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是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作品往往凝聚了人类的生命实践智慧,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目标要清晰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编排要整体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落地要立体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课程评价要多元化。教师不仅要发掘教材中的经典,更要充分发挥传统经典作品的育人功能,彰显传统经典作品的育人价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经典作品,让学生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当下的初中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着定位、导向模糊化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认为在语文教材课堂教学之外,简单地增加一些经典篇目,就是在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这样的认识是肤浅的。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增加一些篇目,而是要通过校本课程的整体开发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校本课程作为具有该校特色教学课程,应当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精神成长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求教师目中有人,心中有人。这里的“人”,不是普遍的、抽象的“人”的概念,而是指在一个班级中存在的活生生的具体个人。其次要求教师眼中要有语文学科整体。很多教师将教学内容仅仅局限于教材,不舍得用更多的时间来拓展、延伸教学资源;还有的教师甚至将诸多经典作品集结、分类,研发设计校本课程,导致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狭隘化、模糊化。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要立足语文教材,更要立足语文学科本身。教师开发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努力让校本课程融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渗透西方先进文化。校本课程要有清晰、明确的开发目标。在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领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目标明确地开发校本课程。
比如,笔者在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精心挑选了诸多能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如“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居安思危”“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
在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增设一些专题,让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打破碎片化的格局,形成较为完整的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体系、开发结构,让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影响力。教师要准确把握相关的经典作品的内涵,并将其融入校本课程之中,让校本课程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彰显育人价值,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骨气、底气。
开发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教师首先要秉持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原则;要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编排结构,以主题、专题等为纲,将相关经典作品的内容等进行重组、补充、完善。
在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要以统编教材课程作为依托,以时间为轴,也可以以结构为轴,还可以立足不同的立场、秉持不同的意图,整合相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编排整体化,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单篇课文教学的局限性,同时也突破了教材单元编排的局限性,它让相关联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以“唐诗”的经典诵读为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唐代诗歌,在唐诗校本课程开发中,笔者引导学生或者以“作者”作为主题,将同一作者的相关诗歌进行整合,从而能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认识、感受和体验到作者写作诗歌的风格,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等;或者引导学生以体裁、类别等为主题,将唐诗分为律诗、绝句等,从而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别的唐诗的写作特点,让学生对唐诗形成整体性的认知;或者引导学生以人文话题作为主题,将唐诗分为叙事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爱情诗、离别诗、咏史怀古诗、酬唱诗等,从而让学生整体认识唐诗的表现对象、表现主题等。通过建构整体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的经典作品学习呈现出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特点。
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教师可以采用“1+X”的方式,即从教材中的“1”出发,补充、拓展、延伸相关的经典篇目“X”。此外,常见的校本课程开发方式还有辐射式、聚焦式、交织式等。在开发经典作品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意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选择相关的篇目进行学习。
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从开发到落地,需要教师赋予学生充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时空。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经典作品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结构性、系统性的学习活动,不仅要丰富经典作品的学习内容,更要丰富经典作品的学习形式。
在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教师不仅需要从课程表上安排系统的学习时间,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的经典作品学习保质、保量、保效。比如,经典作品的课堂学习时间,学生主要用来探究经典作品的内涵;经典作品的晨读时间,学生主要用来诵读经典作品;经典作品的午读时间,学生主要用来分享、交流阅读经典作品的感受。在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教师不仅让学生诵读,还打造了多样化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多元契机,让学生将经典作品的“诵写讲”活动集中在一起。一是引导学生诵读。对于教材中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如《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二是引导学生书写。对于教材的经典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改写、续写、仿写、创写,如教学《〈世说新语〉二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经典故事在不改变文本原意的情况下进行改写、创写。通过改写、创写,彰显学生的创意。三是引导学生绘画。在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给经典作品画插图,要求学生将经典作品的意蕴、意境等表达出来,如“大漠孤烟直”的苍茫、广阔,如“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春意盎然,等等。四是引导学生表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配乐吟唱、表演文本中的故事,让学生将作品的内涵、意蕴等表现出来。多样化、立体性的校本课程开发,拓展、延伸了经典作品的教学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自主性、创造性的开发。教师不仅可以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同时也可以丰富校本课程开发形式。
开发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教师需要注重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在校本课程开发之初,教师要对经典的校本课程实践进行规划,制定开发的方案。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教师要从校本课程开发的计划、方案等出发,动态地融入校本课程开发资源、素材。在校本课程开发完成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审视、反思,对校本课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一是要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动态的诊断性评价,教师需要对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问题、困惑、障碍等进行反思、调节、改进。二是要对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结果性评价,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诵写讲绘演”等活动,以此呈现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三是要对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如部分学生从不敢展示转向了敢于展示、乐于展示,教师就应当给予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四是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评价,教师可以让学生撰写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的感想,总结经验。
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教师要立足语文课程的整体视野,对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积极的反馈、评价。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提升校本课程开发质量,优化校本课程开发品质,还可以完善校本课程开发样态。教师依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丰富、拓展、延伸校本课程资源、素材,可以有效地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果。
实践证明,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具有工具性价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不仅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更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初中语文经典作品的校本课程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能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发经典作品校本课程,积极地运用经典作品校本课程,丰富文化积淀,厚植家国情怀。
[本文为广东省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一般课题“初中语文经典作品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系列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3yqjk087]
作者简介: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