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在小学语文单篇文本中的设置与践行

2024-09-12 00:00:00徐小婷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7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阅读心理研究将单篇文本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这为针对单篇任务群的设置提供了逻辑框架。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多维知识,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将描写艺术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表象,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本文针对《月光曲》的教学特点,提出教学中需要做到基于整体层级,以把握文本全景,实现板块结构;基于宏观层级,以聚焦细节表现,具化人物内心;基于微观层级,以梳理多维变化,品味语言文字。“学习任务群”在单篇课文中的设置与践行,需要依循不同层级维度下的结构关联,为学生搭建契合其认知规律的任务体系,逐步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向文本深处引领,促进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的生长。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单篇文本;结构层次;任务体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2022版新课标”)首次在义务教育阶段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任务群为基础的文本解读将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新常态。对于学生而言,文本解读最基本的步骤是阅读,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与阅读心理相关的研究,将单篇文本的内在结构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语句的微命题层级——关注不同语句的聚合方式以及在文本中的组合形式;二是语段的宏命题层级——重点关注语段之间的逻辑关联;三是篇章的整体命题层级——考量文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合理与精妙。这三个层次为单篇任务群的设置提供了逻辑框架。

在这一逻辑框架下进一步理解2022版新课标,可以发现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属于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并且创造性地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构建。统编教材充分体现这一理念,在编排中以单元要素为主,积极构建语用实践训练体系,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统编版六年级上第七单元将语文要素定位于“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其核心要义就是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多维知识,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将描写艺术的语言文字转化成鲜活表象,体会作者情感,感受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针对本单元中《月光曲》一文的特点,依循文本的表达顺序,关键性词句作为支架,实现语言文字像鲜活图景的转化,从而在层级性任务群下,落实语文要素。

一、整体层级:把握文本全景,实现板块结构

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命题层级,主要指作者在整体层面所展现出来的具有典型价值的独特表达风格,也可以是体现专门文体特质的表达手法。相对一般的叙事性文本(即便本文被定位于“传说”),这篇课文关涉语文要素中的“艺术”,因而在记叙与展现的过程中,运用一定的笔墨展现了艺术品的表现力。

对于学生而言,艺术表现力有时很难被直接感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和优化教学方式时,认真做好引领和组织工作。就新课标的定位来看,语文课程从“三维目标”到“素养目标”的迭代,催生了学习内容组织方式和学习方式由“规定性”向“创生性”变革。实践过程中,认定“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运用专家思维‘做任务’、语文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结”,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教师需要从传统教学理念下“零散汲取”式的模式中走出来,避免纯粹的教学课文,真正走进“教语文”的正确轨迹,相机设置单篇整体层级任务,如教师在学生整体初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整个故事划分为“小路”“茅屋”“客店”三个不同场景,并在梳理贝多芬等相关人物之后,尝试再读课文,自主捕捉相关信息,梳理主人公贝多芬在三个场景中不同的所见所闻所行。

在这一任务的引领下,来看《月光曲》一文的引导,可以发现在学生罗列了与人物相关的一系列言行表现后,能进一步提炼概括出故事发展的三个层级:小路听到琴声——即兴弹奏乐曲——回店记录乐曲。这样的三个层级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是值得教师认真去研究的。从学生的学习表现来看,当最后学生凭借“听曲”“弹曲”“记曲”等不同层级,进而串联概括课文的故事情节时,可以充分体现出学习任务群的魅力。

进一步研究还发现,在把握文本全景的过程中,要紧扣叙事性文本的必须性元素,展开文本的全景式探索、聚焦与提取,实现了阅读状态从“零散汲取”到“统整批发”的转变,对于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提炼文本内在结构具有重要的支架性作用,彰显了整体层级学习任务的全局性和整合性。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将更多的思维经历投射到阅读过程中、经历的细节场景中、基础表象上,形成了语言感知的结构化和板块化,为后续学习任务的表现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阅读思维的聚焦范畴也从文本的全部语言信息,逐步浓缩聚焦在听曲、弹曲和记曲的高度凝练状态下,不仅有效历练了学生的概括性思维,同时洞察了作者以此作为构思和表达的关键性艺术。

立足于学习任务群的宏观教学思路,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首先关注整体层级,这样就可以保证对全文有一个宏观理解,能够真正做到把握文本全景,从而实现对文章不同板块的结构化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而言,学习任务群引领下的文本解读以及阅读教学,能够成功地将解读的视角从文本的某一部分转向整体。这样的转向非常重要,因为其能够保证学生所面对的文本解读不再是肢解式的,学生所获得的不再是零碎的知识或认识。所以学习任务群所具有的引导学生从整体层级关注文本,就是一个重要的意义体现。

二、宏观层级:聚焦细节表现,具化人物内心

基于宏观命题层级的结构设置,主要体现在文本内部中语段之间的紧密联系上,对于叙事性文本而言,这种语段的关联更直观地体现在情节发展上。这种基于情节的宏观层级认识,要成为文本解读的重要抓手,成为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必要步骤。在实现这一目标时,要充分认识到宏观层级的确定,同样需要关注文本细节,需要关注文本中涉及的人物内心。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客观上要求教师在落实学习任务群时,努力做到用良好的情境来支撑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即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习任务群落地生根,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所以,学习任务群视角下的教学,要从宏观层级去关注细节表现,要在文本解读尤其是涉及人物的内心解读中,建立起关于文本的宏观认知。

通常认为,宏观层面的结构是由在具体情节发展阶段人物所展现出来的细节所构建而成的,教师要将任务的设置聚焦于描写人物具体言行的细节和作者故意设置的留白上,组织学生以品味鉴赏、拓展还原等阅读姿态,聚焦人物表现,获取全新认知。

从《月光曲》来看,主人公贝多芬的人物表现分别由“显性表现”和“隐性表现”组成。如,贝多芬隐性上“听到了琴声”,则有了“走进茅屋”这一显性反应;在隐性上“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促成了显性表现“推门进屋”。细读文本就可以发现,作者对于贝多芬的隐性表现着力并不多,很多地方都采用了留白处理,这就给学生借助显性表现来揣测、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提供了积极的价值参考。学生在解读时,完全可以基于文本中的这些留白,发挥自己的想象。只不过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的是,学生在发挥想象或进行推理时,既要有自身的经验参与,同时又不能完全局限于自己的经验,因为当作为阅读者的学生不能与作者的心理产生共鸣时,所作出的想象与推理容易偏离作者的意图,所以要更多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读,这才是宏观层级教学意图落实的本意。

基于这样的思路再来看经典钢琴曲《月光曲》,可以发现该作品的诞生,本质上是在人物、景物、事件、情感多维推动下实现的,因此如果仅仅组织学生阅读语言、想象画面,则无法真正走进乐曲形成的背景上,只有读懂、理解乐曲背后“藏”着的人,才能理解这一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独特之美。鉴于此,教师设置了这样的学习任务: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自己觉得“美”的语言,并将自己想象成贝多芬,针对课文中自己的观察,批注自己的心理活动。

很明显,这一学习任务对接两个鲜明的层次:一是圈画觉得“美”的语句,重在理解和品味文本语言,教师针对学生的圈画和交流,概括为夜晚幽静的景色之美、兄妹的亲情之美和贝多芬同情悲悯的人情之美;二是角色体验,重点是依托描写“美”的语句,拓展想象补白作者并没有直接揭示或言明内在情感,通过批注的形式呈现,将贝多芬作为一名艺术家所展现出来的大爱之心完全立起来,从而为感受钢琴曲所流淌出来的丰富的艺术感奠基。

通过宏观层级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聚焦文本中的细节去研究其表现手法与结果,可以在具化人物内心的基础上形成关于文本的进一步认识。如学生在寻找“美”的语句过程中,其必然要通过文本中语句的描述去判断有没有表达出美来,这样的一个判断过程就需要学生同时关注宏观与细节,因为只有宏观上指向美、细节上表达美的语句才是真正“美”的语句。寻找美的语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任务驱动的过程,让学生置于学习任务群中完成具体的任务,就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就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任务群的重要作用。

三、微观层级:梳理多维变化,品味语言文字

生命个体对于事物的感知规律,是依照从整体轮廓的观照,逐步细化到不同层次的细节中,认知思维不断走向深邃化和全面化。随着整体层级和宏观层级的任务设置,就必然需要将后续任务向着文本的细微处、深入处弥漫。

从这个角度来看课文,就能发现第九自然段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这一自然段的描写中,作者借助于皮鞋匠的反应,重点描绘了《月光曲》旋律背后的画面和情感,语句描写的景物形成了鲜明的层级和逻辑的切换,作者的表达思维经历了从“海面”到“微云”,然后再次“回归”海面的转化;同时在具体描绘的过程中,教师借助一系列先后的动词,清晰地展现了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推动了场景从清幽向壮观转化的过程。因此,微观层面的任务设置就需要从这两个逻辑主线入手,帮助学生习得“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基本策略。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教师播放轻柔的乐曲声,为学生营造了真实而可感的阅读环境和思考氛围,将学生的内在心灵,随着文字一起沉浸在语段世界,将学生的阅读思维根植于语段中,探寻出三个维度的内在逻辑:

一是旋律变化线。在学生想象展现出语言文字所描写的真切画面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形容词+景物”的展现方式感知景物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并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凸显景物动态变化过程的轻重缓急。在随后回归语段朗读后,感受乐曲在旋律上从“舒缓”到“明快”,直至“高昂”的节奏变化;

二是画面变化线。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转换关注的维度,尝试从皮鞋匠视角看到的画面入手,梳理出景物的变化过程:从一开始月亮“升起来”以及海面上“洒满银光”,到后来月亮在云层中越升越高,再后来不仅刮起了大风,还“卷起了巨浪”,使得浪花不断朝着岸边涌现过来……

三是情感变化线。经历上两个板块的教学,教师再次回到语段文字中,捕捉并推测贝多芬的情感变化,并从整个语段的视角出发,从而真正理解核心语段下语句表达的巧妙构思:在人物情感的变化下,看到的场景和画面有着匹配式的变化过程,而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贝多芬所创作出来的《月光曲》在旋律上也形成了对应的变化。

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知文本中所描述的画面,能够在情感体验中与文本中的情感发生共鸣,于是也就有效落实了语文要素。

实际上,从微观层级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好处就是能够让学生在梳理多维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原来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可以这样跌宕起伏,发现语言文字的运用可以这样有魅力。很容易让学生认识到品味语言文字的作用,能够让学生在细节分析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任务群的效能,此时学生即使不能用显性的语言表达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但学生能够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学习任务群引导下应有的学习深度。

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实施学习任务群,可以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语文教学,从而确保课程目标能够更好地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将文本解读教学课程化与结构化,使之有清晰的结构性概念,有明确的过程路径,有逐级攀升的阶梯结构,据此进行学习活动的层级化与进阶化设计,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螺旋上升与迭代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结合2022版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思路,可以发现其在单篇课文中的设置与践行,就需要依循不同层级维度下的结构关联,为学生搭建契合其认知规律的任务体系,逐步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向着文本深处引领,促进语文要素向语文能力生长。

参考文献:

[1]叶宇.借助语用实践优化构建学习任务群[J].语文世界(小学生之窗),2023(12):44-45.

[2]杨军.语文学习任务群实施中关键问题的认定与化解[J].语文教学通讯,2023(33):41-44.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基本课型及教学模式建构
浅论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高效教学
实验版与2017年版普高语文课标对比分析
文教资料(2018年16期)2018-10-20 10:57:56
“杜甫夔州心境”学习项目组教学研究
青年时代(2018年20期)2018-10-15 09:10:32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项目学习初探
植入红色基因 培育英雄情怀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