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用”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4-12-02 00:00:00苑丽霞冯玉杰冀爱青李平高爱保
高教学刊 2024年36期
关键词:产学研用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摘"要:“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校落实“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重要职能的具体举措,结合目前国内外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分别从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考核评价机制方面提出改革思路,为探索高等学校在“产学研用”背景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关键词:“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生物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73-04

Abstract:Thecollaborativecultivationofappliedtalentsthrough\"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isaspecificmeasureforuniversitiestoimplementtheimportantfunctionsof\"scientificresearch,talentcultivation,andservingsociety\".Basedonthe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biotechnologymajorsbothdomesticallyandinternationally,reformideaswereproposedfromtheaspectsofteacherteamconstruction,internshipandtrainingbaseconstruction,diversifiedtalenttrainingprograms,andassessmentandevaluationmechanisms,toprovideideasforexploringthecultivationmodeofappliedtalentsinbiotechnologymajorsinhighereducationinstitutionsunderthebackgroundof\"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

Keyword: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application;appliedtalents;trainingmode;Biotechnology;teachingreform

2024年全国两会指出,创新驱动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中之重,而创新驱动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掌舵者,如何发挥高等教育的引领作用,是高等教育工作者首先在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形成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深度融合的复合型技术体系。高校教育要坚持面向市场,突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科学研究的应用性、服务社会的有效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其中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成为研究的热点。建立协同创新模式培养应用型社会人才是新时代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求,发挥“产学研用”协同作用、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创新驱动战略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探究“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一"生物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共计2868所,1308所本科学校和1560所专科学校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华东七省835所高校在全国占比29.11%,而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高校数量相对较低,分别为9.03%和8.54%(图1、图2)。同时,设立生物类专业(包括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等专业)的高校在全国高校中占比18.51%,其中华北地区占比高达25.12%,占比最低的西南五省也有14.36%(图3、图4)。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高校毕业生达到1179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内卷”加剧与行业变革的现状下,当前大学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就业,从事生物技术及其延伸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也可以在医药、商检、食品、农林、环保和园林等企业或事业单位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应用研究和行政管理等系列工作。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难,尽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高达十万,但很多企业依然招不到满意的生物专业人才。这就需要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高校对培养模式重新审视,深入调研,大胆改革,以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的人才。生物技术专业在“产学研用”方面目前还未能协同合作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和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图1"全国不同地区普通高校分布情况

图2"全国不同地区普通高等学校分布占比情况

图3"全国不同地区设生物类专业普通高校分布情况

图4"全国不同地区设生物类专业普通高校分布占比情况

(一)"高校教师队伍不均衡

这几年随着博士毕业涌入市场,高校生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历史新高,部分高校教师博士化率高达100%,整体推动了生物技术的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很大程度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教学和科研团队成员缺乏多元化,绝大多数博士都是从一所高校走进另一所高校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缺乏社会实践的机会和企业锻炼的经验,不太了解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能充分地传授应用型知识和技术,在培养学生应用型技能方面也会稍有欠缺。

(二)"高校评价体系不全面

大部分高校犹如远离真实市场的象牙塔或世外桃源,校内管理人员、在教学科研一线岗位工作的教师和全日制学生长期处于教育的封闭独立王国中,没有深入了解市场的人才需求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且对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缺乏高度的认同和积极的驱动。在绝大多数高校的年终考核环节和职称评定环节中,考核内容更多以可以量化的教学工作量、主持的国家级或省级项目、发表的中英文论文、国家专利及其转化、获奖成果等为主。校企“产学研用”协同培养人才的工作没有成为教师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审和评优表彰方面也无优先对待,结果致使高校教师不会将自己部分时间和精力主动投入到校企合作的实践工作中。同样,对学生的整体考核也具有明显的公式化特征,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在很多教学环节中也是属于被动接受者,缺少多元化多角度的评价,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力不足,很少全力以赴真正投入到校企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培养的实践工作中。

(三)"人才培养方案不完整

多年研究发现执行的每版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照顾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鼓励部分本科生甚至全班考研,有的高校研究生报考率高达93%,因此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更倾向于理论教育,尤其是考研的几门主干课程,实践实习环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投入不足。如晋中学院生物技术专业2021版培养方案,总学分165,其中课堂教学学分115,实践教学总学分50(集中实践29、独立设置实验12.5、课内教学实践8.5),占专业总学分30.3%;必修课程学分118,选修课程学分47,选修课程学分占总学分28.5%。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职业能力教育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比分别是30.0%、46.7%、5.8%和17.5%。在校学生与专业对口的相关企业没有太多的交流机会,因此学生不了解企业所求岗位所需,企业也招不到所需要的理想型人才,导致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避开就业之路从而考研继续深造,殊不知,就业才是学生的最终归宿。

(四)"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

有的高校本科生实习主要是以参观考察生产企业的形式进行,以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产品属性为目的;还有的实习以联合开展项目研究为主;极少深入企业生产或研发一线开展调研,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以及熟悉企业的生产管理,学校与实习实践基地之间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强,多数企业常以人员流动性大、实习考核任务重、学生食宿条件要求高,以及技术保密、交通安全等原因不接受学生赴企实习,造成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不稳定,实习实训考核结果取决于企业签字盖章,实习实训过程流于形式。同时也存在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对实习实训环节重视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等问题,学生的实习实训实际情况与预期效果反差较大,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构建“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服务社会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

优秀的教育者是培养和塑造优秀学子的基础和保障,有效引导是学生成长的催化剂。根据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一方面在本土教师队伍基础上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加强在编教师的在岗教育学习,根据“产学研用”校企合作的具体需求,推进高校与高校之间交流合作,鼓励教师外出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后或进修学习,提升专任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推进高校与企业之间高度合作、深入交流和互相学习,拟定校企交流工作制度,养成校企交流工作惯例,提倡和鼓励教师以集中或分散的不同方式定期到企业工作和服务。另一方面,打破职称和学历的制约,按照业绩考核,长期引进或不定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相关工作,择优聘用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开发能力、生产创新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的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加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强化人才服务能力。

(二)"加强校内外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用以顺利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项目、参与老师们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以及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形式提升实践技能。为进一步满足本科教学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要加强和拓展生物技术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特别要加强与当地园区龙头企业在实习实训、教学资源共建、学生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可以通过共建食堂、共建公寓、共建多媒体教室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晋中学院与晋中宏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省平遥牛肉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思慕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汾酒等当地一批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三)"制定应用型人才的多元化培养方案

“产学研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想卓有成效,必须从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着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化发展。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框架,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晋中学院生物技术专业采用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满足当前生物学专业的就业需求,制订出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科生实施“三个一”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一”是指教学环节,第二个“一”是指实习环节,第三个“一”是指开展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

教学环节要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在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必须打破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把国际最新的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传给学生,提升实际案例分析的比重,将理论知识和技术与具体案例有机融合。比如通过中国大学MOOC和学习通等网络在线平台开设在线开放课程,并在教学环节加入开放式合作项目和探索性选修课程。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相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深入专研和交流沟通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

实践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必要环节,本科生实习实训环节试行“5+1+2”模式,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实习时间点,另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实习时间量。5是指学生在学校完成5个学期的理论学习之后,开始为期1个学期的实习,通过实习了解“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真正的供需关系,随后在大四的2个学期里进行调整和优化,本科的所有选修课程大多集中在第7、8学期,便于学生在实习完成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和完善知识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应充分体现“产学研用”协同模式,通过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科研项目来完成毕业论文,提倡科研项目参与形式的多样化,比如国家级、省市级科研项目、科研团队建设项目、博士科研启动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项目等等,让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开展科研项目应该成为本科教育的必修环节,引导学生拓宽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

教学运行上多加引导,引导学生主动开展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喜好、特长、需求、目标及愿望将自己塑造成具有较大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在考研和工作两条路上选择都毫无压力。

(四)"改进考核评价机制鼓励师生创新创业

提倡生物技术专业教师加大校企横向合作,学生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生命科学竞赛等项目活动,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履行服务社会的责任和使命。促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提高相关的专业技能,增长开发、设计和应用方面的知识,锻炼实际运营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师生切身体验学校和市场之间的供需关系,推动教师加强科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激情和决心,真正实现高校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真正体现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内涵。

三"结束语

建立产学研用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俨然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目标,一些高校和企业已涌现出不同的培养模式。不同企业也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岗位需求,985高校、“双一流”高校和普通高校存在本质差别,他们具有不同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方向,“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很难做到“放之四海而皆准,推之百世而不悖”。在“十四五”时期,各高校与生物技术专业相关企业或当地龙头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相互协调、共同构建具有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2024全国两会精神学习[EB/OL].(2024-03-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38666.htm.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22-10-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210/t20221009_668320.html.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https://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EB/OL].(2021-09-22).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9.htm.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19).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EB/OL].(2020-0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1/t202001.20_416153.html.

[7]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406/t20240621_1136990.html.

[8]谷辉辉,黄进勇.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24):161-162.

[9]刘慧敏,陈静,陈明明,等.“产学研用一体化”背景下高校生物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2023(19):114-117.

[10]张明,潘磊,张静,等.产学研用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25):164-167.

[11]聂惠,薛波,翟云云.数学类专业“产学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20(11):177-178.

[12]桑瑞聪,潘瑞姣,刘明.“政产学研用”协同模式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1(9):148-150.

[13]刘国瑞.如何把高等教育龙头做强做实[N].中国教育报,2023-06-12(05).

[14]中国科学院院刊.数据资讯:全球互联网头部企业科研产出[EB/OL].http://cn.chinagate.cn/news/2022-02/22/content_78054984.ht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油料作物亚麻荠CsbZIP转录因子调控ω-3脂肪酸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31801400);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特色油料作物亚麻荠功能性油脂α-亚麻酸生物合成转录调控的研究”(202203021221227);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基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物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YJJG277);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生物技术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2021648);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成果奖培育项目“特色油料作物亚麻荠种子油脂合成调控机制与遗传工程”(2020KJ026);晋中学院技术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功能性油脂资源与食品研发技术创新团队”(jzxyjscxtd202407)

第一作者简介:苑丽霞(1979-),女,汉族,山西武乡人,博士,教授,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学和教育管理。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41

猜你喜欢
产学研用生物技术应用型人才
对丹东市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
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教学现状与对策
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 20:36:02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8:32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4:21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29:27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