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视域下初中政史协同教学研究

2024-11-25 00:00:00张奕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9期
关键词:教育策略家国情怀初中教育

[摘 要]政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认知,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担当。基于此,本文着重探讨了在初中阶段利用政史课程的协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深远意义,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期利用相关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其综合素质,并推动政史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共进,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教育;家国情怀;政史协同;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政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文化、政治知识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家国情怀,作为深厚而持久的情感纽带,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其不仅是对国家、家乡的热爱与眷恋,更是对民族文化、国家命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当今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家国情怀对于个体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政史课程作为传承历史文化、政治知识的重要载体,自然成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政史协同教学的重要意义

政史课程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弘扬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协同教学可以打破政史课程之间的壁垒,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政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此类深入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精神,使其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愿意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史课程涵盖广泛的历史知识、政治理论,此类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提高其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协同教学可以将政史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的串联、整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此类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造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政史课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两者在内容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协同教学可以促进政史课程的相互渗透、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政治之间的内在联系。此类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全面的视角、思维方式,提高其综合能力、创造力。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政史协同教学能够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发展。

二、家国情怀视域下初中政史协同教学

(一)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归宿,其对于整个教学过程具有导向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于政史协同教学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导致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缺乏针对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明确政史协同教学的目标,并根据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

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抗日战争”、初中政治“民族精神”内容时,政史教师应共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体现具体的课程内容。历史课程应侧重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伟大胜利;而政治课程则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的体现、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抗日战争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历史课程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首先,向学生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从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到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的时代背景;详细讲解抗日战争中的七七事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要事件以及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的重要战略、战役;强调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意义,使学生理解这场战争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以及意义;其次,政治课程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民族精神是共同的信仰、价值观、道德准则,是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引导学生思考在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团结一致、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等精神品质。

(二)整合教学资源

政史协同教学需要整合历史、政治两个学科的知识,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科间的差异、教材体系的不同,教学资源的整合往往面临一定的困难。这可能导致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筛选、整合教学资源,影响教学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政史协同教学资源库,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案例,以减轻其备课负担。

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初中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政史教师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共同开发教学案例,促使学生形成对政治制度发展的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一是在教学中,政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古代中国的分封制、郡县制、宗法制等政治制度与现代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异同,使学生了解这两种制度的背景、特点、演变过程,更加深入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区别、相似之处。二是在教学中,政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劣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分析了解其优点、缺点;对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析其优越性,主要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等,同时也可以认识到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民权利、如何应对全球化。三是政史教师可以与初中政治教师共同开发教学案例,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对比分析教学案例,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优劣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促使学生形成对政治制度发展的全面认识。凭借此类教学案例,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演变过程,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政史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形式,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两种制度的异同、优劣。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在政史协同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此类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活力,提高其学习效果。

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改革开放”、初中政治“发展是硬道理”这两部分内容时,政史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旨在更全面地揭示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并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发展是硬道理”这一重要理念。在教授“改革开放”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探讨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经济发展的成就与挑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鼓励其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尊重、理解不同的观点;在教授“改革开放”时,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模拟改革开放时期的场景、人物。设定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农民、村干部、乡镇企业家等角色,模拟当时的农业生产、政策落实、经济发展等情况,使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挑战,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艰辛与成就;在教授“发展是硬道理”时,教师可以选取深圳特区的建立、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到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在教授“改革开放”“发展是硬道理”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形式,播放反映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的纪录片或影片片段,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情景;也可以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数据图表或图片,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发展的成就、变化。

(四)注重实践环节

政史协同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求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结合目前形势,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体验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结合课程内容组织参观历史遗址、进行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在教授人教版初中历史“文化史”、初中政治“文化软实力”时,政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首先,政史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或博物馆,使其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文化的背景、意义,使其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其次,政史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社会调查,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设计调查问卷或采访提纲,使学生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场所,了解当地的文化氛围、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化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最后,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政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交流自己的感受、收获,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认同,增强其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发挥其积极作用。

(五)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在政史协同教学中,由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往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应建立科学、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综合考虑学生的笔试成绩、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参与度以及小组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能力水平。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政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全面而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笔试成绩作为传统评价方式,依然是衡量学生对政史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标准,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应用情况,进而判断其学习成效。然而,仅仅依靠笔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不够全面的,因为此类方式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方法、能力。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涉及其注意力、参与度、提问质量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等,都能反映出其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因此,政史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应充分考虑其在课堂上的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反馈。再次,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也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政史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其家国情怀。最后,在政史课程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时,教师应关注其在小组中的合作态度、分工情况以及任务完成情况,以全面评价其综合素质。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家国情怀,政史教师还可以设立“家国情怀表现奖”,表彰那些在课程学习中表现出强烈家国情怀的学生,激励其继续传承、弘扬中华文化。

三、结语

家国情怀视域下初中政史协同教学具有深远意义。政史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在未来的教学中,政史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创新协同教学的方法、手段,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求。不仅如此,学校、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政史协同教学的支持、引导,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环境。

参考文献:

[1]周云华,薛冰洁.初中政史协同教学的实践路径[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1):31-34.

[2]周云华,薛冰洁.“大思政”视域下构建政史协同教学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2(5):52-57.

[3]王文强.党史学习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2023(19):90-92.

[4]王晓玉.“大思政”视域下的政史深度融合——以改革开放史教育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5):37-39.

[5]张华秀.“大思政课”视域下“四史”学习教育融入初中课堂的实践研究[J].中学政史地,2024(3):3-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教育策略家国情怀初中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 08:52:22
体验式教学在初中体育课的应用研究
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20:29:02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23:47:15
初中生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2:29:50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07:16
初中思想品德课体验性教学初探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戏剧之家(2016年16期)2016-09-28 18: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