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艳琴
[摘 要]创新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由于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遇到诸多困难和限制,只有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高等院校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影响因素;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40-02
创新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我国以及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以及竞争力的根本。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我们民族就会落后,而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和时代里,落后就意味着被淘汰。教育在创新中起着关键性的影响,教育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关系着国家的强盛以及发展,关乎着中华民族的进步,是推动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创新人才,并促使其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增强本民族的力量,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是传统教育理念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鉴于此,必须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推动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步伐。
一、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
(一)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缺乏科学认识和研究
通过调查发现,我国很多高校的领导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以及作用都没有准确以及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实施创新教育更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国家发展大计息息相关,没有认识到这是兴校强校的根本方法,所以他们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没有根本上的重视。没有思想上的正确认识就不会采取积极的措施,因此各大高校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没有积极进行改革,也没有大的创新,从而给创新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其次,部分高校领导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不仅没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反而形成了一些误差性的见解,比如说,一部分人认为创新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还有些人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针对重点大学的学生的,与普通高校无关等,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对每一个高校的要求,是每一个高校的责任。在错误的思想和认识的指导下,导致高校领导以及教职工的积极性不高,从而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发展。
(二)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的长期影响,很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老师习惯一言堂,学生也习惯了被动听课,课堂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老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把学生当作了知识的存储器,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以及创新。不仅如此,高校的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地跟上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更新的速度较缓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注重理论性,缺乏实践性。整个高校,从最高的领导层,到老师以及学生,都安于一种不变的状态之中,没有人愿意去创新,也没有人敢于去创新,害怕一旦改变就会影响学校原有的教学秩序,害怕出什么乱子,害怕面对改革之后的困难和问题,于是就形成了死气沉沉的氛围,整体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都被削弱,创新高校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教师的影响,已经成了一种稳定的状态,老师们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完全从自觉行为过渡到了习惯性行为。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模式没有怀疑,更没有想过要完全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们意识不到自己教学的不足,没有意识到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没有意识到强烈的危机感,他们的这种习惯思维定式很难被打破。
(四)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不仅老师受到了长期的传统教育方式以及传统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学生也不例外。学生是教育的直接接受者,在传统教育的灌溉下,他们习惯了老师的主动以及自己的被动,习惯了老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习惯了老师问问题、给答案、划重点的做法,因此他们对于创新教育的实施没有一点心理准备,对创新教育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很担心自己不能适应创新教育,担心自己的成绩会有所影响。
尤其,在如今越来越激烈的社会就业竞争力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很多学生担心创新教育的实施给自己的成绩带来什么影响,从而给自己找工作带来麻烦,他们宁愿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浑浑噩噩地过。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正是由于学生整体的急功近利、只注重眼前利益的思想,给创新教育的推行和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一)树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为了切实地实施创新教育,首先最重要的就是学校领导人等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转变自己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正确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树立先进的创新教育观念,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创新是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反思,能将知识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对新的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然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被极大地压迫,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探索问题的能力和激情。在当今这个时代和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专业知识的变化也很快,所以学校对新知识的教授是永远也跟不上知识的更新速度的,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创新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知识都能快速的适应并接受和解决。为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注重知识和能力,重视理论、实践和创新,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是教学中的重要指导人物,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担负着重要的引导重任,因此为了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保证创新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增强高校师资力量。
为了提高教师的质量,学校可以充分整合各种有利资源,建立“创新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在培训中创新教学方式,巩固教师的基础知识,发散教师的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量身订做出合理、科学、系统的培训计划,结合教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有效地提高现有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使其更加符合创新教育要求,为高校的创新型教育的开展提供师资保证。
同时,还可以开展创新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不断的培训中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并用此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为了增强师资力量,引起老师对创新教育的重视,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学校可以相应的对分配制度以及激励机制进行改革,将老师的奖金以及工资等与创新教育挂钩,从而激发老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老师的热情,挖掘老师的潜能,使其不断开拓创新。
(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此为了推动创新教育的实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强创新理论以及方式方法的宣传,促进学生的学习。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资源,比如宣传栏、校报以及黑板报、校园网等等加强对创新教育的宣传,让学生真正了解创新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建立相应的创新激励机制。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积极举办一些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还可以将参与创新活动折成相应的学分,以创新学分来督促学生进行相应的创新活动;此外,还可以设立创新奖励基金,以此来鼓励和表扬优秀的创新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促进学生参与创新科技活动,从而逐渐稳定学生的创新、科研队伍。
(四)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走“实践—教学—实践”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教学内容要及时的更新,尽量做到简而精。此外还要改革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以问题为主线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充分的引导下,找出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其学会运用多种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发展以及中华民族进步的要求,因此各个高校要积极担负起这一教育重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老师的培训,使其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创新教育扫除障碍,切实地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秦素萍,董旭,路晓延.略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成功(教育),2012(22):15-16.
[2] 许青云.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11-14.
[3] 吴树畅.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4):4-6.
[4] 卜庆伟.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5(3):133-134.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