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辛弃疾晚年最具代表性的词作之一,在统编版中职语文教材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均有收录,但实际教学情况却存在不小差异。相较于高中语文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中职语文针对该词的教学往往以“释义”为重点,希望通过解读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词作整体内涵,即便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理解能力,也容易出现解读不够深刻的问题。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从作者性情表现、人生境界等角度出发,尝试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内涵,引发其对历史、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思考。
(一)结合题目进行文本整体解读
很多教师在进行中职语文古诗词教学时,对诗词题目的讲解都比较简单,有时甚至会直接略过诗词题目讲解词句内容,但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其接触古诗词较少,很容易忽略诗词题目与内容间的联系,因此诗词题目解读对其理解诗词内涵实际上是很有帮助的。
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一词作题目为例,“永遇乐”为词牌名,古时也称“永遇乐慢”,最初是演奏于喜庆场合的宫廷音乐,传入民间后逐渐演变为词调,其适用题材非常广泛,如言志、怀古、写景、咏物、祝颂等题材的词作,都可以选择“永遇乐”作为词牌名。辛弃疾创作时选择该词牌名,本身并无特殊用意,但在实际教学中,如学生对词牌名相关知识感兴趣,教师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给学生讲解词牌的起源、格式、声律等方面的知识。
“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题名,有着比较深刻的内涵。其中,“京口”(今江苏镇江地区)作为古城名,不仅点明了作者的创作地点,同时也指向此地曾经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即孙权在京口击退曹军,以及刘裕以京口为基础建立政权、多次北伐),与词作内容相呼应。教师在解读题目时,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词作题目与词句内容间的联系,使其能够从作者的视角出发,准确地理解词作的内涵。“北固亭怀古”通过描绘登临怀古的情景,明确了怀古词这一题材与作者情感表达倾向。怀古词作为以历史上人物、地点、事件等为媒介抒发个人思想情感的一类词作,出现于唐朝末期,兴起于“靖康之变”后,在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期十分常见,教师不仅可以将其作为切入点,引入创作背景知识进行情境教学,同时也可以深入讲解南宋时期怀古词的特征,为学生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提供更明确的思路。
(二)结合典故运用解读词句含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历来以用典著称,辛弃疾在词作中引用了有关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等历史人物的典故,借此表达自身的复杂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作者的典故运用意图与思路,引导学生仔细解读词句的含义。
辛弃疾在词作开篇就引出了孙权这一历史人物,使读者能够结合题目中的“京口”,联想到建安十四年孙权于京口建城并击败南下曹魏军队的历史事件,进一步了解孙权建功立业的事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一典故运用思路,帮助其准确理解辛弃疾对孙权英雄事迹的推崇,体会到辛弃疾在文本第二句中感慨千年后如今英雄无觅处的惆怅情感。
文本第三句引用刘裕早年移居京口,居住“寻常巷陌”的事迹,学生结合题目中的“京口”,同样可以联想到刘裕从“寻常巷陌”中崛起,以京口为大本营一步步建立政权,多次北伐收复中原的事迹。分析这一典故运用思路,学生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对刘裕英雄气概及一生功业的追慕。同时,如果回归到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联系当时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收复故土的状态,学生还能够进一步感受到辛弃疾无奈、惆怅的情感。
词作下阕开篇引用了刘裕之子刘义隆因轻敌冒进、贪功求成导致多次北伐失败的事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仔细讲述这段历史,将刘义隆在北魏趁机大举南侵时,登上建康幕府山北望观察扬州战事的狼狈境遇,与他之前不作好准备就急于北伐的草率决定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对刘义隆好大喜功的批评。
词作下阕第三句从侧面引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趁刘义隆北伐失败南下入侵的事迹,仅描述人民祭祀“佛狸祠”的和平景象。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拓跋焘南下入侵的事迹,说明“佛狸祠”曾是拓跋焘行宫的历史,帮助其理解下阕第一句、第三句所用典故间的联系。
词作最后一句引用战国时赵悼襄王派人探察老将廉颇情况的典故,赵悼襄王曾经想要重新启用已经离开赵国的廉颇,并派使者到廉颇住处查看他的情况,但因为仇人郭开从中作祟,使者向赵王作出了“‘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的虚假汇报,最终让廉颇失去了再次为国效力的机会。教师为学生讲述这段历史,帮助学生理解辛弃疾借廉颇事迹形容自身境遇的用典思路,感受到辛弃疾年事已高但仍然渴望建功立业的情感。
纵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全篇,辛弃疾先借用孙权、刘裕的英雄事迹,表达了自身对北伐收复中原的期盼,以及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现状的不满、无奈与愤慨,同时还通过引用刘义隆、拓跋焘两人的相关典故,委婉表达出如今中原难以收复、北伐恐怕无法成功的担忧,看似与南宋怀古词的风格流派十分贴合。但是,我们细思词作的最后一句,却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辛弃疾不同于多数怀古词创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境界,即无论身处怎样糟糕的境遇,也不管前行道路如何曲折,他都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用典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词作的内涵,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辛弃疾借各个典故表达的情感串联起来,从怀古、映今但不伤今的整体视角出发,比较分析词作中的典故,深切感受辛弃疾那种在失意人生中依然坚守信念、诗意生存的人生境界。
辛弃疾的人生境界,决定了他不可能像南宋朝廷中其他人一样安于现状,即便是在一篇百余字的词作中,他依然表达了对国家现状与未来道路的深思熟虑。辛弃疾推崇孙权与刘裕,固然是因为两人有着常人难及的英雄气概与人生成就,又与京口有着密切关系,但是孙权三分天下却从未踏足中原,刘裕多次北伐却最终因命运捉弄而功败垂成,历史上功绩超过两人的人物也并不少见。从更深层次来看,辛弃疾引用孙权与刘裕的典故,实际上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南宋政权的期望,希望未来能够吸取二者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取得更多的功绩。
辛弃疾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来映射当时南宋朝堂上的局势,说明辛弃疾虽然一直力主北伐,却没有脱离现实情况,反而清醒认识到其他大臣主张北伐的不切实际,南宋要想真正实现北伐目标,还是要稳扎稳打、长期规划,一步步积累优势。对拓跋焘相关典故的引用,则表现出辛弃疾对北方中原局势的深入思考与正确认识,虽然北方人民数十年前曾是宋朝子民,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已经渐渐忘却了故国,与自己曾经在北方组织义军抗金的形势完全不同,南宋朝廷北伐的难度也变得越来越大。
总之,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层层递进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结合题目与词句内容中的典故运用来解析作者的情感,再从情感表达细节中感受作者的人生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