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中国各民族以宝贵的奋斗精神和伟大的进取精神共同参与到缔造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视域下,提升教材质量,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教学视野,构建校园主课堂、田野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元融合”教育模式,深化高校中国民族史课程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进大学生“五个认同”与“四个自信”,提升教学系统性、科学性与时效性。
关键词:中国民族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元融合;文化认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81-04
Abstract:Sinceancienttimes,ChineseethnicgroupshaveparticipatedinthegreatcauseofcreatinganddevelopingtheChinesenationwiththeirvaluablespiritandgreatenterprisingspirit.InthestudyoftheconsciousnessoftheChinesenation'scommunity,we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materials,enrichtheteachingmethods,expandtheteachingfieldofteaching,buildthe\"threeelementsintegration\"educationmodelofthemainclassroom,fieldclassroom,andthenewonlineclassroom,deepenthe\"ChineseNationalHistoryofChineseNationalities\"curriculumeducation.Ithelpstocultivatethecorrecthistoricaloutlookandvaluesofcollegestudents,enhancethe\"fiveidentities\"and\"fourself-confidences\"ofcollegestudents,andimprovethesystemic,scientificandtimelinessofteaching.
Keywords:ChineseNationalHistory;asenseofnationalidentity;threeelementsintegration;culturalidentity;teachingreform
中国民族史是历史学与民族学专业本科课程,多开设于民族类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该课程通过讲述各民族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轨迹,力图揭示出各民族如何共同创造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辩证发展的规律,进而回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关切。经过数十年的教学研究,中国民族史教学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课程定位、课程内涵、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仍有值得重新考量之处。
一"中国民族史课程再思考
(一)"中国民族史课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必修课
中国民族史课程受众较小,基本局限于各民族类高校和开设民族学专业课程的综合高校。相比于其他史学课程,中国民族史课程影响力弱,关注度低。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主题下,在全国各地区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的工作背景下,倘若大学生不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没有清晰的认知,那就无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真正的认同,无法真正养成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无法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进而就无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全面且深刻的认知。笔者在授课和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存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有所偏差,这直接影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从小处而言,中国民族史课程应当成为国内所有高校历史学专业的必修课;从大处而言,中国民族史课程应当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一样成为所有高等院校的通识性必修课程,让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二)"中国民族史课程教材亟待完善改进
笔者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发现中国民族史课程教材具有滞后性。在20世纪,刘师培、王桐龄、吕思勉、宋文炳、林惠祥、吕振羽、江应梁和王鍾翰等学者均撰写了通史类中国民族史论著,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特色。百余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从大汉族主义思想走向民族平等思想,从单一领域走向多领域交叉,取得了大量优秀成果,这些成果也被纳入了中国民族史课程的教材中。目前,作为高校教学参考之用的《中国民族史》教材较为统一,即是王鍾翰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民族史》基础上缩改而成的《中国民族史概要》。该教材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在同类著作中首屈一指,但其以区域划分民族的编排体例割裂了各民族跨地域交往交流交融的逻辑链,以各民族为章节的内容分布也人为地突出了各民族的“个性”并削弱了各民族的“共性”。全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常识性的表述,缺少近年来学界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思想,也未能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不能满足时代需求。《中国民族史》教材的改革,应当继续吸收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历史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突出共性,削弱个性,突出各民族共生互惠、相亲相爱、共创中华的历史主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中国民族史研究的“纲”,主动回应时代关切[1]。同时,主动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加强文化认同的书写与阐发。
(三)"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手段及资源亟待丰富与完善
从教学手段看,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据笔者了解,中西部各高校中国民族史课程采用的多是传统教学模式,缺少灵活性和趣味性,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探索利用“翻转课堂”开设影视剧中的民族史这一选修辅助性课程,对枯燥的课堂进行“调味”。这个方法意在顺应当代大学生喜欢“追剧”的喜好,将“追剧”的过程转变为学习思考的过程。学生在课下观看《汉武大帝》《精忠岳飞》《大明王朝惊变录》《孝庄秘史》等历史剧的精华部分,发现其中的兴趣点,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初步讨论。在课堂上,学生将观后感和讨论进行阐发,教师进行引导式、发散式的点评和讲解,指出影视剧中的戏说部分,激发学生学习民族史的兴趣,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从教学资源看,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资源短缺。在线上,相比于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等传统史学课程,中国民族史课程缺少网络教学资源;在线下,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更多的是依赖于教材和科研成果,缺少丰富生动的展示。
二"中国民族史课程“三元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所谓“三元融合”,是将校园主课堂、田野大课堂、网络新课堂三种教学方式相融合的新式教学。校园主课堂包括“立体课堂”的构建和“翻转课堂”的开展。“立体课堂”一改“平面课堂”的“讲-听”单向模式,旨在通过优化课堂结构、拓展互动空间、开发教学资源等方式实现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交叉互动,全方位优化课堂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田野大课堂是指将教学地点转向历史现场,带领学生进入田野点和有特色的博物馆,搜集民间契约文书、碑刻文献、族谱、口述资料,并观察地方仪式,在同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获得理性和感性认知。网络新课堂是指慕课建设、资讯平台建设和资料库建设,形成系统完备的线上教育体系。
(一)"完善中国民族史课程校园主课堂
完善中国民族史课程的校园主课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构筑情理融合的理论主课堂。由于史料均是文言文,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难度。把文言文通俗化,把故事生动化,是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的必备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在课下利用教材、论文、影视作品和微信公众号等资源进行主动学习与思考,并将这一过程纳入考核环节,逐步改变学生只学不思或多学少思的不良学习习惯。第三,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历史事件,发挥自身才艺,自编自演主题情景剧,在贯穿与运用核心知识的同时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第四,将课堂“交给”学生,围绕各主题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式和启发式评价,修正不正确观点,强化正确认知,并告诉学生如何拓展知识面,如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如何开展科学研究。校园主课堂的完善,本质就是通过“自学-精讲-讨论-反馈”这一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参与互动合作及实践的机会[2]。
笔者以中国民族史课程中藏族史部分的唐蕃关系发展一节为例,对如何完善校园主课堂进行简要阐释。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是唐蕃友好往来的历史佳话,唐蕃会盟碑更是汉藏民族世代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图1)。课前,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影视资料、查找文献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唐蕃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课堂上,教师以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并辅以文献资料,将唐王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历史进行阐述,重点对唐蕃会盟碑碑文及其意义进行解读。随后,由师生共同完成《唐蕃和亲》课堂短剧的演出。在课程主干部分,由学生作分组发言,抛出问题与观点进行全班讨论。课堂最后,教师对本节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定相关重点书目和论文,供学生课后学习思考。
(二)"建设中国民族史课程田野大课堂
有学者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把中华一体的认知变成自我行动的实践取向,变成每个学生生活中的自觉生命模式和话语意识”[3]。要想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就需要加强感情认知教育。中国民族史课程不只是教室中的课程,也是田野中的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中国民族史是历史学专业的组成部分,更是民族学专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既有史学研究的逻辑性和理论性,又有民族学研究的实践性。实际上,历史学也有着悠久的田野传统,史学家们一直努力走向田野,以获得对史料语境的准确理解与把握[4]。所谓中国民族史的田野大课堂,是指走进历史现场,感受历史古迹,并广泛搜集分析包括民间文献(馆藏文献、族谱、碑刻、契约、账本、合同、阄书和宗教科仪本等)、口碑资料(口述资料)、人文资料(风俗、仪式、服饰、建筑风格和村落布局等)、遗迹遗物(反映自身历史的遗迹与遗物)等在内的丰富多样的地方文献资料,并进行参与体验,全方位立体化地感知和研究历史。
唐蕃会盟碑立于拉萨大昭寺门前,又称“长庆会盟碑”。碑文载:“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启示:和平与交融是汉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放眼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平与团结始终是主流,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不变的底色和不改的基因。
图1"唐蕃会盟碑
具体而言,中国民族史田野大课堂的开展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精读文献、问题设计、搜集田野见闻、讨论及引导和延伸思考等。笔者以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历史文化调研为例,对中国民族史田野大课堂的开展略作阐释。
第一步,在前往调研之前,安排学生阅读《雅州府志》《雅安地区文物志》《民国川边游踪之〈天芦宝札记〉》《红军长征过四川》等著作,并研读关于穆坪土司研究的论文,研读关于红军长征过川西的论著,同时做读书笔记。
第二步,设计问题。①从已有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思考穆坪土司对地方社会整合发展以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所做的贡献,并在田野考察中作进一步检验和判断。②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分析穆坪土司的时代局限性。③结合文献资料和田野考察,分析百年来宝兴县的历史变化。
第三步,搜集田野见闻。①访谈宝兴县政协及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了解穆坪土司遗迹的保护开发情况。②搜集土司时期摩崖碑刻及墓碑、功德碑碑文,并对遗迹进行重新拍照存档(图2)。③访谈当地的耄耋老人,搜寻历史记忆与传说。④走访红色遗迹及革命博物馆,了解红军长征时期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
第四步,讨论及引导。①穆坪土司对当地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②结合穆坪土司的事迹谈一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③谈一谈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壮大的重要作用。
第五步,延伸思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统一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此碑刻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存放于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内。该碑真实记录了坚参囊康荣耀辉煌的生平事迹和忠君爱民的品行操守,反映了清中期穆坪地区的民族交融和经济发展,体现了王朝秩序下强烈的向心意识和国家认同。碑身上的红军宣传标语则又赋予其红色文物价值。
启示: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历史上各民族的向心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滥觞。
图2"穆坪土司坚参囊康功德碑
(三)"开发中国民族史课程网络新课堂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快,高校教育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技术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5]。中国民族史课程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将课程知识网络化、数字化,普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
其一,慕课建设。“慕课”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为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6]。其实质是利用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开启第二课堂。中国民族史课程的慕课建设,要注意几个结合:第一,知识性与体验性相结合。既要做到知识丰富生动,又要关注学习者的社会文化体验,带给学习者身临其境的参与感。第二,聚合性与发散性相结合。一方面要有具体的、系统的知识梳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启发性和引导式教学。譬如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时,可通过展示各民族传统服饰纹样、各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引导学习者加深对“三交”的认知。第三,学理性与思政性相结合,将课程思政贯穿中国民族史课程始终。第四,高质量授课与高质量视频制作相结合,确保课程内容的正确性和视频制作的精良,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其二,资讯平台建设。在慕课建设的基础上开通专属微信公众号,发布教学教改资讯以及学生的学习实践成果,并开设“田野史学”“民族史海”等专栏,供专家学者发表高质量论文。
其三,资料库建设。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离不开大量的文献储备和博物馆建设,中国民族史课程的发展也离不开高质量的图书文献的支撑。如中南民族大学建有我国第一所“民族学博物馆”,并且收藏了大量民族历史文献,这些基础使得该校成为南方民族史研究的重镇。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古籍35388余册,民族文献50000余册,地方文献资料50000余册(份),还有民族文化藏品约570件(套),为地方民族史研究提供了便利。西藏民族大学藏学文献信息中心收藏了大量珍贵的藏汉文献,以收集、整理、保护、展示、开发和利用各种藏学文献为己任,将保护和传承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与提供高水平的读者服务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国内藏族史的研究。
三"中国民族史课程“三元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民族史学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7]。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彰显出中华民族共融共通的价值取向[8]。
中国民族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便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所阐释的是各民族共创中华、百川归海的历史大势。通过“三元融合”教学,可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融合和共同繁荣等理念深植于当代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心中,培养具有正确历史观和民族观,且具备较强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高素质的民族史学人才。另外,高校历史学科在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和实践方面非常缺失[9]。“三元融合”教学拓宽了学习渠道,丰富了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民族高校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历史使命的重要举措[10]。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中,历史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族史课程“三元融合”教育可促进共同体话语体系的构建,推动新型平台建设,深化理论研究,丰富教学模式,从知识层面到精神层面,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全方位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四"结束语
中国民族史课程“三元融合”教学是基于该课程教学现状的新思考和新尝试,也是结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实践。校园主课堂是教学的本体,田野大课堂和网络新课堂如鸟之两翼,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真正让书本中的民族史活起来、动起来,并挖掘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发挥其时代价值和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民族史课程“三元融合”教育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式,丰富资料库,完善资讯平台,做到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航,杨艳飞.20世纪通史类民族史论著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艺林,2023(2):5-13.
[2]杨荣斌.混合式教学法在《中国民族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6):67-68.
[3]支仕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话语:概念解析、理论创新与形式转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4(2):138-143.
[4]温春来,黄国信.历史学田野实践教学的理论、方法与案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导言1.
[5]习近平.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N].人民日报,2015-5-24.
[6]王丽杰.慕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79-81.
[7]习近平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社.(2023-06-02).https://www.mct.gov.cn/preview/special/9716/9724/202306/t20230627_945389.htm.
[8]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N].人民日报,2023-8-7.
[9]刘哲.近十年高校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研究及培养综述:现状、思考、展望[J].高教学刊,2020(15):137-140.
[10]洪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民族高校教学的价值向度与实践进路[J].民族教育研究,2023(5):98-106.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民委教改普通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中国近代史》课程的教学研究”(23062);2023年贵州民族大学基金青年项目“贵州各民族‘三交’史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GZMUSK[2023]QN04)
作者简介:王航(1990-),男,汉族,河南洛阳人,法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历史与文化遗产。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