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2018-08-31 09:42刘志贻
现代交际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中华民族

刘志贻

摘要:中华民族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各方力量对民族问题的回答,比如“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一体观”“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中华国族”入宪等,对打造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9-0055-02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各方力量在中国开展革命活动和执政的过程中,民族问题是其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社会在不同的时期对民族问题的回答,都在不同程度上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讨中国辛亥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有利于我们梳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脉络,更好地理解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清朝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政治基础

清朝时期,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里,各民族之间经济和人员交流较少,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也主张“满汉一家”,但是主要还是为了清朝统治者的利益,虽然也重用汉人官员,主张满汉之间通婚,但是民族之间的融合依旧很慢。辛亥革命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各民族之间经济人员往来日益密切,为中华民族各部分之间的交流打下了经济制度的基础。

此外,梁启超的“中华民族”的称谓,立宪运动时期的“五族大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华民族观念在中国各界开始流行提供了条件。但是,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则是在中国结束封建统治,法律和形式上对中华民族各部分享有平等权利的规定后,开始形成。辛亥革命以前,封建统治者的民族政策以压迫为主,中国社会中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由于政治等原因,与汉民族的交往不够密切,中央政府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還未深入,各少数民族自成一体。辛亥革命以后,加强对云南、贵州、广西等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从法律上规定了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这使得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

二、“五族共和论”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形成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为了捍卫国家的领土完整,实行“五族共和”的政治原则,即各民族团结一致,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的共和国。当时的汉满蒙回藏,代表了国内主要的民族,既没有排除满族,也让其他几大少数民族群体有了归属感和认同感。五族共和论的提出和贯彻,使得汉族获得平等的地位,其他各民族也在名义上摆脱了受歧视和受压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有助于增强各民族对大家共命运的意识,使大家开始认识到各民族都属于一个命运共同体,激发了大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知识分子、政党等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形成。

三、中国各方政治力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是否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是中华民族观念的首要问题。中国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中国知识界等,都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对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具有强烈的认同感,这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回答“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问题的必要性。出于国家革命和发展的需要,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抑或抗日战争,中华民族整体观的构建,有利于团结中国各部分力量共同开展斗争。所以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这个共同体被各方所认可。

此外,学界和其他政治力量一起努力,从政治和法律上,把中国各族纳入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同时,还对中华民族共同祖先进行宣传,举行祭祖活动,努力加强中华民族观念。

四、全民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一体观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从1931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日本占领了中国广袤的土地,这些土地上生活着各个少数民族,同时,日本还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轰炸。在日本侵略者面前,整个中国同胞都成为一个整体,国内不分民族都不能逃避侵略战争带来的威胁,在此历史条件下,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得到整合,中国各界,包括各少数民族开始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民族一体观”流行。

五、中华民族各部分平等思想的贯彻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辛亥革命后,各方开始力主中华民族各部分的平等,其中以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思想最为典型,不仅承认中国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地位,同时,在实际工作中也认真贯彻中华民族各部分平等的思想。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章第一节“中华民族”中的指出:“我们中国……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承认各少数民族的民族地位,认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毛泽东当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持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相结合,把民族工作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坚持平族平等和共(下转第54页) (上接第55页)同发展。在此期间,国民政府也为增进国内各民族的平等作出了一定贡献,比如进行汉字改革,去掉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性的汉字偏旁等,为民族平等作了一些实际工作,使得当时民族平等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关系进一步融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六、“中华国族”入宪努力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上进一步确立

在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国族”在中国的使用日渐增多,其中以孙科为代表的对宪政有诉求的国民党内人士,在谈及民族问题时力争把“中华国族”写入宪法,其承认国内各少数民族身份地位,虽然当时立宪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当时“中华国族”的入宪努力,还是在政治上强调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关磊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做人美德
季札挂剑
正确认识“多元一体”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