一要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关键能力为目标,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教学、实习体系,明确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能力提升功能,如课程类实践(实验课、实训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实习类实践(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重点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此,要借鉴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基本经验,建立体验认知型、教学实践型、生产工作型现代学徒培养制度,形成实境、实战、实体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8]。二要加强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衔接。实践教学各环节、各阶段应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连续性的,应用型高校为创新设置实践平台可从校内完善实训平台以及校外建设基地两方面来进行[9],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实践平台,整合校内校外两方面的优势资源,在此基础上,强化实践教学各环节之间的有序衔接,发挥实践教学育人的整体功能,要科学设计系统推进。如大一阶段应主要开展认识实习、基础实验,大二阶段应主要开展专业课课程设计、综合实验,大三阶段主要开展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大四阶段主要应开展毕业实习、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按照各类实践教学的功能、目标,将各阶段的实践教学连点成线、绘线成面,从而使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五"夯实师资队伍,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实施

师资队伍建设应对标产业岗位的需求,要对接产业岗位需求,确立师资队伍建设标准[10]。因此,夯实基于岗位需求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水平实施的关键。为此,一要强化生产实践培训。积极构建符合产教融合的教师队伍认定与考核标准,将唯学历、唯论文的“学术型”考核模式向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社会服务兼顾的“实践型”考核模式转变,将教师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发展方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机结合,将对教师的评价考评、激励机制、绩效分配向“应用”导向转变,鼓励、支持在职教师深入产业一线接受实践锻炼,将企业锻炼的经历、效果作为教师常规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提高在职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二要加强校企人才资源的整合。建立学校与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任职机制,实现人才“双向流动”,遴选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兼课”“企业导师”“驻校工程师”“客座教师”等多种形式参与人才培养任务,充实、优化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构建“实践型”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的实践育人质量水平。三要实施项目引领。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构建校企人才联合参与科研团队的机制,推动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使教师了解产业需求,提高技术应用和技术研发能力,使企业人员了解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实践育人的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抓手和根本途径。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全面实施校企合作,不仅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改革发展的根本导向,而且也是应用型高校“换道超车”的重要举措。要推动将行业产业企业需求更好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能力,将应用型高校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用技术研发的主力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荣国丞,张祺午.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深化产教融合的基本经验与创新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33):26-29.

[2]王钧懿,陈露,梁泽浩.产教深度融合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共生关系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4(13):7-15.

[3]杨勇军,杨新荣.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J].继续教育研究,2024(4):92-97.

[4]张守波,苏贺新,张彤.“产教融合”在高校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探索[J].黑河学院学报,2023,14(4):88-90.

[5]吴秋玲,阎浩.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型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以信息隐藏技术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27):155-157.

[6]肖荣辉.政校企协同视域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路径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41(5):143-148.

[7]郭治谦,李芝沂.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研究——基于产教融合模式的综合考量[J].社会科学论坛,2024(5):175-185.

[8]覃川.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内涵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路径[J].铜仁学院学报,2024,26(4):48-54,72.

[9]郭坤.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山西省D大学机械专业为例[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23:74.

[10]莫家业,刘芬霞,张校锋.现代产业学院视角下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型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探究[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3(6):65-73.

基金项目: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立项课题“新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XJYX2024B07)

第一作者简介:蒋燕(1987-),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钒钛新材料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以及产教融合方面的管理与研究。

*通信作者:寇尚乾(1968-),男,汉族,山东新泰人,硕士,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应用型高校改革与发展。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24

猜你喜欢
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7:23
应用型高校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优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06:05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计算机教育(2016年7期)2016-11-10 08:10:13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7:24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10:04:53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31:43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