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以指导阅读《儒林外史》为例,教师可以设置跨学科任务包,给出学习框架,制定评价策略,从而提高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跨学科学习 整本书阅读 创新型人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跨学科学习任务群能弥补知识割裂的不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多种知识,提高综合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的创新型人才。
名著阅读更加强调阅读的整体性,一本经典名著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名著往往涉及所处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有跨学科的视域。笔者以《儒林外史》整本书阅读指导为例,探究跨学科学习视域下的名著阅读项目化设计与实施路径。
一、针对阅读问题,确定跨学科内容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儒林众生相和社会生活画卷,林林总总,包罗万象。这样丰富的内容,对于初中生来说,读懂读透并不是一件易事。虽然假期里布置了名著阅读任务,但笔者调查了自己所任教的两个班级,发现有20%的学生没有完成整本书阅读,40%的学生没有读懂。经过访谈得知,部分学生对这本书中众多的人物难以记忆,对那个时代复杂的社交活动看不出门道,对当时的各种礼节感到陌生,对“八股取士”也不够了解。
经过和教研组教师多次深入地研讨交流,笔者发现学生可能缺乏对科举考试和“八股取士”等历史知识的了解,以及缺少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和综合运用的能力。了解科举制度相关历史知识,是深刻理解全书的基础。而将书中情境具体化,则会帮助学生降低理解难度,体会阅读趣味。再联系初中阶段的其他推荐名著进行深入阅读,则可以温故而知新,帮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关联成体系。适当加入英文翻译的内容,能让学生产生文化输出的自豪感,提升英语水平。
要达成上述阅读目的,就要进行巧妙合理的阅读活动设计,通过与历史、美术、英语等学科的融合,设计跨学科任务包,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名著阅读的乐趣。
二、设计阅读框架,完成跨学科任务
(一)立足语文本位,完成情节梳理
1.在初步阅读全书的基础上,画出整本书的结构图示
因为书中人物众多,画出整本书的结构图式,学生就可以对全书框架有一个整体把握,明确小说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把握小说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提高学习效率。画结构图示也能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制作结构图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回顾并整理所学知识,这一过程有助于巩固记忆,使得知识掌握更加牢固。不擅长画图的学生,也可以用章回概括的方式对整本书的情节进行梳理。
2.根据小说内容,绘制人物插画或制作手抄报
人物插画任务要求:小组合作完成,以图片为主,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服饰等,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简要配以文字说明。有能力的学生,建议把文字设计成中英文对照形式。可以自己手绘,也可以借助电脑工具绘制。可以请家长或者美术教师帮忙。
手抄报任务要求:小组分工,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根据《儒林外史》的文字描述,展示书中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等。
这一学习任务是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英语学科的融合,可以让学生感知名著阅读的趣味性。学生沉浸式、创造性学习名著内容,避免了单纯背诵文本的枯燥乏味。
3.借助社团活动,表演经典片段
笔者所在的学校每周的课后延时服务活动都有课本剧社团,学生利用这个时间,选取《儒林外史》经典片段进行剧本创作和排练,在学校剧场汇报演出,演出台词配有中英文两个版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改编剧本的能力、表演的能力、服装搭配的能力、舞台布景的能力、文化输出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
4.进行课前演讲,深度解读儒林众生相
每次课前演讲选取一个儒林人物典型,对其故事进行概括,抓住重要情节深入分析人物性格。课前演讲可以帮助学生再次巩固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对人物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解读,实现名著的深度阅读。
(二)拓展名著外延,增加知识积累
1. 知识小卡片:科举制度发展史
让学生搜索关于科举制度的相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选拔人才机制的发展过程。对文化制度寻本溯源、辩证思考,既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制度的发展演变史,让学生明白保护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性,也提出历史警醒,不能因循守旧、重蹈覆辙。
2.小论文:名士文化在《儒林外史》中的没落
让学生再读名著《经典常谈》中关于“士”的内容,搜索历史上名士的故事,与《儒林外史》中的“西湖名士”进行对比并写成小论文,深度理解儒家文化在统治者的利用下只剩下一个虚假的躯壳而无精神实质的悲哀现实。理解作者塑造王冕、庄绍光、迟衡山、杜少卿等一群真名士的形象,是作者不图虚荣、坚守自我、追求自由的精神体现,也是对古代“名士文化”的理想化重现。
3.延伸阅读:从《苏菲的世界》反观《儒林外史》
《苏菲的世界》里有一个经典的比喻:假如世界是一只巨大的兔子,而我们只是兔子皮毛里极其微小的虱子,那我们是不会知道兔子长什么样的。用苏轼的诗句来说,就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吴敬梓对儒林的批判,当时能和他产生共鸣的人只怕不多,因为人们不会认为追名逐利有什么错,相反,他们说不定还会觉得这就是追求上进的一种表现。因为“只在此山中”的人是无法跳出“此山”去看自己所在的世界的。今天我们看《儒林外史》,一定要站在山顶,或者站在另一座山上看看当时的那个世界,让学生再次去读《苏菲的世界》。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巴洛克时期大致为16~18世纪,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康德、黑格尔……看到吴敬梓所处时代前后的这些西方文化的代表人物,再想想当时的儒林众生还在汲汲于“八股取士”,就会深刻理解吴敬梓。
《儒林外史》学习任务包的设计立足于语文本位,同时跨学科涉及美术、历史、英语、哲学等,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里,学生在《儒林外史》这本书的阅读学习中收获的内容就非常丰厚了。
三、制定评价策略,整合量规评估
跨学科名著阅读通过制定明确的评价策略,对名著整本书阅读指导进行有效反馈和调控。在跨学科学习中,学生的实践任务量大、综合性强,因此需要教师做出客观的评价。评价关注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要考虑到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制定评价策略要以语文活动为主,同时兼顾跨学科任务的完成情况,设置合理的活动评价分值。以《儒林外史》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为例,情节梳理属于基础级任务,是为了对书本有一个基本的掌握,可以把结构图式(或章回概括)、人物插画和手抄报、剧社表演、课前演讲归为基础级,每一项10分,只要参与到团队活动中就得分,以此降低活动难度,鼓励合作精神;小卡片、小论文、延伸阅读属于高阶任务,每项20分,以此提升学生阅读品质,锻炼学生深度思考的能力。这个分值设计评价量表,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任务的完成情况,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开展自主阅读与实践。
在活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相关学科教师、专家、家长参与评价,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让学生在被评价时打破学科壁垒,提升专业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锻炼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全方位提升核心素养。
综上,义务教育课程体系提出跨学科学习,倡导打破学科界限,获取结构化知识,增进知识的联结。在跨学科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师生如同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有了不一样的教和学的体验,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探寻了合适的路径。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跨学科视野下初中生名著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3/LX/02/192/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