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针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整体性学习要求,统编教材的编者在四年级的教材中分三个单元以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有梯度地安排相关的训练,落实这个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循序渐进地组织学生训练,又应重视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与路径。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顾名思义就是搞清楚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章的标题通常被视为文眼,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包含着很多信息,如观点、话题、线索、内容、事件等。在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抓住标题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补充,用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课文标题尽管只有简略的两个字,但“观”与“潮”都具有重点信息的意味,“观”是主体行为,“潮”是表达对象。据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围绕“观”需要弄清楚的是,在哪儿“观?”哪些人在“观”?如何“观”? 为什么“观”?围绕“潮”值得关注的是,这是哪里的“潮”?这个“潮”有什么特点?这个“潮”最吸引人的是什么?大家为什么喜欢来观这个“潮”?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就能够获得这些由标题引发的问题的答案,即从文本中找到具体的信息,再把相关信息组合起来,就能够实现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课文主要写人们在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壮观景象。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适合从叙事类文本,尤其是故事类文本开始训练,因为故事类文本中,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都有比较清楚的表述,也是学生阅读文本时容易抓住的线索;在叙事类文本中,作者对具体事件的表达往往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来呈现。学生懂得这一类文本的结构特点,先完成每个部分的归纳,再按照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显得比较轻松了。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普罗米修斯》,这篇课文是一个神话故事,故事的起因是普罗米修斯看到人间没有火的生活惨景,决心为人们“盗”取火种;故事的经过是普罗米修斯从太阳车上拿了“一颗火星”带到人间,惹怒了宙斯并将他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普罗米修斯宁愿遭受宙斯的折磨也不愿归还火种;故事的结局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下了普罗米修斯,使他重获自由。学生把上述内容按照顺序进行整合,就能够实现对课文《普罗米修斯》主要内容的概括:普罗米修斯来到人间看到没有火的惨景后从太阳车上拿取火种带到人间,众神领袖宙斯知道后对他实行了最严厉的惩罚,但是普罗米修斯宁愿遭受无尽的痛苦与折磨也不屈服,最后是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了普罗米修斯。
在写人记事类课文中,一般都含有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与事件有关的要素,学生阅读这一类文本时,就需要借助这些要素进行整理与提炼,形成可以用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表述。尤其是文本中出现多个事件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弄清写了几件事,每件事的主要内容以及事情之间的联系,再抓住主要事件和人物进行概括。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文中的人物很多,有魏校长、伯父、学生等,主要人物是周恩来;课文中所写的事情也很多,主要是修身课上魏校长赞赏周恩来的回答、初到奉天时伯父对周恩来所说的“中华不振”和周恩来在租界目睹中国人受欺负无处说理的情形等三件互相关联的事。理清了文本内容,学生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周恩来在奉天读书时目睹中国人在租界受欺负无处说理,从中理解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原因,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训练还有一个重要的抓手,那就是文章中的关键句。一般来说,文章中的总起句、过渡句、中心句等就是关键句。学生抓住了文章的关键句,就能够实现对文章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如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颐和园》,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就属于总起句,也是全文的关键句,后面的四个自然段写的是颐和园的具体景色。学生借助这一关键句就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描写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景点,展示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总之,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学会找到文章关键信息的方法与路径,为进一步欣赏、探究文本打好基础。
作者简介: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