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摘 要】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统一于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将“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性分离开来,要防止求异性、狭隘性、浅表化三种错误倾向。正确认识“多元一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民族文化认同和巩固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好地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 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费孝通
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由“自在民族实体”向“自觉的民族实体”的转变,经历了由华夏多民族地区向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渡。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提出后,经过学界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开阔了新的视角领域,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维护,为国家的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
纵观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不仅是武力征服的表现,而且是民族融合、社会发展、国家多元一体化的实现。以华夏民族为主体的新成分逐渐融合,在多元的基础上统一成汉族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凝聚核心,在整个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其他民族起了重要作用,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民族可以实现;在分布上,汉族人主要居住在农业区,不仅居住在该国除西北和西南的耕地上,而且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和商业地域上长期定居,形成了点线相结合、东密西疏相结合的网络格局骨架。在现代化进程中,通过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化格局。
一、“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
“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格局和特色,统一于中华文化发展史中。具体而言,“多元”是指不同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历史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整体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一体”是指各民族文化之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互相关联、互为补充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形成了一种融合团结的意识,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中华文化。
1、“多元”是一大特色,也是重要优势
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众多成员所组成的,各民族的特色文化为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和滋养,对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最终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形式上,中华文化是深厚积淀的文明史和多样的文化形式的统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刻的国际影响力,这一良好的文化生态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取向。
多元一体融合是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重要优势,发展成为维系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和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多元不仅有助于包容,而且包容又为多样性创造了和谐共生的基础。
2、“一体”是历史传统,也是未来趋势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各兄弟民族同舟共济、携手前进的历史。五千年前的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华夏、戎、南蛮、东夷和北狄五大民族,后期民族呈现出不断融合发展的历史趋势。中华民族历史演变特点创造了我国各民族交错分布、经济文化高度依存和融合的格局,形成了水乳交融,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具有多元结构的中华民族所形成的中华文化,具有一定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和发展了民族的团结,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主题。
以内蒙古为例,内蒙古长期以来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很久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迁徙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地方。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散地和游牧民族的家园,在此形成了绿洲文化、草原文化等多种文化样态,多样民族文化共存对繁荣发展中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助力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丰富的草原文化核心价值内涵:以开拓精神和和谐友好的价值取向;倡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要以信义精神为价值取向,促进社会交往的包容性;以乐观主义、尊崇英雄的价值取向,坚持伟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色彩,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
二、不可割裂“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性
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将“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性分离开来。目前,具体要防止三方面的错误倾向:(1)求异性。体现在将少数民族文化从中华文化中分离出来,割断与中国文化的“一体”关联,这样片面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强化各民族之间的差异,会导致只有民族文化内部的局部认同,缺乏对中华文化的整体认同和把握,进一步加深文化划界隔阂,背离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的原则;(2)狭隘性。即表现为将中华文化的概念范畴限定和缩小,狭义地认为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文化或儒家文化,表现为大汉族主义这一社会思潮,这种错误观点忽视了中华文化多元的基本国情和抹杀了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容易导致少数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认识偏差和影响各民族文化关系的良性互动;(3)浅表化。即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服饰、饮食和建筑等方面的显性器物层面,缺少对优秀民族文化理解和挖掘,对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与中华文化整体的关系,缺少深刻的认知把握。
不可割裂“多元”与“一体”的内在关联性,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需要加强宣传教育以促进文化认同,以最深层的文化认同,把握民族团结的根本和民族和谐的灵魂。文化认同问题的解决,伟大祖国、中华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得到巩固,互助团结可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守望相助、团结创造美好生活案例——周总理为3000孤儿找到母亲,草原“额吉”书写大爱传奇:
在蒙语中,有一个美丽的词语“额吉”,译成汉语是“母亲”的意思。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严重灾害,周恩来总理致电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希望支援一些奶粉,提供给南方的孤儿们。可奶粉只能解燃眉之急,但孩子们以后怎么办?当时乌兰夫坚定地向周总理许下承诺,把孩子接到内蒙古草原,送给牧民来抚养,保证“接一个,壮一个”。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草原人民敞开胸怀,三千孤儿登上了前往内蒙古大草原的列车。他们从南方的孤儿院被送到内蒙古,内蒙古成为了他们的第二个故乡,大草原给了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他们被称为“国家的孩子”。
以都贵玛为代表的草原额吉照顾这些孩子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的一声“额吉”,就是她们最大的幸福。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许多收养南方孤儿的草原额吉都已经去世了,但这些孩子们扎根草原,报答草原母亲的养育之恩,也为草原的建设倾尽全力,演绎了一幕幕真实而动人的中国故事。
如果说一位母亲收养一个孤儿,叫做善良。那么一个草原收养了三千孤儿,应当说是一个民族的博爱,三千“国家的孩子”与草原“额吉”共同书写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故事。
三、正确认识“多元一体”,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正确认识“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一体以多元为前提;另一方面,多元为一体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多元论是根据唯物史观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和现状的科学总结,“一体”既是历史传统,也是未来趋势。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由多元和一体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具体而言,实现“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扩大民族间的交流,消除民族之间的误解和隔阂,在多元的基础上促进共识,共同建设美好未来。
现实中,中华民族存在着多层次的多维格局,各民族关系具有分离与结合的动态,存在着分离而不分裂、融而不合的局面。进入新时代,面对这一现实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根本路径。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通过亲身经历理解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同一性,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和谐团结、同舟共济发展的历史,增强“五个认同”;第二,尊重差异,在包容多样性的基础上,提高共同性。各民族平等的前提是尊重民族差异,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引导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生产生活中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学习和帮助,使各族人民像石榴籽紧紧地抱在一起,培养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文化心理;第三,积极探索在交往中促进文化融合的途径,增强各族人民对优秀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历史情感认知;第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尊重多元的基础上,最根本的是各族人民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民族意识、公民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四、总结与思考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事物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社会进步和历史文化的积淀,将为中国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重要资源,共同促进多民族國家的政治融合和多民族社会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对一个民族如何从多元走向融合,在民族认同的同时,怎样实现民族认同从多元走向一体,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和国家建设的一体多元相匹配?这一系列问题表明,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化和细化,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理论创新回应现实需要。只有如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达到费先生“美美与共”的大同境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2003.
[2] 十年发新枝之多元一体理论[DB/OL].mzb.com.cn,2010.12.31.
[3] 邸永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再认识[DB/OL]. www.people.com.cn,2011.01.07.
[4] 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4-09-30(1).
[5] 赵继伟.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基本原则[N].中国民族报,2017-03-17(006).
[6] 杨胜才.打牢基础 站好阵地 把握根本 抓住关键 突破重点[N].中国民族报,2016-08-19(005).
【作者简介】
刘 宇(1994—),2016级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