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2024-12-02 00:00:00李锐张文迪沈扬袁黎陈哲
高教学刊 2024年36期
关键词:保障机制课程思政

摘"要: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了应对当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河海大学积极搭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教学资源库,创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制机制,创设四方共促的土木交通类专业一体化数字管理保障机制,从而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土木人才,为落实高校“三全育人”根本任务贡献河海土木智慧。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85-04

Abstract:Talentsaretheprimaryresourceandastrategicresourcefornational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ofcourseideologyandpoliticseducationisanessentialtasktoimprovethequalityoftalentcultivationcomprehensively.Toaddresstheimbalancesandinadequaciesincurrentcours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HohaiUniversityactivelybuildsasharedplatformforcivilengineeringprogramresources,constructsacollaborativeteachingresourcelibrary,establishesaguaranteemechanismfor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educationincivilengineeringprograms,andcreatesadigitalmanagementsystemtopromoteintegratedsupervisioninciviland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disciplines.Theseeffortsaimtocultivatemorallyandprofessionallycompetentciviltalentsfortheconstructionofamodernstrongcountryandcontributecivilwisdomtofulfillingthefundamentaltaskofcomprehensiveeducationatuniversities.

Keywords:industrycharacteristicuniversities;CivilandTransportationMajor;curriculumideologyandpolitics;educationresourcesharedplatform;cuaranteemechanism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说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当前,土木交通类专业进入了升级转型阶段,为社会培养既具备精湛的土木交通类专业技能,又拥有崇高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管理人才是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肩负的新使命。

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现状

将通过梳理资源平台、教学资源、保障机制等方面分析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在专业类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方面,全国各地高校已成立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等平台,但目前所成立的联盟多数基于学校联盟和专业类联盟,其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需在专业层面细化深入研究,搭建一流专业之间的平台,共建行业特色型高校之间的专业类课程联盟,共享国、省、校等多级联动的教学资源。在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张兴海等[1]分析了专业类课程思政的发展方向,董小龙等[2]明确了专业类课程思教学改革的路径,高燕[3]、韩宪洲[4]研究了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专业类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方面,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过程易出现简单教化的情况,亟需加强各类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教学体系的关联。在专业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杨秀萍[5]构建了课程思政的协同联动机制,王艳等[6]构建了协同创新引领下的课程思政云平台的共享机制,赵富学[7]提出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的区域性协作机制,眭依凡[8]、阳素云等[9]研究了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路径与体制机制,崔佳[10]提出要基于大数据分析完善人才供需对接机制,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点”上,多为方向性的宏观研究,有待进一步系统、深入开展研究。

二"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瓶颈

着重从专业课程思政共享平台运行、课程思政育人资源构建、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保障机制方面确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发展目标。

(一)"专业类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需高效开放

专业类课程思政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为全国各高校、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经验,以及为各高校、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并将加速思政经验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使专业课程思政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土木交通类专业的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已有的专业类课程思政平台资源相对较为局限、开放性和持续性有待加强;已建成资源平台的参建高校之间联系较为松散、跨高校的“虚拟思政教研室”有待进一步强化,较难满足全国/全省范围内各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需要。此外,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受教方,未形成服务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主导的课程思政学习交流与资源共享平台、没有同类专业跨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与平台,未能达到师生教学相长的局面,学生在思政育人过程中的参与度不足、显示度不高、获得感不强,迫切需要高效开放。

(二)"专业类课程思政育人教学资源需持续丰富

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未将专业特质共性与行业特色个性通盘考虑,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方面还不完善,未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资源,未有效从专业、课程、教材等层面系统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性资源。课程思政在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时,易出现硬性置入和简单教化情况,即“贴标签”“两张皮”等现象,缺乏高校在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思政体系、立德树人资源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缺少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性教学资源,未形成符合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满足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教学需求的体系化专业课程教材,迫切需要持续丰富。

(三)"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需系统完善

系统完善的课程思政建设与运营体制机制能够有效保障思政资源平台建设成效、促进平台持续发展,但目前在思政资源建设相关体制机制构建方面成熟经验不多,针对思政资源平台高效运营、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还需加强完善。在思政资源平台持续发展保障体制建设方面,未形成多层次全方位覆盖的思政资源平台建设与运营相关体制,未系统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在体制机制保障方面重建设、轻运营的情况仍然较为明显。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传承保障机制建设方面,较少涉及优秀教师、优质课程资源的传承保障,易造成后续教学资源的更新不及时、资源不持续。在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评价保障机制方面,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方法简单的情况,较难系统保证课程思政育人成效的评价质量,迫切需要系统完善。

(四)"专业人才培养数字化保障机制需健全完备

完善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能够保障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从而更好顺应智慧教育时代给高等教育传统专业智慧化发展带来的挑战。但是,目前执行的土木交通类专业智能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智能化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有效应对教育智慧化转型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相关的智能化管理体制与数字化保障机制还较为缺乏,导致行业特色型高校教育智慧化发展与土木交通类专业智能化建设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攻坚能力下降、难以保障其常态化、制度化运行,导致已形成的相关管理制度在智慧教育时代发展背景下较难实现专业持续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因此,需要系统形成智能化管理与数字化保障的体制机制,保障专业在智慧教育时代中能够实现高质量、持续化发展。

三"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依据“共享平台搭建、资源协同联动、体制机制保障”的思路,河海大学搭建了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教学资源、完善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平台建设与运营体制机制,为高校间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覆盖提供土木智慧。

(一)"搭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河海大学汇聚14省42所高校教学资源,与超星集团合作搭建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下简称“思政资源平台”)。汇聚江苏、陕西、河南和西藏等14省42所高校土木类专业教学资源,结合各高校优势与特色,共建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共享相关教学资源、共促师生交流互动,从而搭建面向水利、林业、航建、海工、冶金、粮储和农牧等行业,系统集成相关功能的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向全国高校土木专业推广。

借助河海大学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研究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委员会相关教学资源,建立全国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借助新建成的思政资源平台开展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在线研讨。在此基础上,探索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共性/个性工作,研究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共享平台顶层设计、资源库建设、体制机制保障等内容,促进校际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借助河海大学土木工程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结构课程群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等资源,依托项目核心参与单位已建成的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流课程与国家级规划教材优势资源,形成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优势与特色教学资源。同时,结合各高校行业背景,将行业特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工作,形成课程思政浸润、行业特色显著的“专业-课程-教材”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并将这些教学资源集成在与超星集团共同建设的思政资源平台,依托平台资源开展跨高校的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强化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虚拟教学研究。

在与超星集团共建的思政资源平台中集成并整合各参建高校已建成的师生互动虚拟学习社区,实现教与学相关团队、模式、资源的全面共享。定期组织各高校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高水平专家借助思政资源平台开展系列讲座,实现国家级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形成高水平示范课程、宽口径创新实践、广视角专家讲堂的教师主导共享模式;将各高校学生学习、科创、实践活动在思政资源平台上打通,让学生广泛参与、充分了解各高校土木类专业的行业特色,实现跨校学生学习帮扶团队、竞赛顾问团队、创业指导团队资源共享,形成互动型学习社区、传承制科创竞赛组织、一体化实践创业空间的学生主体共享模式。

(二)"构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教学资源

河海大学创设了集历史性与时代性专业思政指标于一体、课程与专业育人有机映射的河海大学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指标体系二十条,形成显著体现“土木专业特质共性”与“优势行业特色个性”的思政指标及内涵,结合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设计了OBE理念导向的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映射的矩阵体系,实现专业与思政双向全覆盖。进一步梳理各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一流课程的“课程群-课程-知识群-知识点”四级知识体系,统一规划各具行业特色的与第一课堂交叉配合的第二课堂(校内实践)、第三课堂(校际实践)和第四课堂(在线实践)创新实践项目资源,并将相关内容集成于新建的思政资源平台,进一步完善并细化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指标体系。

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大纲中设置与高校鲜明行业背景相关的专业模块,将土木交通类专业优势与行业优势鲜明的高校专业特色充分融合,面向国家战略发展的“大国工程”规划设计与建设维护,形成鄂尔多斯煤矿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大兴机场建设工程、神农架林区建设工程、南海岛礁建设工程和雄安新区城规工程等行业特色鲜明的土木交通类主干课程群及相关“专业+思政”的教学案例。此外,还将进一步强化各高校在行业特色鲜明的土木交通类专业思政体系、立德树人资源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持续推进平台资源建设,并向全国200余所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交通类行业辐射推广。

构建入脑入心的思政教材体系,助力“思政-教材”全局高效融合。探究工程类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点,构建培养大工程观与大思政观并举的教材知识脉络,形成符合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满足专业教学需求的土木类教材、讲义、习题集等教学资源,并将教材样章、讲义相关教学资料在思政资源平台共享,满足各高校教学需要。科学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推进学校、专业、课程三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助力形成省内课程思政与教材建设相关指南,并逐步将“思政-教材”全局融合的模式向全国高校推广。同时,进一步丰富教材资源出版与传播形式,开展线上线下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设计,从而打造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三)"创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制机制

创建课程思政平台持续发展体制。成立由参与高校所在学院党委书记、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组成的平台领导委员会,负责思政资源平台建设相关决策工作;成立由参与高校土木类专业系主任、骨干教师和平台建设单位技术负责人组成的建设工作委员会,负责思政资源平台建设相关具体工作;成立由牵头高校项目联系教师和平台建设单位总经理、技术人员组成的后期运营委员会,负责思政资源平台建设后期运营工作。三个委员会从不同层次全方位覆盖思政资源平台的前期建设与后期运营各项工作,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制定详细的岗位育人职责、内容及评价考核方法,促进新建思政资源平台的持续发展。

创立课程思政资源稳步传承机制。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立足项目参与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教师队伍,通过教学帮扶、研讨升级和名师成长三类教学质量提升方案,培养在全国土木高教领域拔尖的教学团队与名师,保障思政资源平台建设的优秀教师能够不断涌现。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要求,借助各参与高校行业特色与专业优势,将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与工程实际相结合、与前沿热点相结合、与科研成果相结合,大幅提升课程、教材、教学案例等资源质量,保证新建思政资源平台上各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优质教学资源能够持续传承。

创设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评价机制。结合专业课程思政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受教主体和社会主体在思政建设与评价方面的定位与需求,形成了四方共促的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保障机制,为行业特色型高校专业类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提供成套经验。学校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设计者与推动者,为营造立德树人的氛围、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和落实教师思政育人培训机制与职业发展激励机制;为重点保障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知识传播与思政浸润,制定学生学习监督与激励机制;学生在学生会、学生科协等组织的带动下,形成专业课程高质量学习的自我监督保障机制;企业与学校通力合作,在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强化思想品德导向的用人机制,进一步促进学校思政育人建设。

(四)"构建四方共促的土木交通类专业一体化数字管理保障机制

针对跨高校间土木交通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同管理需求,形成面向行业特色高校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校院两级委员会轮值的智能化管理体制。领导委员会负责集中部署与统筹协调、开展智能化管理顶层设计,由轮值高校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主任委员、各参建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所在学院书记/院长担任委员,轮值高校教务处长担任秘书长;工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并动态完善智能化管理体制相关规章制度,由轮值高校教务处长担任主任委员,各参建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所在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委员,轮值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负责人担任秘书长。

结合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定位与需求,建立“高校-教师-学生-企业”四方共促的数字化管理保障机制。高校负责加速构建数字化治理结构,侧重课程思政工作全面落实、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保障、创新实践育人工作激励等思政、专业、创新三个维度的保障机制;教师负责促进数智化教学工作,侧重课程思政全程浸润保障、专业课程教学持续改进、全面引导科研创新激励等思政、专业、创新三个维度的保障机制;学生负责形成智慧化学习环境与氛围,侧重厚植家国情怀榜样选树、专业知识技能主动学习、科创竞赛全员参与激励等思政、专业、创新三个维度的保障机制;企业负责推动智能化就业,侧重思想品德导向选人用人、专业技能持续提升培训、创新实践复合人才培育等思政、专业、创新三个维度的保障机制。

四"结束语

通过搭建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共建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共享相关教学资源、共促师生交流互动;构建土木交通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联动教学资源库,进一步强化各高校在行业特色鲜明的土木类专业思政体系、立德树人资源和实践方式等方面的交流与互动;创建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保障体制机制;建立“高校-教师-学生-企业”四方共促的数字化保障机制,为行业特色高校土木交通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并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土木人才贡献河海土木智慧。

参考文献:

[1]张兴海,李姗姗.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四论”[J].中国高等教育,2020(Z2):7-9.

[2]董小龙,王若斯.理工类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7):25-27.

[3]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4]韩宪洲.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着力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2):1-6,15.

[5]杨秀萍.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前提、途径与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2):87-91.

[6]王艳,孟芸.协同创新引领下课程思政云平台建设及共享机制研究[J].河南教育,2022(7):78-80.

[7]赵富学.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共建共享的区域性协作机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2,45(6):1-11.

[8]眭依凡.大学内涵式发展:关于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路径选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1(10):12-21.

[9]阳素云,成黎明,李正军,等.扎实推进“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7):35-37.

[10]崔佳.大数据驱动下的高等教育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23(8):57-60.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数字思政精品项目(重点项目)“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类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平台建设”(GJXHSZSZZY006);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新时代行业特色型高校土木专业合作质量发展路径研究”(23XJH0204);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立项课题“智慧教育时代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交通土建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2023JSJG019)

第一作者简介:李锐(1984-),男,回族,河南洛阳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44

猜你喜欢
保障机制课程思政
关于完善事业单位财政保障机制的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00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 10:55:55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 09:06:22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对新时期完善警察权益保障机制的思考
禁止令适用保障机制和程序的完善
建立大病保障机制正当其时
中国卫生(2014年3期)2014-11-12 13:18:14
完善刑事辩护权保障机制的思考
中国检察官(2014年5期)2014-03-11 16:41:44
健全社区建设资源的投入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