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校本教研是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学校教研组可依托“问题导向—理论学习—行动研究—复盘总结”的教研路径,深入分析统编教材,根据核心素养导向,结合教师的教学困惑,确定教研主题,做到学研并进,循序渐进地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问题导向;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是学校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学校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不可替代的手段和方法。在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要充分重视并不断加强语文教研组建设,以教研组为依托,结合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趋势,围绕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等关键问题开展教学研究,落实课程标准要求,推动语文教学变革。[1]
笔者所在学校是浙江省第一所、宁波市唯一一所红军小学,坐落于革命老区、红色沃土余姚市梁弄镇。学校语文教研组以课堂为主阵地,立足统编教材,结合特殊的地域优势,在地市级教研室的引领下,扎实有效地推进校本教研,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循环往复、渐次递进的校本教研基本路径(见图1)。下面以学校某次关于革命文化主题教学的校本教研为例,谈谈具体的实施过程。
一、问题导向,确定教研主题
统编教材编排了大量革命文化主题的学习内容。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些内容还在逐渐增多。这无疑凸显了革命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学校所处的余姚市梁弄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一批历史古迹。这为学校扎实有效地推进革命文化主题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用统编教材以来,学校教研组对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内容进行了持续研讨,依据地域特点,结合校级研学活动,开展“弘扬浙东精神,做新时代小红军”项目化学习研究。项目化学习的推进需要依托主题校本教研。基于此,教研组根据宁波市、余姚市的教研重点工作——单元整组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以教师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确定每次校本教研的主题。
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教研组全体语文教师按以往的教研常规,填写了一份校本教研问题清单,并通过梳理清单发现“单元整组教学”仍旧是这学期研究和实践的重点。清单显示,产生“单元整组视域下的单篇教学和以往的单篇教学有什么不一样?”“如何立足单元整组有效进行单篇教学?”这类困惑的教师占一半以上。教研组就以这些问题为导向,结合学校持续开展的项目化研究,将本学期的教研主题定为“单元整组视域下革命文化主题教学的校本研讨”,并结合教师反映的难教的内容——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开展单元整组教学实践,力求通过校本教研,使教师更加明确具体教法与路径。
二、理论学习,明确教研方向
理论跟进,行动才会更有力量。确定了校本研修的主题和研究内容后,学校教研组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引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以期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理论学习,明晰单元整组教学基本路径
教研组一方面基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构成,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另一方面以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真实困难为导向,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知识。
如为了更好地理解、吸收“指向关键能力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单元整组视域下的教学”“统编教材中革命文化内容的教学”等方面的知识,教研组组织教师进行文献研究,如《语文学习任务究竟是什么》1《语文单元教学的反思》2等文章,以及《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3《聚焦任务的学习设计——作业改革新视角》4等著作。此外,还组织教师反复聆听“人教云教研”中陈先云教授的专题讲座“对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基本认识”,学习“全国第四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中的录像课等,比较直观地感知单元整组教学的路径。
(二)学以致用,架构单元整组教学基本框架
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以及大量的课例观摩,教师迁移运用了部分课例中单元整组教学的思路,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整体教学有了大概的构思。
首先,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进行整体解读,依据教材的特点,对照《课程标准》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在第三学段的要求,结合学校一年一度的红色文化月,确定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为“回顾奋斗的历程,表达心中的理想”,以“召开一次主题活动”为单元表现性任务,结合语文要素等拟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1)会写28个字,会写37个词语。(2)有针对性地查阅、搜集相关资料,理解文本内容,编制红色诗集。(3)学会从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中体会人物品质,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课文,分享阅读收获。(4)学习采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并书写心愿,提升语言运用能力。(5)有准备地参与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其次,在学习主题、单元任务的引领下,设计安排四项目标逐步进阶的子任务,并把“综合性学习:奋斗的历程”中的三个学习实践活动“开展阅读分享会、制作小诗集、写一写自己的心愿”嵌入单元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成为每一项子任务的表现性成果。每项子任务对应若干个学习活动,如图2所示。
三、行动研究,突破教研难点
教研组以半日教研为依托,以《余姚市小学语文素养立意的课堂观察表(2022年版)》(见表1)为教研工具,深耕课堂,围绕校本教研的主题,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学难点,攻克难点,解决真实的问题。
(一)巧借身边资源,突破单篇教学难点
在试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根据表1观察“教学方式”的教师反馈:执教者在整堂课中,采用“讲解”的次数达21次,“提问”18次,“展示”5次,“联结”和“情境化”的次数均为1次。讲解、提问的内容多数围绕李大钊的生平事迹和当时的故事背景,且运用的时机不当。教师这样教的目的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但从课堂的效果看,却不尽如人意。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触动学生的真情实感,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是教师在进行革命文化题材单篇课文教学时的困惑。
在研讨过程中,教师反复解读本单元的两个语文要素“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现这两个语文要素在之前的教材中都已经安排过。这次复现是为了让学生综合运用,尤其是第二个语文要素,旨在引导学生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筛选出对理解人物形象有帮助的资料。
于是,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去搜集、整理资料。有的学生上网搜查相关资料,了解李大钊的生平事迹;有的学生发现,学校红色长廊中提到的余姚最早的共产党员杨贤江,居然是与李大钊一起并肩作战的革命者。课中,教师在介绍李大钊时随机引入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描写李大钊的资料,在学生感受李大钊慈父形象时引入李星华撰写的书籍《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中的目录页等,并引导学生对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创设语言运用情境,给学生展示的空间。课后,教师组织学生观看《革命者》等红色影片。当教师对教学策略进行了调整,将身边红色资源适恰地融入课堂后,学生对革命人物的认识就变得更为丰富,单篇教学的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巧用助学系统,突破单元整组教学难点
攻克了单篇教学的难点,单元整组教学的难点也随之而来。如上文图2所示,《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子任务二中的起始课。这项子任务最后的学习成果是“一次阅读分享会”。课堂上,根据表1观察“学习方式”的教师发现,在学生进行研读,感受李大钊人物形象时,虽然安排了小组交流,但没有可以依托的学习支架,交流反馈仍停留在口头讲述,无法形成这一节课的阅读成果,更形成不了这一子任务要分享的阅读成果,单元整组教学的推进受到了重大的阻碍。
教师在试教过程中意识到要改变学习方法,就要给学生学习的支架。有了学习支架,学习活动才会展开,学习成果才会显现。于是,教师想到了助学系统中的练习题。
通过多次的磨课、试教,教师对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织编写的《语文作业本》中的一张阅读记录卡进行了优化、改编,生成了一份阅读分享单(见图3),支撑起单篇课文的学习。这一阅读分享单成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又贯穿整个子任务二始终,是学生完成子任务二的有力抓手。
阅读教科书第70~76页的“阅读材料”,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完成下面的阅读记录卡,开一次阅读分享会。
如此,巧用现有的助学系统,攻克了单元教学的难点,也使本次校本教研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教师“教一篇想一组”的单元整组教学意识也在慢慢形成。
四、复盘总结,梳理教研成果
复盘总结是引领校本教研走向纵深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强调全体教师在完成教学后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总结,多方汲取他人智慧,从教学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进而优化接下来的校本教研活动。
如本次校本教研中,有了前期卷入式的实践,教师对“单元整组视域下革命文化主题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借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来本校送教的机会,学校教研组就这一次校本教研进行了复盘总结和成果分享。教师结合前期对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整组教学架构,以“单元整组视域下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为主题,进行观点分享;结合前期攻克教学难点的经历,进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例展示;结合参与校本教研的感受和体会,举办主题沙龙,在交流、分享中还原本次校本教研的全过程,表达自己对单元整组教学新的认识。
本次活动中,专家带来了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内容的编排特点与教学建议”为主题的讲座和低年级革命文化内容主题的课例展示。这不仅给教师提供了课堂优质案例,还深化了教师对这一主题教学的思考。
活动过后,教研组每位教师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反思总结,形成了包括教案、课件、观点报告、课堂实录、单元整组作业、论文等在内的物化的教研成果,也通过调查问卷梳理了活动过后产生的新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本次校本教研,“清楚”单元整组教学的具体方法与路径的教师占65.37%,“基本清楚”的占25.91%,“不太清楚”的占8.72%。在对“单元整组教学的新思考”的调查中,“如何提炼单元整组教学的学习主题?”“学习任务之间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第一学段的课文也能进行单元整组教学吗?”等问题位居前列。可见,教师对单元整组教学的思考更为细致和深入了。校本教研进入了新一层级。
回顾校本教研的整个过程,为了让校本教研真实发生,就要实现“人员全覆盖”,让全体教师卷入其中。教研组为了激发每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遵循同质相吸、以老带新的原则,让教师进行任务认领,并据此组成相对独立的活动小组,明确负责人,落实相关任务,做到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形成一种教师人人参与、共同研讨的“研究好氛围”,为校本教研注入源头活水。
综上,校本教研要主题明确、过程展开,以问题为导向,立足课堂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激发教师的内驱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6.
(浙江省四明山红军小学)