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初中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并能够用区域的眼光认识地理环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在统编地理教材“‘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一课的教学中,采用“情境主线”式教学法,设置活动链、问题链,用尺度地图培养区域位置视角,用图表对比培养区域差异视角,用动态眼光培养区域发展视角,落实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 初中地理 情境主线 区域认知素养 课例研究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认为区域认知是指“人们从空间—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初中学生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并使其能够用区域的眼光认识地理环境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区域的方式认知世界,始终是贯穿区域认知教学的重要任务。
“情境主线”式教学又称“一境到底”式教学,即用情境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情境的发展变化创设不同子情境从而推动教学的模式。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主线的选择要求教师关注日常生活、时事热点,创设真实情境,同时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一、课例分析及设计思路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是统编地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三节的内容,其对应的新课标内容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香港、澳门的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建设特点,以及港澳与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作用,增强区域联系的意识”。教材基于港澳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区域特征,以及其与祖国内地的差异与联系,引导学生对港澳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本课例采用“情境主线”式教学,创设“一滴蚝油——香港‘李锦记’的企业创业故事”作为情境主线,从一瓶蚝油入手,将李锦记的创业故事分为“源起——深耕——致远”三个子情境贯穿全课,同时在每个活动环节设置问题链,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主动性。
二、课例实施及区域认知培养过程
“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一直是地理学的重要理念。对生活中地理课程资源的运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本课例中,教师选择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李锦记牌蚝油作为课程资源,对这一品牌的创业史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主题情境,并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情境问题中逐步掌握基础知识,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落实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具体教学过程见表1。
1.用尺度地图培养区域位置视角
尺度思想是地理区域教学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指以不同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工具,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地理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尺度的区域位置图,培养学生的区域位置视角。如认识香港、澳门的地理位置,从李锦记企业空间位置的迁移引导学生分析港澳与广东珠海的空间位置关系。先展示《中国行政区划图》,再展示港澳在中国的位置图,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符合认识区域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的尺度变化规律,为后续空间联系视角的培养奠定基础。
2.用图表对比培养区域差异视角
进行区域比较,较好的方法之一是对比各种图表。图表能够直观、清晰地展示区域间的差异,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区域差异产生的原因。例如在讲授香港、澳门的区域特征时,教师让学生将香港、澳门与扬州、上海的人口密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得出港澳“地狭人稠”的区域特征;再通过阅读《香港卫星影像图》,得出“香港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狭小,多分布在沿海平原地区”这一特点,从而理解其建设高层建筑和填海造陆这两种土地扩展方式的必要性。学生通过图表对比可以从差异性的角度认识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逐步形成综合思维,建立人地协调观。
3.用动态眼光培养区域发展视角
地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运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区域地理,有利于初中学生动态地看待区域的联系和发展。如本课例设计“香港李锦记的创业史”的情境,借助一系列问题,从时间尺度引导学生探究,有利于学生拓宽看待问题的视角,以更加全面、动态的眼光分析港澳的经济发展历程及其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三、课例实施后的教学反思
1.“情境主线”式教学法保证了课程完整性
“情境主线”式教学法除了具有情境教学的优点以外,还能够保证内容的完整性、知识的结构性、教学的连续性、过程的流畅性等。首先,围绕着同一个情境学习,师生营造了一个完整、系统、连续的学习环境,保证了学习思维的连续性。其次,教师深入挖掘某一区域案例,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讨论,使学生对该区域形成一个多角度、多侧面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用全面、综合、发展的视角看待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后,在一条情境主线下,知识点彼此相连,有效减少了碎片化知识的生成,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框架。
2.基于情境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基于情境的问题设计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所在。问题的设计不应是单一的,应根据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链。“6W思维模式”的传授给学生提供了思维发展的方向。从问题的内容看,首先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空间位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地理概念;从地理思维的角度看,从“是什么、在哪里”等理解类问题,到“为什么”等分析类问题,再到“怎么样”等评价类、预测类问题,学科思维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构建学科逻辑;从地理影响因素看,引发学生关注对地理事象的过程分析和人地关系等问题。
在本课例中,教师创设“分析李锦记创业初期建立包括澳门、香港在内的分销网络”这一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香港、澳门在哪里”,这属于理解类问题(where);再通过20世纪50年代香港李锦记想去广州发展,引出香港、澳门的区域特征——地狭人稠,这属于分析类问题(why);李锦记与广东江门的经济合作,及两地合作方式的转变和发展,则属于评价类和预测类问题(how,will be)等。
3.地理核心素养培养须贯穿各个环节
地理核心素养是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与提炼,四大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课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同时,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等素养的培养在本课中均有落实。如“香港李锦记与广东江门的经济合作”这一活动就体现了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港澳和广东江门在经济合作过程中各有什么优势”,可从自然要素方面分析位置优势、自然资源等,从社会经济要素方面分析人口、技术、市场等,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在整个学习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地图上圈画地理事物,查找相应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等都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素养的培养。以“李锦记的创业史”为缩影的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历程,是港澳充分利用本地地理位置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的体现,教师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竹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