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充分挖掘贫困村的“内力”

2018-10-20 10:16王璠
新西部下半月 2018年7期
关键词:内力脱贫攻坚贫困村

王璠

【摘 要】 文章认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要深入挖掘贫困村的传统产业;民间艺术、民俗、人文、生态等资源;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村和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关键词】 贫困村;脱贫攻坚;挖掘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当前造成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生动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如何充分挖掘贫困村、贫困户的资源,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贫困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在此就深度贫困地区如何充分挖掘“内力”谈几点自己的观点。

一、充分挖掘贫困村的传统产业资源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发展是摆在全党全国各级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我们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我们吃饱了、穿暖了,却发现我们吃得并不安全。从地沟油到毒牛奶、从苏丹红到毒姜一件件触目惊心的农产品安全事件,让人们发现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是一种稀缺资源。公司化大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生产出丰富的产品满足了我们的消费需求,但当我们面对千篇一律的产品,发现并不能满足我们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又怀念用手工制作出的各具情态的完全满足我们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因此,如果用工业化的思维、用单一经济指标衡量贫困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落后的,传统的农产品产量低,是没有效益的。但如果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绿色无污染农产品是稀缺的,生产方式是可持续的。因此,传统产业是有价值的,是精准脱贫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

二、充分挖掘贫困村的民间艺术资源

越是落后贫困的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越少,则更多地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原生态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故事、地方戏曲、民间技艺等民间艺术,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文化瑰宝记录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喜怒哀乐、道德观念、爱憎立场,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教化了广大劳动人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之一。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冲击,传统的民间艺术不断消亡,经济越繁荣、城市越发达的地区,传统民间艺术保留得越少。而越是落后的地区则更多保存了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这些宝贵的资源是精准脱贫可以很好利用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源。

三、充分挖掘贫困村的民俗资源

越是落后的地区,由于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影响少,则更多保留了传统的民俗文化。几千年以来,各地形成了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东西已经完全融入了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当中,以民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了。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民俗文化不断消亡,经济越繁荣城市越发达的地区,传统文化保留得越少,但越是落后的地区,则更多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资源,其价值不断显现出来。

四、充分挖掘贫困村的人文资源

从生活方式看,人们把贫困地区农民安贫乐道、得过且过、老守田园看成是小富即安、小农意识。“养猪吃肉、种田吃饭、养鸡换盐”等说法是落后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几十年、几百年贫困地区农民在极端严酷的自然条件下能够生存下来,也反映出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与能力也可以转化为精准扶贫的动力。深度贫困地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方面要依靠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来自外部的“外力”帮助,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贫困户自身的“内力”,“外力”与“内力”相互配合,才能发挥出最大能量。

五、充分挖掘贫困村的生态资源

工业化进程是以技术为王的时代,是不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是不断地提高从自然中获取资源能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条件,生活得越来越舒服。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资源代价,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不断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我国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的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2016年为例,我国进口石油3.8亿吨,成品油2784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石油进口国。进口铁矿石10.24亿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进口大豆8391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占世界上大豆贸易三分之二以上”。[1]这几个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同时又面临严重的环境约束。工业发展排放出的大量“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了环境,环境问题不断显现。弥漫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天气,反映出中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根据遥感调查,全国现有土壤侵蚀面积达到35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2%。”“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15.5%。”[2]同时,为了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造成了对耕地和环境的严重污染。“根据农业部的相关数据,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物点位超標率达 19.4%,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33%和35%,农业年使用地膜约130万吨,回收率不足60%。年产牲畜禽粪约38亿吨,有效处理率仅为42%。”[3]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越是闭塞的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低,对环境的影响小,就能够保留更多的原生态环境。越是贫困落后的地区越闭塞,则有可能保留了更多的青山绿水,更多的世外桃源。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和城镇化工业化弊端的不断显现,人们更加向往那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宁静的乡村。其价值不断显现,也是精准扶贫可以好好利用的重要资源。

六、充分挖掘乡村价值

中国五千年悠久的农耕文明造就了乡村社会,形成了各具形态的村落。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农村被不断边缘化,农村被看成是落后的象征。然而从生态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就会发现乡村具有独特的价值。具有可持续的循环利用农业;有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自然节奏;反映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

乡村生态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系统,是一个由生产、生活、生态、社会、文化组成的一个系统。作为贫困村是一个低层次的系统,生产落后、物质匮乏、发展动力不足,加快发展必须要外界的资源和能量的输入。当前精准扶贫更注重了外界资源的输入,而忽视了乡村自身价值的挖掘。因此,精准扶贫的项目最好是能够与乡村的资源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在精准扶贫中,更多地把乡村看成是落后的需要改造的对象,注重了外界资源的输入,而忽视了乡村自身价值的挖掘,很容易造成对农村生态、社会、文化的破坏。因此,精准扶贫中要辩证地看贫困现象,要更多关注农民的需求,要充分挖掘乡村的资源。如果把乡村比喻是一棵大树,当外界的资源与大树有效“嫁接”,才能够生长得枝繁叶茂。只有扎根乡村实际和农民心田,满足农民需求的项目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才能使农民稳定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17-02-28.

[2] 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36)19.

[3] 张晓山.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学习与探索,2015(3)1-9.

【作者简介】

王 璠,甘肃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扶贫开发等研究.

猜你喜欢
内力脱贫攻坚贫困村
吕梁临县光伏扶贫实现“三个全覆盖”
宽带网络将覆盖90%以上贫困村
脱贫攻坚拉响新警报
“内力觉醒大学”需要监管觉醒
自复位方钢管混凝土框架—薄钢板剪力墙结构的水平边缘构件受力分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水平荷载作用下钢框架预制混凝土抗侧力墙体装配式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盾构隧道下穿铁路箱涵有限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