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农林院校要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发挥农业院校特色优势,聚焦强农兴农任务,加快建设高水平涉农本科教育,全面提高涉农人才培养能力。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不断提升高等农林院校的办学育人水平以及服务“三农”和区域发展能力。在新农科背景下,该文重点阐述卓越农林人才的主要特征,并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介绍其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旨在提高高等农林院校在校生的培养质量,为振兴高等农林教育、促进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新农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河南农业大学;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6-0177-04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thenewera'ssocialeconomy,higher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closelyintegratewiththenationalmajorstrategicneedsandregion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needs,effectivelyleveragethecharacteristicsandadvantagesofagriculturalcolleges,focusonthetaskofstrengtheningagricultureandpromotingagriculture,acceleratetheconstructionofhigh-levelagriculturalundergraduateeducation,andcomprehensivelyimprovetheabilitytocultivateagriculturaltalents.Th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adheretoscientificdevelopment,acceleratethecultivationof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continuouslyimprovetheeducationallevelofhigher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andenhancetheirabilitytoserveagriculture,ruralareas,farmers,andregionaldevelopment.Inthecontextofthenewagriculturalscience,thispaperfocusesonthemaincharacteristicsof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Taking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asanexample,thestudyintroducesitsexplorationandpracticeinthetrainingmodeof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Theaimistoimprovethequalityoftrainingforstudentsinhigheragriculturalandforestry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providestrongtalentguaranteeforrevitalizinghigheragriculturalandforestryeducationandpromoteChina'stransformationfromanagriculturalpowertoanagriculturalpowerhouse.
Keywords:newagriculturalscience;outstandingagriculturalandforestrytalents;trainingmode;HenanAgriculturalUniversity;explorationandpractice
2019年6月,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发源地,我国发布了“安吉共识”,其中首度提出新农科建设的宏伟蓝图。“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明确指出:在迈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征程中,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实现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现代化的进程[1]。步入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针对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和新生态的广阔领域,就如何加速新农科建设步伐,推动高等农林教育实现创新发展,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农业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新思路与新建议。在新农科战略的指引下,全面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其核心动力源自科技与人才。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农科教融合的广度与深度,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优化升级现有的涉农专业体系,同时着力打造一批与农林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高度契合的新兴涉农专业。同时更要致力于构建具备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一流农林学科体系,并精心培育出既懂农业,又热爱农村与农民的卓越农林人才。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激发高等农林教育的蓬勃生机,提升我国农林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无疑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2]。
一"新农科建设需要卓越农林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面临诸多挑战,各行各业亟待恢复与发展。在农林领域,经过广大农林人的不懈努力与科技创新的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已跃居全球产量首位。然而,在国家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前,我国农村面临着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问题,这迫切要求我们加快培养一批农业领域的高水平新时代人才[3]。卓越农林人才,作为面向现代农业与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培育具备强大创新能力、深厚服务意识和高度适应现代农林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4]。他们能够将现代农林基础理论与专业技能有效融合,并成功应用于农林社会实践之中,成为推动新农科建设不断向前的关键力量。
(一)"兴农战略与新时代人才
为深入推进农业的绿色化、优质化和特色化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作物、畜禽、水产和林木种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这不仅需要健全质量兴农的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考核体系,而且还要确保这些体系能够有效地实施,从而有利于实施国家兴农战略规划[5]。为此,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兴农战略的实践中,出台新的激励政策,以充分发挥乡村人才在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培养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人才队伍机制。
(二)"卓越农林人才的主要特征
卓越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中的一种新时代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多学科知识结构,具有解决复杂工作问题的能力[6]。卓越农林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能够引领农林业的创新发展[6]。这要求他们在面对农业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要求时,能够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推动农林业的科技进步和发展。
2"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
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强大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农业生产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
3"国际化视野
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国际视野,能够理解和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农林业的国际竞争力。
4"跨学科知识和能力
卓越农林人才应具备多学科背景,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适应农林业复合型、多层次的发展需求。
5"服务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卓越农林人才应以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支持,推动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卓越农林人才不仅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视野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以适应和推动现代农林业的发展[7]。
二"河南农业大学新农科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河南农业大学,这所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农林教育传统的高等学府,在涉农学科领域内设有多个专业。这些专业不仅包括了基础研究,还涵盖了应用技术的广泛领域,其培养目标明确地指向了为国家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提供专业人才。河南农业大学积极地响应了教育部关于新农科建设的号召,坚定不移地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学校致力于培养能够引领农业现代化的卓越农林人才,努力寻找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效对接的途径,探索出一条立足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策略。河南农业大学的这些努力,旨在深化高等农林教育的综合改革,提升高等农林院校为地方输送人才和服务的能力,为国家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为其他院校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一)"根据区域乡村振兴的新需求优化调整涉农学科专业
为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需求,河南农业大学致力于打造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学科和涉农专业群。这些学科包括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和林学等,旨在通过这些学科之间的有机衔接,构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不仅突出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且有助于解决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关键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河南农业大学显著提升了其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学校的教学和研究环境也在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目前,河南农业大学拥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些流动站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此外,学校还拥有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这些学科覆盖了广泛的学术领域。为了满足实践需求,学校还设有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学校拥有8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河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8]。
河南农业大学在涉农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本硕博全贯通的教育体系,确保了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这种全贯通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术和实践能力上得到全面提升。此外,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普遍良好,越来越多的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贡献自己的力量。
1"课程体系与培养方式创新
河南农业大学积极主动地与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相衔接,通过优化和调整其学科专业结构,致力于培育和孵化新兴的农科专业。与此同时,学校在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富有创意的创新、拓展和融合,将现代技术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融入到传统农科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河南农业大学还积极探索并实施了一种独特的“三位一体”“四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型农科人才培养体系[9]。
2019—2024年,河南农业大学新增设经济林、智慧林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以及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10]。这些新增的专业都是与农林业相关的交叉学科专业或紧缺专业,它们的设立旨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此外,学校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优势涉农专业进行了改造和升级,这些专业涵盖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等领域。通过这种方式,河南农业大学不仅拓展了传统专业的内涵,还夯实了专业基础,积极推进了农工、农理、农经等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同时,这些举措也赋予学生跨学科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解决复杂专业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适应和引领农业及相关领域的发展。
2"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
学校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力推进鸡公山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工作,并引进先进实验设备、策划实施各类实习实训项目。同时,学校秉持联盟协同的理念,创造性地构建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此机制深刻体现了校内各学院间的互助互补、互动互进原则,同时加强了学校与农业领军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单位的协同育人。通过强化合作,实现了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与优势互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与创新平台,显著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与行业的变革。
3"师资建设与科研创新
河南农业大学始终将师资队伍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以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为深化教师专业素养与学术造诣,学校持续优化教师培训机制,并积极倡导、精心组织教师参与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拓宽教师学术视野,强化其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创新,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与支持体系,激励教师投身科研创新实践,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
针对紧缺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河南农业大学秉持分类施策、精准规划、有序推进的原则,科学整合一流学科、师资队伍及科研平台等关键资源,不断创新紧缺人才培育机制。学校以超常规举措加速紧缺人才培育进程,确保高效对接社会与国家对于紧缺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学科与紧缺专业建设上,学校实施重点倾斜与优先发展战略,为紧缺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与广阔平台。通过上述举措,河南农业大学不仅实现了教育与科研能力的双重飞跃,更为国家与社会输送了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贡献了积极力量。
(二)"探索适合河南农业大学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卓越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着力开发高质量课程资源,引入学科前沿课程,并建立导师团队,以强化农业特色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旨在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形成实效型人才培养模式。
1"夯实专业基础,鼓励跨学科交叉融合
以专业类、学科门类为基础进行专业聚类,建立专业大类、专业集群,积极推进大类培养,打通学科专业壁垒,搭建厚基础课程平台,打破以单一课程为单元的基础课教学形式,构建以门类为单元的基础课教学形式,推动学科、专业间的基础知识交叉融合,支持专业基础课层面的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鼓励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渗透,加快构建新农科体系,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架构,深入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借助小班化、研究导向及互动式的教学策略,旨在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与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通过融合线上线下教学互动、实施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为构建完善的人才知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2"打造一流课程,提升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的建设,乃高校教学质量跃升之关键策略[11]。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积极构建与高效引进,旨在驱动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深层次变革,精心打造一批涉农领域的“金课”,以此强化农科类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紧跟学科前沿、产业动态及技术最新发展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全面推动涉农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进程。在此过程中,要尤为注重学习过程的优化,积极探索并实践以能力考核为核心的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构建起多样化的学业指导与考核评价机制。
同时,要加速推进课程与拓展课程体系的同步建设,精心整合人文、自然与科学等多领域的广域课程,持续拓宽文化素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致力于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双重培育。拓展课程则紧密围绕农业学科的前沿知识展开,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旨在让学生洞悉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从而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开设研讨课程,创新科研训练
在农业科研项目的创新训练中,要紧密围绕农业学科及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旨在全面锤炼农林专业学子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将科学课程中要求学生深入掌握的科学知识与方法精心整合,融入具体项目之中,注重挖掘并展现学生在事实性知识领域的深厚积累,通过具体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抽象的概念性知识,灵活运用专业的农业生产案例,并通过适当的合作性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强化专业基础积累,拓宽专业领域,提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优化知识结构,授课强化“少而精”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基础上突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4"建立导师团队,贯通联合培养
基于优势特色学科,实施“导师责任制”,为每位学生精心匹配在学术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教授作为导师;同时,采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小班化教学,着重强化创新教育与科研训练,并构建学术平台,以推动校内外及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在深化一对一导师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导师团队化建设,于农业学科各细分领域组建导师团队,促进导师及课题组间的跨作物、跨学科交流,为卓越农林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科研后盾。此外,要积极拓宽国际教学资源渠道,不断探索新的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领域,融合国内外先进科研经验,致力于培养出具备全球视野的顶尖农林创新人才。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各类卓越人才
以培育知农爱农新时代人才为核心要务,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协同并进的教育新体系。同时,致力于增强学生的职业选择意识,丰富其就业技能,并着力提升创业能力,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创业型人才。此外,突出优势特色学科职业化教育特点,开设学生就业选修课,拓宽了职业适应范围,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使人才培养从单一专业型向卓越型转变,形成实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等教育工作者应坚定不移地将初心与使命深植于服务国家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及党与国家的育人育才大业之中,致力于培养更多出类拔萃的农林领域人才,为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与强劲动力。教师们应勇于担当,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不懈探索,积极开创人才培养新路径,精心构建并优化一批深受学生欢迎且彰显农林特色的顶尖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及专业体系,全方位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及综合素养的显著提升,进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涉农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勇于尝试,勤于探索,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2]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10):20-22.
[3]刘海斌,杜永峰.我国农业硕士“亲农”意识培养的路径探析[J].高教论坛,2019(7):84-86.
[4]乔杨.高校“卓越工程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8):85-86.
[5]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中国农村巨变蓝图——2018中央一号文件专题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16.
[6]耿书宝,侯贺丽,杨晨飞,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3):134-136.
[7]姜璐,黄维海,戴廷波,等.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基于中美比较研究的视角[J].高等农业教育,2017(6):118-123.
[8]学校简介[EB/OL].https://www.henau.edu.cn/gaikuang/xxjj.htm.
[9]李书民,王景隆,杜家方.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2023(21):43-45.
[10]河南农业大学新增专业有哪些(含名单)[EB/OL].https://www.dxsbb.com/news/142345.html.
[11]杨百龙,徐东辉,杨琨钰.从国家级精品课程发展看高校一流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24,10(18):37-40,47.
基金项目:2022年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林学类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2022SYJXLX015);2023年河南农业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揭榜挂帅项目“新农科背景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23XJGLX001)
第一作者简介:郭娜(199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森林资源学。
*通信作者:范国强(1964-),男,汉族,河南禹州人,博士,教授,林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森林培育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36.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